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C8 Z, }* j* s: {, j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很有共鸣。2 z7 B3 S7 r3 M, _) ^0 C/ N
( e* n- D T z& U, G X; v
绝大多数爸妈已经意识到手机的危害,却又没法阻止孩子玩,主要有两个原因:7 ^( l" h% _$ W3 I- C
/ S- O' T4 P) i! D c7 T父母没有树立好榜样: s! b, Q) i' {- Y6 [" U ?% m- n
# T3 y G/ _+ b# q5 y. t4 U+ k, D
生活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一大家子坐下来,齐刷刷地拿出手机看新闻、玩游戏、聊聊天,彼此互不理睬,孩子们也是人手一个手机。7 u0 M5 n# ^ a- B; H0 d
- [' G/ g% R2 R u& E
家庭氛围非常重要,爸妈们不应该在孩子面前经常玩手机,否则孩子也会跟着一起玩。7 N, O5 D& g! m
/ k; ^& b1 G3 B6 ~! R8 \ G1 ~7 W在公开环境中,小孩看见同龄人都在玩手机,于是也缠着身旁的妈妈说想玩手机,这位妈妈俯下身子认真的对孩子说:“妈妈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 R9 A- t" e" F+ P% R9 L5 u+ v0 o | ]% j5 s2 [
孩子很爽快的答应了。可以看出,这位妈妈的做法很聪明。有时孩子之所以想要玩手机,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孤独、无聊。 ; |. ~ t6 C: i' \4 j1 J: g ) L; V7 o$ u7 A% s N3 i2 `& W如果此时,有人提出陪孩子去玩,孩子会觉得自己获得了关注,不再孤独。如此一来,注意力便会从“想要玩手机”转回到“有人陪自己”这件事上来。 ! @1 _7 R: [, ?0 L7 r% Q" @4 ` }, x6 Z9 I2 M9 ?
家长及时的回应,多带孩子出去走走,不仅可以避免孩子玩手机上瘾,还能让孩子见识更广。会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机更加有趣,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的满足。 4 Y3 g0 ?9 T) g* p8 D4 S! ?" r& Y! S! H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眼界才会更加开阔,而不是只会手捧手机,上网、打游戏。 ) d1 `/ U: _1 o" p2 V: e/ I% m" E8 [* B P# o! C
家长要以身作则# h. z* n/ Y! r. Q* \8 j( C: i+ O
O( y1 M( R! b, a! z2 @
孩子小时候并不知道手机、iPad是何物,因为父母总在一旁玩儿,所以好奇的孩子也想看看吸引父母的东西是什么。5 P. S( ]0 T. M
- h% m7 Z" w! R% ^6 C% \
然后,他们学着父母的样子,这里划一划,那里按一按,渐渐被里面的新奇所吸引。 - j* G5 q- z. V/ D+ K/ k- O6 _* Z+ v. G; f
每当父母在玩电子产品时,孩子想玩的意愿往往会更强烈。所以,想要孩子少玩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6 N4 K# K2 {. D: ?* R& d8 c
0 ~0 [5 ~# b. d5 D6 z
下班回家后,爸妈们请将手机和iPad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和玩耍,这是戒掉孩子这种瘾的最理想途径。2 C: T: U# `( O- @& C3 M8 U9 I
( r7 Z+ q# S* P, E5 u/ _! I! t懂得拒绝孩子和孩子约法三章 0 c' V9 A8 ^- |& `7 n! U F& e& a; _0 N2 @1 p
孩子虽小,但也懂得接受父母所灌输、教育的道理。所以,父母可以适时的对孩子讲讲道理。/ `* O& Y. F$ ^9 s
/ b- N E0 j1 e; q$ z4 u
当孩子提出要玩手机的时间,家长不要立马严词拒绝,可以先跟孩子讲讲玩手机的害处。让孩子明白,其实手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有许多的坏处。4 M, \6 l* }/ Z! r
, u3 K8 b- o$ m
比如会造成近视,戴眼镜,眼睛不舒服等,让孩子感受到“害怕”。如此一来,孩子自然不敢常提玩手机一事。* J; d3 w' O0 l8 q2 L7 |* R2 [
, U) n1 f1 x( R6 N1 I3 I. h不少家长为了戒掉孩子的手机瘾,采取过粗鲁的方式:没收手机,砸手机,甚至打过孩子。1 O9 r- @ p/ u5 a1 V) @
7 Z& r( {; L. U7 k9 L这些行为,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手机使用守则。约法三章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7 q" R+ | n, g6 t
) c( I, c" @" E' Q% J* ^9 K
所以,一个负责的家长,绝对不会成天端着手机。因为,这样下去,你错过的可能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岁月。- y; K7 n1 Y0 p! \1 L+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