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秀才
- 打卡总天数:35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24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8:00
版主
- 积分
- 11316
|
“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郑州市一家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尽管国家出台过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多种限制条款,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中小学生难以抵制虚拟世界的诱惑,偷偷“钻空子”用父母长辈的身份证明登录平台。而国内游戏商家往往采取购买点券的办法,将现实货币转换成虚拟货币进行消费,再加上抽奖等诸多诱人环节,单纯的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大手大脚”。“比如所谓648的消费,完成整个交易过程也就是几十秒钟。”
' s: S0 M3 h ] S# g4 k1 }2 x' h5 R) h: o" H; s4 s: R, O+ s1 Z
这位校长说,根据他的经验,家长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当积极主动与游戏平台方联系申诉,“尽管全部追回的可能性不大,但成功追回部分钱款的先例还是不少的。”$ v8 [8 m+ Q. Z8 k8 O2 D7 n( \' }
* g( t$ g6 c. ^8 A M( L8 C: H
这几天,魏先生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算细账”——把小天花掉的钱,一笔一笔进行统计。12月11日下午,记者致电魏先生时,他说因为涉及的平台和账目较多,目前自己也只能梳理出一个大概:其中转给腾讯天游的最多,有131420元,“一些充值项目我也看不懂,还有的是外文字母,我也看不明白,也不知道该咋算。但卡里钱数是死的,现在怎么算也兑不够数。现在能算得清楚的,最低也有18万多。”& O) S6 a0 n+ U
& l; Z0 `2 r- {6 e$ S+ g12月12日上午,记者按照魏先生提供的信息拨打了腾讯客服电话075586013388,被告知该公司有未成年游戏监管专线95092666,专门负责对接当事人和监护人解决此类问题。记者随即也将此消息告知了魏先生。. n9 r A9 g; \, a( p5 R% Y
1 V1 u$ H0 @5 A+ {7 N* ?. m6 p
律师说法
7 h2 {6 S; x2 L& G# A J# O# @1 f7 ?+ h* E% p
近年来,中小学生利用家长监管不到位,偷偷玩游戏网络充值的事情频发。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 w4 ^) q ?0 q, L; T; k; I9 r8 @$ o) }
同时,《民法典》中对此也有相应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 r" z/ D2 K6 a( v4 \
" N1 p( q" I( `6 U7 q: S B5 v
在魏先生反映的情况中,小天只有14岁,为在校学生,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没有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是不具有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的。小天通过父亲的手机购买手机、平板、游戏充值数额达20万的行为,明显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所以,小天的这种行为无效。另外,小天家长监管不到位也有一定的过错。
* i. [% `6 `# \# s9 i, ^8 T4 V7 z8 |
魏先生可以通过各个游戏公司的客服和对方尽量协商,争取退款。如果实在协商不成,魏先生只能通过诉讼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
) S: W9 g& L6 I7 k8 L$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