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01.
& f' H; |' G" U( W6 H+ p
) @# r! L! I1 v; i- V$ T, B不感冒却狂喝感冒药?不咳嗽却猛灌止咳水?
* O* o# S( l" s% }( F" n, d
他们不是自虐,而是把吃药这种事儿当做跟风一般的的“潮流”。
" W* S6 H, m( ?. U5 A10元一盒的非处方药,竟然在一群中学生中流行开来。
6 n3 E. Q5 E3 J' `一个又一个因为无知大受伤害的孩子,一桩又一桩来不及阻止无可挽回的悲剧,让那些难以置信的事儿成为事实,让无数家长的心揪成了一团。
9 \4 a/ k1 ~1 }3 |' b
2021年,山东德州的15岁中学生小石(化名),因为感冒,整个人提不起来一点劲儿,无精打采,神情恍惚。
$ d* D- ^; s- b0 v" Y; [
如果按照正常的处理方式,他应该选择去看校医,在医嘱之下服药、休息、喝水,让身体慢慢恢复。但无奈的是,他偏偏选择了听信并没有什么医学常识的同龄同学。
, f9 J N2 V; I" F6 a0 m; S对方翻出一个右美沙芬递给小石,并非常热情坚定地表示:
( A0 }4 _6 j% _& }( }- n! b- ]
这是感冒药,你吃一板,包你马上就能“活”过来。
5 y, V" c2 f6 w$ C0 [) M6 u5 n- N听到同学说吃一整板儿药,感冒的小石起初是不解且疑惑的,向同学发出疑问:“一次吃一板,太猛了吧?”
4 d- o) ]1 W. A$ Z; f% Z3 @; f但那名同学却对他的质疑非常不屑,不仅以自己和其他同学经常这么吃作为说服他的理由,还嘲讽不敢大量吃的他是胆小鬼。
! `% o8 h4 }8 h5 M1 E
小石不过15岁,哪能受得了同龄人敢他却不敢的“对比”,再加上对方告知他这是治疗感冒的药,所以三两句的“劝说”,他便将那一板24粒药,尽数吞下。
8 k) u: }: C6 N Y他的确不是同学眼里的“胆小鬼”了,但他无知之下的所谓“勇敢”,却让他的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浑身抖动、呕吐不断、昏迷无意识……
3 v/ ?) N$ a1 y( ~+ D1 `4 K. K后来,直接被送进抢救室。
/ v& P2 x4 H( \7 R- c: N6 @! i0 l) ^$ {7 M! T- J3 O, [2 k# r
02.
; s( i6 d# _( B) Z1 \
# h! S8 K' m+ m, d- Q% o好好的孩子,正常在校上学,怎么会出现在医院,还是以这般严重的症状?
1 k$ m9 }+ j& w/ R1 r小石的妈妈起初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因为遭遇了校园暴力,才会过量服用药物。
& {7 @" T7 I. R* A但后来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这则悲剧中小石妈妈所担心的校园霸凌虽然不存在,但却有一个“嗑药群”,很多中学生都在里边分享自己大剂量服用右美沙芬的经历。
: E- Q: P4 f5 N$ u& |
而这样让人很难理解的行为,之所以被争相模仿,关键就在于很多学生表示他们是在“追究刺激”,因为大剂量服用之后很来劲儿。
# `% U V, ?4 E! ? r! w1 o$ P6 c- s
真切表述下的“成瘾”行为,让家长们瞬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 x6 @( ?1 P: D
小石的事情是被动之下的“意外”,但中学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过量服药”行为,很明显已经形成了“潮流”。
; Z# K1 n* p* N, D: }因为类似的事情,从不止这一桩。
! z% k0 v( k# X4 r8 G! c3 J16岁的小明(化名)也曾因为一次服用的右美沙芬超过一百片,而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 B3 V: ]! l7 B' k
2018年,正是应该在校读书的年纪,三观尚未完善,明辨是非能力还很欠缺的小明,选择离开学校,终日沉迷在游戏当中。
2 o- F( F9 x# C5 g那个年纪的孩子,喜欢哪个领域,就会把哪个领域相识的人当成是值得信赖的人。
3 G1 @6 l8 j' r4 ~0 o k
小明也不例外,在一个游戏交流群,他看到有人推荐一种叫“上头糖”的东西。对方的话术也非常有吸引力,说这可是好东西,吃了精神抖擞,打游戏多久都不犯困。
1 }1 Z& e" g h
可以说,一句话就点到了小明的“需求点”上,他果断网购了两盒。自此开始,便彻底“上头”,越吃越多。
& S6 ~! m$ B; U; Q. Y. K/ Z- S7 C5 M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不解,为什么上个案例中的中学生们,和这个案例当中的小明,会对“感冒药”这般上瘾。
8 M1 U' t: C4 T7 `& I% Y) `其实,右美沙芬,本是一种很普通的止咳药,因为其见效快,很多人都曾在有感冒咳嗽的症状时,进行过购买和服用。
, y0 l: c$ I3 S6 G+ h( H! }! ]
但大部分人之所以没有产生依赖,是因为大家都是按照正常的剂量在服用,为的是缓解咳嗽症状。
& p+ t) M$ ?- ?% [4 i4 k而那些“上瘾”的孩子们则不同,他们是过量,甚至是大剂量在服用,这在身体可承受之时,的确是会让人产生兴奋、冲动、愉悦、神志不清,甚至是产生幻觉等体验。
# Y( E% t: g8 S% ?' @* K这其实已经对服用者的身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但那些孩子们还处于利害关系分不清的年纪,只觉得这样做“很刺激”,所以在身体耐受的情况下,长期过量服用直至“离不开”。
; g7 W8 L5 i, q5 @
) x/ q! y! `% Z$ _/ I
03.
/ D$ Q2 S$ L* E' \+ o* w) f$ |
7 Q8 J4 g, u& L. D+ X就像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是救人还是害人,只在剂量的多与少。
; h0 Y1 q! {8 L
但偏偏很多孩子,不懂这一点,一步步把自己推至深渊,一再上瘾直到生命受到威胁。
U. i; e$ |$ |" e: v" @& `; {2 P同时,小石的24粒,和小明的100多粒,很明显的剂量上的差别也给不少孩子提了个醒,很多事情要从自身情况出发,而不是偏听偏信。
4 B( C7 S* Q2 c! Z3 C' U! T0 K
要有一定的判断力,在冒险的事情上,万不可掉入“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行”的错误观念当中。
% T; e4 T, Z- u6 b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大概率地避开线上、线下很多糟糕的“跟风行为”。
. ]( p ` L9 Y! D/ p
比如十几年前,含有大量止咳药成分的“止咳水”在年轻人中风靡,他们自称“爱邦族”在贴吧和QQ群中交流不断。
; m, P' U- Y* `! H/ d# ?& s& i有人说喝了6年,所有的钱都搭进去了。有人说自己想戒掉,但身边朋友都喝,又被带进去了。还有人直接在群里喊话,大量求购。
2 `3 K5 n" O* e: b比如现在,大量服用右美沙芬,成为了一部分中学生,在网络上分享的主要内容,他们甚至一点点在网络上记录自己的“嗑药”生活。
) Z7 a$ n4 H0 D/ o! f& z
有人说自己就吃了6片就晕了过去,有人表示只要人还在就使劲儿往多了吃,还有不少人直接把吃右美沙芬变成了“合群、玩得起、时尚潮流”的标志。
8 {* g5 b; W4 B
* h9 L) P, Z$ M* t真的很可悲对吗?十几年前后,不一样的年轻人,却因为一样的套路,走进了相似的骗局。
' Q% X% G2 `8 O$ z是早前的悲剧所得教训不够吗?还是过往的打击力度不强?
U* C X" h% g都不是。
8 V3 ]6 M4 ]$ Q; w) }
其实,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看上去不一样的形式,戳中的其实一直都是同一个“痛点”。
& ^! q" Y, X6 s2 _, E5 @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好奇心爆棚,行动力很强,模仿力十足,但三观尚未正确且完全确立的时候,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 {( h+ e( A+ C; U1 S& j' u
同时,这个时期的他们,学习任务重,家庭期待高,又是情窦初开时,相比小学时期的无忧无虑,烦恼是成倍增加的。
' B# ~9 g# a2 P& P" F$ b/ T. p" j如果家长关心足够,及时梳理,很多孩子是能积极面对的。但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畅,那“叛逆”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2 T! `$ s) z1 H2 l7 \' _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他们,喝下一种“止咳水”,吃上一板“感冒药”,就能暂时逃避那些搞不定的事儿,尝试者之多可想而知。
/ G. Y* S C( c+ k0 \' G
一旦尝试,回头路就不再好走了。
. o6 |. ` D3 M! ^6 y: Y2 v; N7 d8 g. Z" i
04.
9 S0 d8 ?0 |& _5 M4 m& k ]6 u% c1 F/ W5 d' K: a0 t
可能一些成年人,或者一些家长,不太能理解,这样明显的“骗局”,为什么孩子会眼睁睁往里跳。
( g% s5 l o+ e' C o: {- K
其实,原因有三。
5 x: q+ ]& R9 T7 l
一是模仿,同龄人有这样做的。
& b. r: Z5 q* r# \二是好奇,抱着玩玩的心态却一不小心上了瘾。
/ P! i/ B4 c' \# O) `& y7 R三是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内心当中的不解无人沟通,成长里的烦恼无法解决,所以自甘堕落一般地明知不对但执意为之。
4 Z; c4 U4 n. M$ Y3 U+ w
而第三个原因,是占比非常高的。这样做的孩子的心态,就像早前网络上流行的沉迷负面群聊孩子们的所想无异。
5 c; l% h4 s3 G8 j. m+ S+ ^
那群孩子,也基本都是十几岁的年纪,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所以当相似经历的人在网络上碰在一起,便开始了“负面”交流。
! ~: Y5 l- D& y L- Y2 L
她们在群聊中,用尽污言秽语,一是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用脏话“和盘托出”,二是不分青红皂白,不辨真相是非,肆意攻击他人。
, [ K% b& M/ I7 ?4 n5 ?2 j! x这样的群聊可以说是让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假如谁不小心进群,那结局无非就是两种,要么沦为同样出口便是脏话的人,要么不合群被她们言语攻击到无法承受。
5 E$ _8 v; [8 E8 [0 ` I+ {+ n% [网络上把这样风格的群聊,用“厕所”相称,把那群以女孩子为主的发泄负面情绪的十几岁女生,直接叫成“厕妹”。
/ L! n! v7 ?6 f
那些女孩子不是不知道,但她们不仅不反驳,还“欣然接受”。因为她们觉得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别人的恶评正是她们想要的。
" S+ o! S2 N) `, p5 `是很明显的自暴自弃,但背后是解决不了成长烦恼的“自我放弃”。
3 H7 j; g. m5 ?
这和那些喝感冒药、止咳水的出发点,是差不多的。不过一种是伤害了自己,另一种伤害了自己的同时还殃及了他人。
' D: ?: @9 v1 S7 M9 y ?" Z9 t' L: k; e5 K# |- p+ R* R6 o8 V# F
这么青春的年纪,这般绝望的想法和做法,换个词,大家可能更好理解,叫“抑郁”。
. Y. |" W w. @6 V! R
或是家人关心不够,或是人生打击太大,或是承受压力过多……其实在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遇到难题的,就像考试一样。
3 I1 X6 v7 |8 q2 g, d! N2 f6 x不一样的是,有人完全掌握解题技巧顺利得到正确答案,有人半会不会过程出错答案偏离,还有人直接跳过选择放弃。
9 }* m3 n+ n* r0 K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但如果过于为难自己或是伤害他人,那真的是需要好好斟酌是非的。
) b: w* n$ h L) M/ x
但解决问题一定要从根本上找,无论是为了防止孩子“嗑药”禁止药物售卖,还是为了让孩子远离网络陷阱“戒掉网瘾”,都是流于表面的做法。
* O( m0 s: p! ? Z8 D* c
毕竟没有了右美,可能会有左美。毕竟没有了这个群聊,还会有下个贴吧。
0 x: C9 ]/ g- ?1 a
关键在于,孩子内心的结到底有没有打开,孩子面临的难题有没有解决,孩子走入的困局有没有解开。
; u6 A' S4 D5 g9 A6 H所以,为了孩子们能好好地长大,希望学校能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让孩子们更大概率地避免在无知下上当受骗。
! C- G. }7 O) [ z& t! x; ?+ U
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学会和孩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让亲子之间能说话,会说话,说有用的话。
& ~5 X8 W/ S1 p+ L$ S- h" a3 G希望孩子自己,能增强戒备意识,谨慎交友,不苟同糟糕的事情,也不惧怕面对困难,保持积极,学会寻求帮助。
7 Q7 G$ G, K: h. G% U# F- n4 k, G; _% l7 e2 U6 \
就像电影《深海》传达的那份积极那般:
D* X( u- j6 a# q这个世界也许看起来是灰色的,不像想象中那般五彩斑斓,但我们要坚信会有细微的光亮在前面等着我们。
( Z* Y' _" w7 ^. o过往的伤害,是黑白世界中抹不掉的阴影这没错,但我们不能一直哭,勇气和笑容是可以驱逐丧气的,积极会战胜消极,魔法会打败魔法。
! P; V3 u! ]2 T6 u* V9 P
编剧史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 _/ E& J) g9 q0 G“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青春的幸存者。”
) y/ |5 [- o" l对,哪怕危机四伏,但总会过去,也总会有那份幸运在。
o& v5 f; l. y n, X e' e4 [/ _; P8 N0 c8 h5 R1 p6 `
8 P6 w u2 ~% B- X- @;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