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34
- 打卡月天数:19
- 打卡总奖励:416
- 最近打卡:2024-11-23 07:19:08
版主
- 积分
- 11294
|
近日,在网剧《你安全吗?》最新剧情中讲述了非法手段恶意薅羊毛事件,这让不少网友意识到“薅羊毛”行为可能违法,微博话题#你薅的羊毛可能是违法的#由此登上热搜排行榜第一名。" Z$ I# g" x6 b) w" B! p) V9 G8 O
+ u1 o' ~4 C" }7 g! D2 Y
薅羊毛一词本是沿袭春晚小品中白云大妈的“薅羊毛织毛衣”的做法,而后定义延展为搜集各个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各类商家的优惠信息,以此实现盈利目的的行为。
7 s- }& y A+ R9 J J( D
4 ^2 \4 c; m! J: s0 B7 f9 T. [6 e 伴随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外卖、团购、返利等帮消费者省钱的业务越发流行,不少人都习惯在消费前寻求“薅羊毛”的渠道,让自己少花钱买到东西。消费者根据商家的游戏规则,获得一点优惠,本无可厚非。但将商家促销变成盈利方式,通过欺诈手段不当得利,这类行为便涉嫌违法。% |: g6 A/ e. f5 p; o
. V' ~8 S3 r. ^6 ^, ~ 钻商家规则漏洞,薅羊毛触碰红线6 H* x0 C6 n0 K
, }9 n L( v) u1 E/ W 据央视消息,此前上海5名在校大学生利用肯德基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客户端之间数据不同步的漏洞,让肯德基品牌所有者百盛公司损失了20余万元。
" s+ a& p+ ~+ T& _$ j! L n7 U h: `6 `0 R1 i9 v/ c T
他们先在肯德基APP上用套餐兑换券下单,进入待支付状态后暂不支付,之后在微信客户端对兑换券进行退款操作,然后再将之前客户端的订单取消,这时候客户端上可以重新获取兑换券,等于分文未付骗取了一份兑换券。6 p1 |/ A5 c; d5 [( t% }7 G: F; H' G
( ^) r: ?6 y- r+ O 最终涉案5人因犯诈骗罪、传授犯罪方法罪,被徐汇区人民法院判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至一年三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k1 K" c+ U4 v
& ?. s+ H& J$ V 但这并不是个例,有车主为了节省停车费,使用一款不法软件将他人身份信息绑定在自己的车辆上,而后利用某商场“新会员注册获赠积分,积分可兑换商场停车场一小时停车时间”的活动规则“薅羊毛”。如此钻漏洞行为导致商场一年内损失了近37万元停车费。
# `6 A. S! [2 w% k3 b( J$ r& H3 N N- W
最终,涉事车主因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到九个月不等,并处罚金;而软件开发者因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 c. M2 n+ T; N9 P7 C4 Q
- U, s, u' V! s* i2 b4 q1 M. x
据《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所以,即便商家平台存在漏洞,也不代表可以被非法利用。消费者不能以此作为借口“薅羊毛”,当自己还在为钻了商家规则漏洞而沾沾自喜时,殊不知已经触犯法律。. W9 C! d7 }% l g* e! \7 `; W
7 s4 h, m% P5 L& z 刷单抢单不可取,易成为黑产同谋
8 d% u" b8 [9 W$ T' m4 p5 P k' r6 j' Q3 S7 X+ |
利用刷单、抢单的方式“薅羊毛”也不可取,不仅个人涉嫌违法,而且成为网络黑灰产业链的同谋者。9 |0 \' j1 b; I! }0 ^/ L" D
+ v8 F' G u, j0 g5 @. i 上海警方曾披露一起“刷单薅羊毛”案例:某电商平台的供应商利用平台补贴机制,通过与“团长”事先约定好分成,由“团长”下单,随后供应商进行虚假物流配送工作,从而赚取平台的补贴奖金。: H6 z& k+ x' t; R( D, m; D
* n/ ]0 f" d% ?* _ g0 M3 m 云南网警也披露过外挂抢单违法案例:违法者利用外挂软件抢购茅台酒,至案发时获利近20万元,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q) o+ ^2 w w% s, k: P1 q8 T# U9 q* q2 h7 K$ d- _
山东东营市公安局在8月份加大对突出网络“黑灰产”犯罪的打击力度,一举打掉2个利用“猫池”设备为接码平台提供服务的犯罪窝点,查扣“猫池”设备23组,手机130余部,手机卡10000余张。
3 I( |- P) Q3 {0 Q/ F, k+ I; o2 L, s
警方提醒,在商家推出的各类促销活动中,消费者通过合法方式获取优惠是合法有效的。但如果通过非法手段“占便宜”,不仅违背了公平正义,破坏了网络安全,更是违法犯罪行为,将会受到法律惩罚。
0 G _# u& b+ ?8 u3 |0 N
; K& a' w$ k0 y# d; Q0 \ 同时,外挂软件本身不安全,软件中可能暗藏木马病毒,使用者在使用外挂软件抢单时,还要提供地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等于主动将隐私信息提供给不法分子,安全风险极大。: x) v- k. U% i0 }' Y0 U' Q
0 l/ w& Y! V# B" f 树立界限意识,打造双赢局面
$ _$ q- U5 V8 N! w
" c) R$ R- ~6 k/ K4 C# L- \$ O 一般而言,常见的“薅羊毛”行为无非两类:利用平台的活动规则获得一定优惠;利用平台的系统漏洞获利。专家表示,在现实的消费场景中,后者更加容易触碰法律红线。如果普通消费者使用自己的小号、父母的账号等多“薅”几次“羊毛”,只要其使用真实的个人信息,获取应有的商家优惠,且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恶意,该行为并不违法。- V) G0 [- b( M) Q0 z" J/ [1 z) h
6 \( L' P1 ]! n# n# o- ~% o 其实,合理规则下的“薅羊毛”本是双赢,商家以此吸引新用户,消费者也得到了实惠。( k, M- P3 L$ Q0 G* f& u4 H% o# r
/ J* ]( i6 [: }/ E- |
但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如果因为“薅羊毛”蒙受了损失,都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对商家来说,发现自己被“薅羊毛”后,可以先与消费者协商,向消费者说明情况,由消费者自行撤回订单,商家将货款退还。如果消费者不同意撤单,商家因此难以承受巨大损失的,可以向法院起诉或者提前达成明确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法律人士表示,“如果消费者‘薅羊毛’的行为涉嫌犯罪且金额较大的,商家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1 B, ~' V+ S/ |; N/ l6 v! _+ S& D& d/ A" d# |* Z5 q4 o# w
在互联网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尤为重要。对于个人消费者而言,“薅羊毛”的确可以省钱,但如果遇到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刷单返利、超低价充话费等“好事”,要谨慎处理,以免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同样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1 ]4 a% e: O* r% g( H" O) {
4 E! n( y/ l# X7 }!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