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日本政治喜剧《民王》有一个经典桥段:一位日本高官招蜂引蝶,遭到舆论大加批判,地位不保。这时候,政界元老递给首相一把扇子,上面写着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俗语:“挥泪斩马谡”。为防日本观众不懂,剧中特意做出解释:“这是一种比喻:为了大局,必须舍弃心爱的部下。”- N( o- y" c, g$ m; n
! ?9 j2 T' ~$ E& t : ?) R) M2 S: D& w% E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日本人存在明显的偏好:《西游记》在日本多次搬上银幕,但多被当作少儿读物;《水浒传》传播不广,只有妖魔鬼怪聚集的“伏魔殿”一词留在日语中,比喻“阴谋丛生之地”;《红楼梦》的爱情故事虽然美妙,但日本已有《源氏物语》珠玉在前,很难接纳。相比之下,《三国演义》却有着海量受众,上至政界元老,下至出租车司机,都能喊出刘备、曹操、诸葛亮的名号。笔者有一次从石家庄正定机场飞往名古屋,打车时司机问我从哪儿来,我就说自己从“赵子龙的老家”(常山位于正定)到来,对方立刻会意,但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司马懿。0 N9 I% V" g t9 R. G* K. N: G
/ `' h5 z2 J3 f& D/ e
日本人对于三国的热衷全然不亚于中国,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播出以后,日本NHK电视台立刻购买版权,在1995年迅速全部播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三国题材的小说、漫画、影视剧、游戏在日本比比皆是,甚至许多中国青年人反向受到日本游戏《三国志》、《三国无双》系列的影响,加深了对于本国文化的兴趣。 5 n! ?! x o9 S0 K9 e8 u* Z0 X Z* B' M* U9 E: M: \0 [2 m
三国故事流入日本,自会沾染日本风气 : @8 @5 I: R, f; _8 v9 }3 ~ t. c B; k: [! t4 A9 s G8 Z
《三国演义》从明初成书开始,一直有不同类型的版本流传。中国人最熟悉的版本是1666年毛宗岗本,明朝文人杨慎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便是由毛宗岗选入《三国演义》开篇。毛本最大特点是突出“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毛本对先前版本做了较大删改,删除许多曹操体恤民力、知人善任的描写,增加了关羽与两位兄嫂同宿的“秉烛达旦”情节,着重描写了诸葛亮的通鬼神之才,极大影响中国人的三国人物观。( J% t, h6 `* T6 A: {0 F
! C; Z7 ]$ A" x! \! v3 {
但日本《通俗三国志》并非来自清初毛宗岗本,而是翻译自明中期“李卓吾(李贽)评点本”。该版本还没有向着“三绝”方向改编,所以日本读者最初接触的曹操并不是奸雄,而是有勇有谋的乱世霸主;关羽、诸葛亮固然有着义、智的一面,但远远不到可以神化的地步。 # k# Y8 T/ D5 m; Q# ~6 p ) h: h3 w5 U% |; b$ E9 I故事在日本传播,自然要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三国演义在日本一经翻译,立刻引起大量关注,甚至在18世纪中期引起“唐话(汉语)”学习热潮,许多日本平民想要学习清代汉语以便读懂三国演义。关注一多,日本文化产业自然也重视三国故事,1709年,日本“人形净琉璃”第一次表演了三国题材故事“死诸葛退生仲达”,出场人物是诸葛亮与司马懿。9 ?, v) C/ F9 ]* W" A2 @$ O, q w
! ]" O) Y8 Y3 ` @; y9 v! F2 x
“人形净琉璃”是日式木偶戏,木偶师操纵木偶进行动作表演,解说者则伴随着音乐韵律讲解故事情节。出于舞台规模限制,净琉璃一般以两个角色的对手戏为主。这种表演方式要求创作者用大量台词渲染气氛,才能形成较好的舞台效果。这就让中日两国的三国故事呈现方法迥然不同:遇到角色内心戏,中国说书家一般是朗诵名人诗句或是即兴创作打油诗,不足之处留给观众想象;日本人却会用大量台词表达内心戏,不足部分用木偶动作表达。 % p# W& ]9 E" K- T- Y S1 a( N ' b( v9 c3 s3 Y* x事实上到了20世纪,日式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小说家吉川英治依然用这种方式叙说三国。1939年开始连载的《三国志》中,吉川英治并没有用中国式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为开场白,而是让刘备站在黄土高原上、远望黄河,畅想先祖伟业:8 l, t7 ^5 U1 n0 g& N' G
8 k3 G: X% @+ o* \* `5 R
“造就中国大地的,让黄河水变黄的,都是这细微的沙粒......开拓了中原的汉民族,也是越过刮来那些沙的亚细亚崇山峻岭来到这里的。他们在黄河流域逐渐繁衍,赶走了尚未开化的苗人,开垦农业,振兴产业,在这里种下了几千年的文化......列宗列宗在上,看着我吧!不!鞭策我吧!我刘备一定要振兴汉民族,捍卫汉民族的血脉与和平!” " L) z; o& Z! y) l6 W7 T " U+ Z0 ~1 D, v3 o& R! _( A借助自己的文学功力,吉川英治打破中式三国演义的既定脸谱。曹操不是白脸奸臣,而是有着人格魅力的乱世枭雄;关羽对张辽直言自己并不羡慕战国时代的“管鲍之交”,因为他与刘备的同生共死之情要更加深厚;诸葛亮不是通晓鬼神之术的“神棍”,他能祈求东南风,是因为对于季节气候非常了解,“登坛祈风”只是为了故弄玄虚,以便有时间逃出东吴。正因如此,著名文艺评论家尾崎秀树评论道:“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是全新的日本版演义。” 9 K+ K/ @" d) U 9 n% V; v; o/ R _吉川英治《三国志》对于日本昭和一代人有着巨大影响。1971年开始,阅读吉川英治长大的漫画家横山光辉创作漫画《三国志》,原原本本将吉川英治的著作绘制成通俗易懂的漫画,前后60卷漫画累计卖出5000万多本。漫画《三国志》前后连载15年,影响了刚刚出现的电子游戏,1985年,光荣公司研发策略战棋游戏《三国志》,该系列到2020年已经出版第14代,成为许多中国游戏玩家的入坑作品。借助日本三国题材游戏的传播,时至今日,许多吉川英治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成为青年人对三国人物认知的主流观点。 1 R0 l- g$ K0 c% ^2 H; V! n, C ( M- {2 i0 N, G8 |3 J从日本战国看起,为三国时代感伤 $ M5 V4 j- j3 A/ o$ i : z, n9 E) Z9 y" I3 d0 v+ S5 {; K1985年创始的电子游戏《三国志》系列是光荣公司的拳头产品,但光荣公司还有另一个更早的拳头产品,那就是以日本战国武将织田信长的一生为核心的《信长之野望》系列(1983年创始)。两个游戏操作系统非常相似,日本玩家打腻了《信长之野望》,就会转去打《三国志》,很多人就是这样开启对三国时代的兴趣。 $ u3 A4 n c( x ?& ]) P3 r4 k. R Z
之所以能用同一类游戏链接两个不同的时代,是因为日本人长期认为日本战国与中国三国有所相似。持续时间来看,日本战国的高光时刻大致是16世纪的七八十年,三国的高光时刻则是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中期的七八十年,都是不长不短。人物规模来看,日本战国的高光人物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位主要人物外加一些谋臣武将,三国的高光人物也是曹、刘、孙与身边的文武重臣,都是不多不少。两个时代都热衷兵法,喜爱谋略,武将单挑、排兵布阵、情感纠葛,两边都是一样不少。 / L2 k ^. ]( c# p' b0 P ; _6 m7 C& `6 P0 k* C3 t有了日本战国时代铺底,日本人很容易接受三国演义的人物设定和时代设定,早早为两边人物划线对应。曹操搞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让日本人想到织田信长盘踞京都,借助天皇权威巩固自身权力;诸葛亮智谋超群,日本人就把战国时代曾率领16人夺取城池的竹中半兵卫盛赞为“今孔明”;刘备从织席贩履之辈创业成功,但晚年强征吴国导致实力衰弱,这就让日本人想到丰臣秀吉同样从底层一跃而起、统一日本,但晚年强征朝鲜导致政权崩溃。关羽重情重义,与上杉谦信类似;吕布武力超群,仿佛本多忠胜。- p4 o! Q A K2 ?5 m1 H;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