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日本政治喜剧《民王》有一个经典桥段:一位日本高官招蜂引蝶,遭到舆论大加批判,地位不保。这时候,政界元老递给首相一把扇子,上面写着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俗语:“挥泪斩马谡”。为防日本观众不懂,剧中特意做出解释:“这是一种比喻:为了大局,必须舍弃心爱的部下。”& f- x7 D z- x8 G
. T( a8 X1 |$ e
5 O- Z+ l- |%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日本人存在明显的偏好:《西游记》在日本多次搬上银幕,但多被当作少儿读物;《水浒传》传播不广,只有妖魔鬼怪聚集的“伏魔殿”一词留在日语中,比喻“阴谋丛生之地”;《红楼梦》的爱情故事虽然美妙,但日本已有《源氏物语》珠玉在前,很难接纳。相比之下,《三国演义》却有着海量受众,上至政界元老,下至出租车司机,都能喊出刘备、曹操、诸葛亮的名号。笔者有一次从石家庄正定机场飞往名古屋,打车时司机问我从哪儿来,我就说自己从“赵子龙的老家”(常山位于正定)到来,对方立刻会意,但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司马懿。 2 P; d2 E; `# c- N/ e3 J% d$ G. p O- ~
日本人对于三国的热衷全然不亚于中国,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播出以后,日本NHK电视台立刻购买版权,在1995年迅速全部播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三国题材的小说、漫画、影视剧、游戏在日本比比皆是,甚至许多中国青年人反向受到日本游戏《三国志》、《三国无双》系列的影响,加深了对于本国文化的兴趣。: N( ?- @/ q& i* P1 p: s; h
& W. W$ f; v: `) Y三国故事流入日本,自会沾染日本风气 . i5 f1 F9 @4 ~/ |1 l7 S/ v ; {' f3 r+ g" w# j8 u' \" F《三国演义》从明初成书开始,一直有不同类型的版本流传。中国人最熟悉的版本是1666年毛宗岗本,明朝文人杨慎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便是由毛宗岗选入《三国演义》开篇。毛本最大特点是突出“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毛本对先前版本做了较大删改,删除许多曹操体恤民力、知人善任的描写,增加了关羽与两位兄嫂同宿的“秉烛达旦”情节,着重描写了诸葛亮的通鬼神之才,极大影响中国人的三国人物观。 / m" Y5 @" R3 _6 w& ~: m( @; b) [; U( {# L9 g
但日本《通俗三国志》并非来自清初毛宗岗本,而是翻译自明中期“李卓吾(李贽)评点本”。该版本还没有向着“三绝”方向改编,所以日本读者最初接触的曹操并不是奸雄,而是有勇有谋的乱世霸主;关羽、诸葛亮固然有着义、智的一面,但远远不到可以神化的地步。 # ^. w5 D8 c" m2 X) r/ A9 o5 | 6 B. S; N2 j1 z/ d4 ?8 S) V故事在日本传播,自然要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三国演义在日本一经翻译,立刻引起大量关注,甚至在18世纪中期引起“唐话(汉语)”学习热潮,许多日本平民想要学习清代汉语以便读懂三国演义。关注一多,日本文化产业自然也重视三国故事,1709年,日本“人形净琉璃”第一次表演了三国题材故事“死诸葛退生仲达”,出场人物是诸葛亮与司马懿。 2 i, Y0 r* y$ p+ ~9 M6 {8 F$ [# W, r B8 m, U" w* |, b% d
“人形净琉璃”是日式木偶戏,木偶师操纵木偶进行动作表演,解说者则伴随着音乐韵律讲解故事情节。出于舞台规模限制,净琉璃一般以两个角色的对手戏为主。这种表演方式要求创作者用大量台词渲染气氛,才能形成较好的舞台效果。这就让中日两国的三国故事呈现方法迥然不同:遇到角色内心戏,中国说书家一般是朗诵名人诗句或是即兴创作打油诗,不足之处留给观众想象;日本人却会用大量台词表达内心戏,不足部分用木偶动作表达。- Y: e: W# ]: @% I2 M) n
9 F; E, B6 D# l事实上到了20世纪,日式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小说家吉川英治依然用这种方式叙说三国。1939年开始连载的《三国志》中,吉川英治并没有用中国式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为开场白,而是让刘备站在黄土高原上、远望黄河,畅想先祖伟业:3 r+ H3 v$ x" C' {5 `%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