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6 I& Y! K" c2 R顺产被很多产妇形容为“这辈子最痛的经历”。中华医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50%的初产妇经历了明显的疼痛感,44%的初产妇遭遇了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分娩镇痛(无痛分娩的医学用语)作为一项成熟的医疗手段,能为产妇极大减轻分娩时的疼痛感,已在我国推行多年。) V4 [6 y5 y" M
5 j M! u8 ?( l6 f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整体分娩镇痛普及率仍然偏低,截至2022年年底仅30%。《法治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普及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众认知存在误区、麻醉医师和助产士人员短缺、收费标准不明确等因素,阻碍了分娩镇痛的进一步推广,很多女性依然要面对难以承受之痛。 6 G: ]& Q( N4 o% v 2 b: i4 g8 L1 R0 r# V受访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和各地方已通过多举措助力普及分娩镇痛服务,包括将分娩镇痛单独立项、把无痛分娩纳入医保等。此外,麻醉医生、麻醉护士等专业人士的数量亟待增加。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分娩镇痛专业人士的培养力度。在优化服务的同时,通过正面宣传扭转部分公众对分娩镇痛的错误认识,进一步提升分娩镇痛的普及率。2 ?7 u |9 y" c* y) c1 v4 Y4 ^- E
- n$ n) C" t2 s& w3 z u家属对无痛有顾虑,担心影响腹中胎儿 - K( C: M0 f5 h $ [; v: v3 }' D. N能接受无痛分娩的张萌是幸运的。但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不少孕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即使疼痛难耐,也不选择无痛分娩。 * X. e' S$ t) V% J y 5 [$ j S8 X' t" T5 u, k6 }“生孩子哪有不痛的,都是这么过来的”“别打无痛,把孩子脑袋打坏了”“针头又长又粗,打的时候也会痛,还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孩子”……采访中,不少孕产妇及其家属对无痛分娩持怀疑态度,认为注射麻药可能会对产妇和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6 ]2 k/ l6 @6 N7 E/ ?2 J. t) q4 U3 F% o5 _1 E$ {7 J6 h
也有孕产妇想要无痛分娩,但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实现。四川网友“平常心”去年国庆期间生产,由于值班麻醉医生去了急诊室,没有其他人手为她打无痛,她疼了18个小时。 0 c) e& d. Y" ~: J$ q . g v8 Q- A$ J i& D“做了无痛咨询,自费部分要花2000多元。太贵了,我犹豫之后觉得还是不要打了。”一福建泉州孕妇对无痛分娩的花费望而却步,决定“咬牙硬抗”。 4 w/ |* z& u! P9 W" ? _7 d5 W# u$ B& T采访中,有部分孕产妇选择了无痛分娩,但因为生产时仍能感到疼痛及术后出现腰痛等原因,对分娩镇痛技术产生了质疑。3 Z' D- u% I. ?% }! G4 u& C
7 R. P: C: O0 {
山东济南的孟丽在分娩过程中注射完无痛分娩的药物后,“当下感受很好,立马不痛了,但是过两个小时左右又开始疼得厉害了。无痛分娩难道不是真的‘无痛’吗”?手术后,她开始觉得打了无痛有不少副作用:“目前是产后第四天,感觉腰疼,针眼那儿疼,只能躺着。” 8 E) o/ Q: h' o& w+ p& E; l' _2 W3 q% @2 O8 a5 t9 d5 q
多名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公众对于分娩镇痛技术仍存在大量认识误区,如觉得非必须不用打药、会伤到婴儿、术后有副作用等。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分娩镇痛技术已十分成熟,较为主流的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能够帮助大多数产妇减轻60%至90%的疼痛,并且适用范围很广,经产科和麻醉科评估合格的绝大多数产妇都可以使用。( c$ m/ B4 b# Y
6 b% l; g& {- W8 o. L% k( ? j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徐铭军介绍,通常所说的“无痛分娩”,医学术语为“分娩镇痛”,旨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显著降低甚至消除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公众可能有误解,实际上,无痛分娩并非意味着生产过程完全无疼痛感,更多的是希望在减轻产妇疼痛负担的前提下,保留一点宫缩痛和宫缩的感觉,这样等到宫口开全以后,产妇就可以更好地主动配合助产士、产科医生,拼劲用力顺利分娩胎儿”。- ]3 R! o0 W. c% n' n,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