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57|回复: 0

东汉最后的实权皇帝灵帝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22 07: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6 g1 I! Y& y; o汉灵帝,谥号全称为“东汉孝灵皇帝”,是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于公元156年至公元189年在位。
' {& ]5 `* p+ [& ^" z" R# l0 `9 f" \3 a% M  o! [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对这位灵帝应该都不会感到太陌生。他是汉朝最后两个皇帝,汉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的父亲。正是在他的在位期之内,爆发了规模宏大,并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导致天下兵连祸结,藩镇割据,令东汉朝廷声威大大受损……$ ^" @2 q9 ~! ?8 N6 N  N, F
* @! ]% F5 n* _# o4 }) l
也正是在他去世以后,就发生了何进专权,宦官反扑,董卓进京等重要事件。使得东汉皇族威信扫地,从此沦为傀儡,天下也就此进入了群雄割据的乱世年代……" b9 u! O7 j6 g9 ?

9 \$ ~4 }) }+ b7 a( M也就是说,如果要解读“三国时代”,那么汉灵帝这个人,是绝对绕不开的。他不仅是东汉最后一个真正掌权的皇帝(之后的少帝献帝都是傀儡),也是东汉时代由平转乱,由盛转衰时代的最高掌权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更是汉末乱世开端的缔造者。
: ~0 l2 c' [+ R3 C* _$ M/ C3 ]3 m3 ^% q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史料上的记载,来还原一下汉灵帝,这位东汉王朝的最后实权皇帝。看看在他在位掌权二十多年时间中,是如何将400年的大汉王朝,推向崩溃边沿的。
( L/ ^! Q, _3 \6 J1 ~% l2 k6 s/ l/ d) ]" ], Z
汉灵帝本名刘宏,他是汉章帝刘炟(东汉第三位皇帝)的玄孙,但并非是汉桓帝刘志的儿子。据史料记载,汉桓帝放荡荒淫,而且三十六岁就死于健康透支,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女儿倒是有几个)。! J% d7 K0 `+ ], m: \$ G0 k

6 n/ V8 X9 q! `9 A在汉桓帝去世以后,由于没有子孙可以继承皇位,外戚窦氏便选择了身处“河间国”,世袭“解渎亭侯”的刘宏,来继承大统……/ Q# J; O0 r2 D7 _, p, E( }

" l/ ]) v5 h" i% B# b. A看得出,刘宏的上位登基,完全是由别人给“立”的,而且立他的人不是刘姓皇家,而是作为外戚的窦家……这也就直接证明了,刘宏这个皇帝的先天不足,完全是外戚干政的产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刘宏之后的皇帝生涯,免不了又要和“外戚”这个因素绕在一起。
9 t3 |* e, q* A) L7 S
) V& q( R3 \# S& R# [7 a  X果然,在刘宏刚即位的时候,窦氏的大将军窦武,就因为拥立刘宏有功,被大大褒赏。窦家的其他族人,也纷纷加官进爵,搞得权倾一时,颇有“临政天下”的趋势。不仅如此,窦氏还联络了陈蕃等人,准备和宦官集团正式开战,密谋要罗列罪名,逮捕宦官中的掌权者,如黄门令魏彪等……9 p7 @8 Z0 S: }7 t

- ^& U6 z+ j) e( m1 H  d然而,窦氏的计划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反而是被宦官集团提前得到风声,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七日发动政变。结果,窦武、陈蕃等被灭族,窦家的人要么被杀,要么被发配流放到交州等蛮荒之地……可以说,这场史称“九月政变”的恶斗,是宦官们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就连窦太后如此位尊之人,都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
  v2 h% h. X1 p$ q, D- i) \
# @1 y( F& M2 _, |也就是说,在刘宏皇帝宝座都尚未坐热的时候,宫廷里就发生了一场血腥的“戚宦之争”剧斗……只不过这次斗争的结果,似乎对于刘宏来说,似乎也并不坏。他原本是窦氏所扶植起来的皇帝,目的不过是想将他当成傀儡,以满足自家外戚势力,独霸朝政的政治目的。- ?, f( _8 ]3 D/ B" X
- q" ?+ R% F& @& r
而今,窦氏的迅速倒台,不正好给了刘宏真正上位,并掌握皇帝权力的机会?甚至让人忍不住猜想,这场政变本身就是刘宏自己发动的,目的只是利用宦官势力,来清除掌权的外戚集团而已……' C* V# t0 J, z7 n: J

( E( ~5 W  R2 S6 i4 c& J" {1 n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时候的刘宏才十岁左右,仅是个连毛都还没长全的孩子。而且前面说过,他并不是汉桓帝的儿子,幼年时代也根本不在皇宫里居住和长大,就更谈不上在朝中有什么势力和支持者了。试想,一个刚刚从外地,被人懵懵懂懂带来京城的娃娃,就马上组织发动一场政变,这说起来也太天方异谈了……
" k8 l9 _! S! v7 q6 N3 y
; m3 E7 N! D0 ^1 N/ T& G* r; U  ~但不管怎么说,窦氏一除,朝廷又出现了权力真空,刘宏也正式摆脱了外戚的掌控,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执政生涯。客观来说,在皇帝普遍短命,帝位更迭频繁的东汉,这个在位时间,已经算是比较长的了。也就是说,刘宏的执政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足以让他励精图治,并好好大干一场了。+ [; f9 ?% W; F% o0 J! K- C: ~" N  S

, O, J, a/ i4 t0 v% k4 E4 C2 r然而,在后世的文献记录里,对汉灵帝的评价,都和“宠信宦官”、“昏庸无能”、“卖官鬻爵”等关键词脱不了干系。就连后来残暴无道的董卓,在说起灵帝的时候,都没有什么良言好语(《后汉书》记载:董卓语: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y4 P* ]$ _6 E1 D+ u" n
4 f. ~9 ^0 [, {. K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汉灵帝刘宏,就真的只是这样一个一无是处,荒淫无度,而且不问政事,只知道鱼肉人民的昏君?
; ]! R  ~4 ^3 Z
2 y# v$ P1 A; q' ~7 N恐怕,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史书上,对汉灵帝21年执政时间的详细记录,尽量客观地去评判一下。
) s. ^- w( M/ c; g% o8 H- m) f! a5 `- h/ H9 V, k. M
首先,汉灵帝真的是完全的昏庸无能吗?
6 i1 j# Z6 g" {6 V) G$ M1 j
) F# u( P! w' F/ T. ?. A( y至少,他在文化方面,还是颇有些贡献的。$ Q5 ?- Z7 q# N; A* _

* M9 W% F7 ~  M0 _史料记载,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刘宏在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让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
6 d/ `1 F! [0 P2 t3 N! Z! i" I* a6 V- h) Q. ?  V
从此,《五经》有了标准的版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后来的儒生晚辈们,都可以以之为标准……可以说,熹平石经的刻立,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后来捶拓方法的发明,对之后印刷术的发明,也有着间接的影响。& G- e7 a" m) U" b

. J+ ?' B0 H' e8 m到了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刘宏又设置了鸿都门学,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这所学校里,并不研究儒家经典,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了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
0 K/ |4 i( c9 R7 M9 [. Y
! x& {  W7 D2 E9 t; d& w据史料记载,鸿都门学大量招收平民子弟入学,并以此突破了贵族、地主等阶级,对学校资源的垄断,使平民也能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毫无疑问,这在封建社会的古代,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甚至于后来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以及各种专科学校的设立制度,也对其颇有借鉴。- @( U- r$ ?7 g. d( d
; N$ y9 i' m& E1 ^  m! ]) P
此外,刘宏本身在文学上也颇有些造诣,不仅喜欢书法曲赋,还留下了不少名句名篇。他自己创作过《皇羲篇》共五十章等作品,后来怜悯皇子刘协幼年就没有母亲,又追思王美人,创作了《追德赋》、《令仪颂》等。《汉诗》还收录有其作品:《招商歌》。
8 n2 ~: U0 J! m4 ^) ~4 y/ M' O# _* A$ A' @" @* B8 ?9 I6 p
看得出,灵帝在文化领域,还是颇为有见地的。他在这方面搞了各种举措,作出过幅度不小的改革,即便是现在看来,都是有相当进步意义的。( O2 c- A7 ^6 E$ V+ Q0 o, s: N1 M2 @; q

: a" q# O" l. Q* a4 Q0 U不过,评价一个皇帝,自然不能仅从个人才能,以及文化特长等狭窄的角度去入手。皇帝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的最高掌权者,搞政治才是主业。历史上才华横溢的皇帝多了去了,但因此而不务正业,最终导致国家败坏的,也不在少数(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南朝梁元帝萧绎等)。: T8 l! m0 Z( l( S3 X0 j. b
: @" ]/ _. j4 b6 X3 T" Q0 k. e
而汉灵帝在朝堂政治上,干得怎么样呢?8 r3 p( g/ h9 a# P2 p( c: R" M
6 b4 J; H3 s7 L) i" x/ \- r
自然没法与“好”字挂钩,但也不能用直白的“昏庸”二字,就简单概括的。0 K( b2 l& d9 V! `
+ B1 [' L7 r$ o& T) Z9 M
前面已经说过,刘宏的上位,其实是“先天不足”。他本为河间国的解渎亭侯,从祖父辈开始,就远离朝堂,根本说不上在朝中有什么根基。而东汉王朝的戚宦之争,君权旁落,早都是由来已久。他一个“外来皇帝”,又能改变些什么呢?2 l( e, R" v( V

- j8 o5 Z, z* A2 ^. n/ z说白了,他所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尽量游走于外戚,阉党,朝臣这几大势力之间,调解他们的关系,平衡他们的利益。等一切都安顿好了以后,再伺机寻求突破,让权利真正回到皇帝手中来。3 a% H/ H- l9 N2 Q/ Q- \7 a% T) f

' a& z, h+ a5 S# @事实上,刘宏在“政改”方面,也作过相当的努力。
0 I: a7 m: Y  t6 b# q9 M9 _
0 ~" t2 k1 H9 `* r: I对内,他设立了一个直属于自己的小班子——侍中寺,用以直接处理一部分政务,绕开外朝的官僚集团,和宦官干涉的势力范围。# g1 g3 R( c/ H2 t6 x1 n* {/ d3 k
1 k/ E  M9 @8 C, P) {1 D' d! Y
对外,他又搞出了一个叫“三互法”的任官回避制度,强制限制亲家关系的人,不能在对方州郡内做官。
# e- y$ M, n/ [4 ?& R; ]$ T) G4 g& j4 d
此外,还有所谓的“两州”回避制度:比如甲州的人在乙州任官,那么在甲任期内,乙州人不得出任甲州长官,反之亦然。
2 M  @0 u% z2 T' l* U. b2 L) T0 v. y8 e0 e1 g) w
不仅如此,刘宏还让刘氏列侯子弟入朝做官,用“皇戚”的力量,来对抗外戚和宦官。同时,他还大力重用鸿都门学的学生,让其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等,让这些平民出身的子弟们,也能有做官的机会……" A! a" O5 Y7 ?' |( @3 `* N6 Q

. o4 Q) X2 f( L7 ]- p8 c看得出,汉灵帝对于政治方面的改革,还是挺大刀阔斧的。他一心想要在自己的在位期内,重塑朝纲,并重立皇家威信,让东汉王朝回归到“正轨”上面来。
! \4 y% i3 E- E$ D( Z) |2 }; f4 W
然而,想法是好的,现实却是无奈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汉王朝上百年来的政治问题,早已经是蒂固根深,又岂是他一个人,能在短时间内就轻易解决的?! @5 E- Y4 u5 A) ~' Z: r- x
" U" [, M5 `" S/ D. v" P
说白了,刘宏从汉桓帝手里接过来的,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各级官员腐败,大捞特捞,各地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泛滥,四处怨声载道,百姓民不聊生……这都还仅仅是内部的问题,外部还有西凉、匈奴、鲜卑等众多强大的敌人虎视眈眈……
  f; ]! D/ `9 F/ \* E' O8 ^  N- [3 q
试想,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如此多的问题错综复杂,恐怕就算是汉武帝再生,也要头疼不已。更遑论是能力和根基还远不如前者的汉灵帝?1 w* i% R; R- g$ \( D

; {7 U+ O- p9 c; r% C% j' o+ O! r- H$ Z' w事实上,汉灵帝的各种政治改革,也并没能起到什么好的效果,反而是导致了大量反对,引发了新一轮的矛盾。比如他重用鸿都门学的学生,就招致了原有太学儒生们的反对,拒绝与其为伍,凡事都和其对着干。
6 p: G) Y4 x# }) ^. i
1 t! Y! [( O2 T再加上原有宦官和外戚势力,不单组织庞大,而且影响交错,使得汉灵帝完全是孤掌难鸣……结果就是,本身已经积病难愈,朝野动荡东汉王朝,而今又引入了新的矛盾和对立,只会是加快消耗掉,原本就所剩不多的生命力……6 Z* L5 ?5 p- |1 F! y' M+ ]1 q9 V

2 d9 n& M/ `, m! Z到头来,刘宏发现自己最能倚赖的,还是只有和他最亲近,看起来也最听话的太监阉党们。无奈,他只能又走上前任皇帝们的老路——宠信宦官。于是在他在位期间,宦官的编制名目比前朝增加更多,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L# {. o4 ^! a1 i* A

: B* q1 o* G9 e& w3 L# {甚至,他还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宦官为中常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十常侍”的来历。! w% M( U3 n+ x9 ?/ n. K

4 l+ R3 S2 D0 O" ?% q接着,我们就要说一说关于汉灵帝,在历史上留下的最臭名昭著之事——卖官鬻爵。5 N4 e- B# T% P0 p

) x! F0 p7 u/ l9 u3 n) z: {% v$ E所谓卖官,就是推翻以往提拔官员的制度,如“举孝廉,集民望”等,改为直接收钱用钱来“买”。其实,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屡见不鲜,甚至可以算是封建王朝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5 R, a! V+ }  ~* k5 |3 i3 {

# g5 q# k6 I$ s1 ^) a$ ~: ]早在先秦时期,秦始皇为了缓解蝗灾期间,国库存粮不足,赈灾不力的危机,便向国内的富户大族们征粮。又怕强制征收会寒了大户们的心,于是便抛出一个“捐粮换爵位”的噱头,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卖爵的头。5 Q1 @$ C8 C0 c3 Y
) }2 y& }' x  N6 x& U$ ~
之后到了汉朝,汉景帝也用过这招,甚至搞出一个“犯罪者捐粮赎罪”的新花样,以此收敛国内人家多余的粮食,以用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之后是汉武帝,为了支撑连年北征匈奴所需的巨大粮草消耗,也以授以爵位为报酬,换取豪门大户们捐赠的粮食……, `# `3 K5 U& F8 F
: G5 o' O/ m, \$ t. n9 \
不过客观来说,“爵位”和“官位”是不同的。爵位更类似于“荣誉称号”,虽然有一定政治影响力,却并没有什么实权。秦始皇、汉景帝、汉武帝等,以爵位为卖品,尚且对国家造不成太大影响,反而具有一定的公正性。
  g' k9 R& f: k' O: A  N, C# I1 |4 H; ?/ z! z; x
说白了,我打仗立了功,该授予军功爵;当官出了政绩,该授予政功爵;那我将一家人辛苦攒下的粮食钱财捐给国家,帮助其他千千万万的穷人,难道不该得到一份“捐功爵”的荣誉吗?
/ Y: A# L6 z6 b$ o  x8 N2 f/ Y. j: q; T4 T& J# [
然而,到了东汉桓帝开始,以往尚不算夸张的“卖爵位”,就开始朝着“卖官位”而转变了。
# A1 E# d$ P3 A/ f) M4 K- e- r
2 E( I5 [1 [( E4 e" h2 z据史料记载,桓帝时期,国内天灾不断,边境匈奴频频骚扰,而国库空虚,税收不力,仅靠着以往卖爵位那点钱,已经不足以支撑下去。而且,汉朝之前的几百年中,卖爵位已经卖得过于泛滥,拥有爵位荣誉的人和家族已经是屡见不鲜,不好糊弄了。, U9 h! n* K& y* S. k

$ t5 A3 _  j/ b为了从民间弄到更多的钱,维持住入不敷出的国库和国家经济,汉桓帝就想出了“卖官”的法子,并以此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收益。9 g4 H! o2 ^0 Q6 t7 Z. R
' W6 k+ W3 ~, ^2 [) i- }3 F( B* ?/ V0 R
然而,这一招的隐患也是很大,不仅从根本上败坏了汉朝的官吏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对底层百姓的剥削。因为官位不同于爵位,官位是有实权,也是可以用手中的职权来牟利和变现的。, g; U" M( v$ f; A7 g7 [  W9 P" z
# |$ s& X: r" O  @! v; |
说简单点,既然官位和权力都可以用钱来买,那就等于是承认了,官位和权力也是可以用来捞钱的。更是默认了贪污受贿,剥削百姓等以往的非法行为,是合法的……  x% S4 \9 K! K3 A! |: n: \( G

9 {+ N& d& G: y" A, r' g; @# |或者是再说直白点,买官的人花了大量的资金,才坐上了这个官位,并掌握了相应的权力,那么肯定就要把买官花出去的钱,又想办法重新捞回来。用什么办法捞回来呢?当然就只是收受贿赂,贪污捞金,且鱼肉百姓了……
1 y7 Q6 ]; ^( B2 N) \, B
7 E+ u& h+ m3 v/ \. k不过,汉桓帝干“卖官”这类事情,基本上还只是个应急的措施,并没有正式摆上台面,而是以半秘密的方式进行着,波及范围也还算有限。$ r3 D! ?' m0 W: ^
4 d( c- P# ?7 b8 {$ Y
然而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卖官的行为,就完全扩大化且公开化了。甚至都通过官方的口吻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 Z& Q5 C- D) h. X  s( q
  w6 G( n+ M# d" v8 r; @5 N! J
不仅如此,卖官还有各项规定,比如: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等。甚至,还搞出了类似于现在的“竞价”活动,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
. O* I- h* u3 ^1 U( L3 u/ z% I  L% w  a. u1 Y& @! W; l$ M
毫无疑问,这种公开卖官的模式,简直是用一种非常荒唐的手法,来破坏了东汉朝廷的国家制度。很多有钱有势却没有做官本事的人,都坐上了各级官位的宝座;而原本那些深解民情,有治理本事的人,却被高昂的“做官费”吓得弃官而走……
$ ~3 h( h0 }5 Z5 S2 B  ?
! f9 D4 M& d& f* j  p很明显,这一切的后果,到头来还是要让老百姓来承受。尤其是买官者所花费的大量银钱,就要在老百姓身上捞回来……原本就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生活困难、食难果腹的百姓们,如今更是被这套卖官制度剥削得死去活来,哀嚎遍地……
1 u7 R$ ~' y4 T( G! I
1 \4 S+ @! [# Z& l6 N站在后人的角度看来,汉灵帝此举无疑是愚蠢的,也是短视的。也让人想不明白,堂堂的一国之君,为什么干出这种自毁于朝政,自绝于人民的事情来?+ x- C9 I( d$ C1 V% I9 k

& f: {" _) S6 c7 z" o按照后世人普遍认同的解释,汉灵帝这是为了自己的享乐和挥霍,所以才用这种方式,来捞取自己所“荒淫醉生梦死”的资本。7 F* M' s1 P2 O# ^' J! M" X

6 l1 Q% z; m* o: J诚然,刘宏的私生活确实是很乱的。
* E: m" i% }5 W3 L5 L! {7 ?- c: T8 A8 r& b9 X" M9 j. }1 ?
据史料记载,他喜欢内廷逗乐,偶然看到驴子觉得新奇,便每天驾一小驴车在宫内游玩。搞得京城很多官僚士大夫纷纷效仿,一时民间驴价陡涨……" w/ V/ V- U% W9 P' H

3 P- ^8 U. F( L+ k7 c而宦官们也投其所好,找来一条狗,打扮一番,戴进贤冠、穿朝服、佩绶带,再在早朝时分,摇摇摆摆牵上朝……要知道,早朝是商议国家军机大事的时候,文武百官都位列皇宫阶下,这时候弄一条狗过来,打扮成朝臣模样,完全是对满朝文武赤裸裸的羞辱。* K9 Z$ {9 k6 X- p
+ r5 I2 ^2 D' b4 g
而刘宏非但不生气,反而拍掌大笑,赞道:“好一个狗官!”,搞得全场人等除了宦官之外,都非常尴尬,却又敢怒不敢言……
0 ^9 K- P2 v0 c, H8 P2 a3 E
$ q- b$ c7 A0 F* S( b* q刘宏又喜欢玩“深入民间”的模拟游戏,命人在后宫仿造街道、市场等各种仿真场景。并且让宫女嫔妃们进去扮演各种角色,一部分扮成各种商人、摊贩,另一部分则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路人……( U% D5 l9 ~' e8 h7 W6 v7 |' I+ b

4 ]+ W6 {* U! p此外还有的卖唱的、耍猴的、演杂技的……他自己则穿上商人的衣服,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在这人造的集市上走来走去,或在酒店中饮酒作乐,或与店主、顾客相互吵嘴、打架、厮斗,好不热闹……: m# y9 C1 U" u
2 f* m  K2 p% |$ E5 `- |3 {
在女色方面,刘宏当然更不能落了下风,他在西园修建了一处赐名“裸游馆”的花园,其间又多达上千间房屋。绿色苔藓覆盖在台阶之上,渠水绕着各个门槛到处环流,渠中种植着南方进献的巨大荷花。7 u4 Y0 U2 B0 h4 z$ ]( S. `
7 f. m  D) ]0 K$ u2 T9 j) U
再命令宫女们都脱光了衣服,在其中赤身裸体嬉戏追逐,至于他自己,也不时参与其中,于宫女嫔妃们乐成一片……
7 _) p; {$ p5 ~+ f
% w( e, |0 t: H( c, j. x% e然而,汉灵帝通过卖官而得来的钱,就真的是全都用来享乐花掉了?; b% b% x7 a) u1 q, V6 a
! Z% n- L! j2 I) k. ?
其实,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汉灵帝公开卖官之初,就设计了一套很完备的制度,并且有专门的账户来存放这笔钱。虽然史书上并没有写明这些钱的花销用处,但是据现有的资料推断,这笔数额巨大的银子,除了部分放在西园供皇家花销之外,其他大都用于了汉灵帝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7 f2 |2 P: ~% n4 K
9 z# z5 J. N, u) W7 C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鸿都门学”,而汉灵帝搞这个学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借此树立一支“天子门生”队伍,让他们成为各级官员,并借此掌控整个天下……办学校需要花钱,招收大量的民间人士入学,更是需要汉灵帝自己出钱,其间的花费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V$ u- Z4 b" V1 G* v
5 @( Y5 B7 z1 P" N" P
据史料记载,汉灵帝实施“卖官鬻爵”,和筹办“鸿都门学”,都是发生在同一年(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这恐怕并不是巧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汉灵帝用卖官而得来的钱,去办鸿都门学,培养自己的人……6 f& [& A0 w: }! x, F/ E1 Q2 C

  _# p1 R5 q0 J2 l$ _3 K此外,史书上还记载,当时很多靠花钱买官,身居高位的人,带头来都没能干上多久,就被汉灵帝用各种手段罢免(比如曹操的老爸曹嵩,花巨资买来的太尉只干了七个月)。
7 i5 B, c. L$ p+ w2 T9 l3 V
# _( S6 \  G( G0 m6 n汉灵帝这究竟是想干什么?+ u8 D2 j8 [8 x3 K& D- k! N5 Y
# |  c' r) Y& h  Z/ `, D+ E) G
其实,这也是他进行“政改”的一部分。一方面通过卖官来敛财,充实朝廷国库;一方面又借助卖官,来频繁清洗各级官员,打击豪门士族;再一方面,利用卖官所得来的钱财,建立忠心于自己的,文武两方面的“亲卫军”(鸿都门生,以及后来的西园军)……
  S. G0 I+ P9 q) X3 j1 x
8 O& G2 M6 g6 H- I不得不说,刘宏的想法也真是够奇葩。为了实现自己的“皇权重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选择了这样一条极为冒险之路。先“破旧”再“立新”,先“搞乱”后“治理”,这个脑洞,开得也真是够大……( q+ i- ~% V7 i7 N2 U
% H" c7 y" h" z8 A
然而,到头来结果怎样,我们也是知道的……7 k2 |+ }8 S% ]' N% Q! F, }

1 f1 c$ ?3 C* f0 t1 g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风涌全国的黄巾起义大爆发,使得汉灵帝一下子慌了神。不得不说,他之前完全是误判了自己国家的衰落程度,以及天下百姓,对于政治改革阵痛的承受程度。卖官鬻爵,鸿都门学……这些他自认为大刀阔斧的改革手段,还没能见到任何成效,便已经收到了毁灭性的恶果。, r' g: D9 A; F4 N  D
9 k  S% F7 _) j- o$ I
众所周知,所谓的政治改革,都只能是在国家安宁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进行。而经过黄巾起义这么一闹,汉灵帝的改革,也只能是中途流产,胎死腹中了……
$ m4 @% V( V9 l+ Z5 S0 T( Z* N) w, f+ ~! n* S+ m& j) j7 F& Z
为了平定黄巾起义,刘宏不得不停止了鸿都门学的计划,并再次大量启用外戚(如何进、何苗等),士人(如皇甫嵩,王允,卢植)等。之前他通过卖官鬻爵而捞上来的钱,也大多数用于了剿灭叛军所需。
+ z! [2 o/ R8 _+ n& b+ K+ o7 j8 K
  H& s: x% g- |不仅如此,为了弥补朝廷平乱军力的不足,刘宏还诏令各地州牧太守,自行招兵平乱。这无疑是将朝廷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下放给了地方政府,造成了大量的藩镇割据,令全国各地拥兵自重,从此不再完全遵循朝廷的命令。
% ~( |! Z0 a6 E6 F% w1 A" o" r! D! f: H
另一方面,汉灵帝也不得不更加倚赖于身边的太监集团,因为由于黄巾之乱的影响,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减弱了。而且外戚集团和士人们的势力,也又一次强大了起来……此刻,宦官们毫无疑问又成为了,皇帝所唯一能用于对抗他们的武器……
, V6 U8 x$ m: S* N* ~7 _1 Q& A6 U: v; R7 o. X# B
不过,事情至此,似乎也还没有到绝望的时候。/ W: d9 S" O/ @" E9 @# `7 Z4 F. N
- W- y" \# r: f* ^" M" c
毕竟汉灵帝这时候,也还算是掌握着朝廷中的实权。随着黄巾之乱的一步步平定,他也逐渐从之前在西园的“享乐”生活中,慢慢走了出来。这时候他才30岁上下,正值年富力壮的时候,应该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继续收拾摊子,并慢慢实现他政治改革意图。4 t. A6 r: p6 T5 S/ b  h

6 L# y% u0 V2 ~: f6 y然而,也许是因为之前的荒淫享乐,透支了身子;也也许是由于东汉王朝一直以来的“皇帝短命诅咒”,刘宏的身体,很快就衰落了下来。0 ]) X' i+ c- I! A3 m0 c6 l

1 G, t; u9 ~# W. }: r8 H/ d2 i5 J据史料记载,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月,刘宏还能骑马持剑检阅军队,在雒阳平乐观举行阅兵仪式,并自称为“无上将军”。仅仅半年过后的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刘宏便在南宫嘉德殿驾崩,结束了他21年的皇帝生涯,年仅33岁……
2 A/ H$ C# B# m) y
4 i! t* k7 R, D4 x4 I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刘宏在去世之前,都未能将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定下来。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他归天之后,留下了一个更烂的摊子,并就此诱发了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 I# ~5 Z2 y3 q5 {
, t( S1 x0 U( n- R0 ~# ?
汉灵帝为什么一直到死都没有立嗣呢?因为皇帝不是普通人,皇帝立嗣的问题,直接决定了下一任皇帝的人选,并不是随便作个决定,写份诏书,就能简单搞定的。
3 ^! k, e8 o& J2 T0 v0 k7 e+ R# p& t$ Z  ^" ?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在封建社会的集权体制下,“太子”身份人选的决定,都会涉及到各方势力的利益目的,各个权力集团之间的均衡,还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走势和荣辱兴衰,甚至是决定历史的走向……
$ k: @; U9 \) c" c: K# _- ~- t. d$ H# v6 P  _7 A: t
尤其是在国家动荡,社会不稳的年代里,国家储君的选定过程,都是处在风口浪尖上,而且充满了血腥斗争的。表面上看,只是皇帝选个继承人的问题,而暗地里,各方势力都会以此作为自己谋取最大政治利益的契机,会不惜一切手段,干出一些可怕的事情来。& O' t5 {# @4 i& P+ E. q
# ]# m& z/ U  g8 K  B# p. }6 d
我们知道,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所生的哥哥皇子辩,一个是王美人所生的弟弟皇子协。由于王美人之前被何皇后(当时还是何美人)所毒害,故皇子协由其祖母,也就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抚养长大……
3 B# I6 |+ E: f0 c* L3 I8 R0 M
, K- C0 u  U* v! {4 a知子者莫如父,刘宏其实也非常了解他两个儿子的优劣之分。
' T+ z. B& y+ Z/ N
" Y/ Q# E3 }* E6 [) K3 X+ Z刘辩虽年长一些,却由于早年在宫外长大,没有受过皇家氛围的熏陶,导致生性怯弱,举止轻佻,缺乏王者之气。相反,刘协虽然年幼,但因为从小受到的皇家教育好,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明,威仪过人,且行事端庄的一面。
# p, J) _& s3 S0 _. T
# D/ Q! U  T& Q- x- a相较于长子刘辩而言,刘协无疑是继承王位的更佳人选。因为他更具备当皇帝的能力和素质,把江山交到他的手里,也更能令人放心……就冲刘宏在王美人死后,让自己的母亲亲自抚养刘协来看,他在两个儿子之间,明显是更偏向于刘协的。3 E; n% G$ \. l# e7 i

1 u2 O. V& E  z; e( p7 ~8 h然而,就如同刚才说过的,立嗣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考虑,以及各方势力的利益均衡问题,所以刘宏也一直举棋不定。毕竟,“嫡长子继承制”,是先祖们定下来的传统,俗话说“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刘宏要是敢轻易打破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制度,就很容易招致祸乱,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 x2 `/ \2 T# n
1 e$ \0 m: A  E4 M/ O更何况,刘辩的母亲是正宫皇后,其舅舅何进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一直还主持着剿灭黄巾之乱,并威慑天下诸侯的工作。在全国的农民起义之火尚全熄灭,各地州郡拥兵自重的严峻形势下,作为外戚的何家,是刘宏用来制衡全国局势的重要砝码。若是随随便便抛开刘辩,立刘协为太子,必然会引起何家人的不满,导致朝中动荡,说不定又会引发天下大乱……
% r5 m$ |, M4 w  i! B, P0 B) I4 p2 t3 w6 f1 [$ X9 \
而且,刘协身边的支持力量太少,董太后及其家属董重等人,无论军政能力还是在朝中的势力,都无法与何家相比。虽说可以借助宦官集团的力量,但是由于这数十年来,宦官当政弄权,几任皇帝都对其宠幸有加,导致士人群体和民间百姓,都对宦官集团极度厌恶,反对声音极大……- q5 h9 a0 q# ]' n
1 i7 x4 S6 K- g* E+ f& l/ J
刘宏应该怎么办呢?
. u) s$ J( p( w. ?1 E+ v/ Z% f) t* a+ s4 ?4 h
其实,摆在刘宏面前的问题,就是一个死局。立也不是,不立也不是,立刘辩也不是,立刘协也不是……这件事情犹豫不决,一拖再拖,一不小心就拖到了他病重弥留之际。
- X) D' ~/ {; o3 M" D& x# V
3 |- d8 C7 i9 q5 d. S" a+ j不过,虽然是重病缠身,但刘宏脑子还是不糊涂。他先是扩充了自己亲卫部队“西园军”的编制,设置“西园八校尉”(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曹操,袁绍,淳于琼等),将宦官的头目,自己的心腹蹇硕,任命为西园军的统领。并借机将何进调出京城,去西北边疆,担任督军大吏……
# B, ~4 Z/ G, y" T! }9 q' j1 |( P7 s3 b$ x8 U# w
看得出,刘宏到头来还是偏向于幼子刘协,而且最终还是决定借助宦官一党的力量,来扶刘协登位,继承大统。这说明,他站在自己“刘家皇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愿意把皇位传给一个更有才能,也更适合当皇帝的儿子。  b. Z& r* G; ~# y, s" ]" ?
% ?- Y+ E7 I; c1 r! ?7 W% R1 M1 l
说白了,要是刘宏将皇位传给了刘辩,那恐怕刘家就再难有翻身之日了。刘协性格怯弱,缺乏主见,且无力掌政,摆明了只是个懦夫,只能当傀儡。到时候不管是外戚当政,还是宦官掌权,他都只能是名义上的皇帝,处处受别人操控,像个扯线木偶一样让人使唤……
7 }' V( C$ i4 Q: J5 o) s. w$ I7 ~8 c  n7 }* a
要是将皇位传给刘协呢?虽然会导致“戚宦之争”的再次上演,引发朝堂动荡,;也会令宦官集团在朝中的权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加深;还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带来更多的反对声音……2 X# ~4 H% y5 `5 M5 |3 l* F' \
0 m* m' r2 y  T" D& F! H
但是,以刘协的本事,在成年以后是能够独立自主的。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压住宦官和外戚,令东汉王朝的实际权力,再次回归到他们刘家的手上来。但至少,他不会轻易受人摆弄,甘当势力集团的傀儡。最差,也能成为一个有实权的皇帝,不会混得比他父亲刘宏差……
: L. j- n" w  u" h5 p( \0 r" f% x2 O& y0 Y1 ]6 _8 B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意料的。2 y. P  R! D) C1 W6 H
) L9 V) j; S8 A
刘宏也没有想到,他扶持幼子刘协的计划进度,竟远远赶不上他身体衰落恶化的速度。再加上何进不吃他的“调虎离山”之计,借口兵力不足,需要时间调度等理由,就这么给拖下来了……
* @+ ~0 }  H; s1 c" @. R6 U9 D& Y# O2 ?& F% S1 J' m$ Q
不仅如此,他所寄予厚望的“西园军”,也被何进所拉拢和收买(西园军校尉如曹操袁绍等,都和何进走得比较近),反而是将刘宏任命的西园军统领——蹇硕,逐渐架空(后来何进除掉蹇硕的时候,西园军也无人反对)……( u# L$ L. [9 ?2 i$ B5 }, `
& u: o' V& p4 d" u; N: D* n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K5 H3 S- I$ j: X- n. Y
  W9 o7 \" b; L( J* [0 B
当刘宏咽下最后一口气,一命呜呼的时候,便是何进率军入宫,并为刘辩黄袍加身,拥立登基的时候。
; t: z1 X! d5 b% R2 R1 N& e/ `
- t1 Z+ w2 v: K* s- `  P# ?就此,东汉朝堂上的“戚宦之争”再次上演,并很快就愈演愈烈,进入了白热化的地步。杀死蹇硕,逼死董太后,召诸侯勤王……何进对宦官们步步紧逼,大有要彻底铲除阉党集团的趋势。而宦官们的拼死反击,假借何太后之名召何进进宫,并暗中杀害……
9 F. H9 u  b8 l5 _. L% P  A+ d! f0 |
( Q. R1 B0 Q# L( W( g接下来,就发生了宦官挟皇帝出逃,董卓进京霸权,诸侯联军讨伐等事件……东汉王朝的天下,终于迎来了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乱世……
% u$ ]4 r# w. F& f. B: [  V" m, V; b$ L9 o: y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汉灵帝,这位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位实权皇帝呢?
' W# U7 h8 d' J! b) [4 z# k1 N, c. {9 Z- W- o
他称得上明君吗?当然称不上。  q: F) D: Y4 Y0 L% m7 M" L2 v
5 I3 k* P0 d! Q
他在位期间,生活荒淫,贪图享受,宠信宦官,治国无能,将原本就王纲不振的东汉王朝,拖到了濒临崩溃的境地,自然是无法冠以“贤明”之名的。+ \8 h: C+ X" |7 C1 `3 k5 \& t& k

1 h  Z7 F% d2 w7 d7 h: X" P% U1 Z那么,他算是个昏君吗?可以说是,但也不能仅用“昏庸”二字,就能简单概括的。
) y, X" [  I+ v; ]& w8 g) M/ F4 {3 y6 [
应该说,他在文学上的才华,以及在“教育体制改革”上的作为,还是有目共睹。而且在他的执政过程中,有过颇多的想法,并且进行过大胆的政治改革。
. p- O8 ~+ R. K/ a+ W
0 A$ ~$ g6 s2 w* e当然,他改革的思路和模式,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上来看,就可谓是奇葩而且荒谬了……用“卖官鬻爵”和“鸿都门学”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清洗旧的官吏,一方面换上新的官吏……不但步子迈得极大,而且还完全误读了国家的现状,高估了老百姓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 [( F4 `# Y7 W$ Q" h% S$ c/ G# R
也许,将东汉王朝最终走向崩溃的缘由,全部归结于汉灵帝一人身上,也是不公平的。
& i5 t2 C- W3 R; H4 P2 J( _- J) \% d; N
毕竟王朝的问题是由来已久,上百年的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早已经积累下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3 K! |. @+ J; l5 ~3 p1 F9 H) X5 Y; m. Z6 q
但是,汉灵帝也是责无旁贷的。正是由于他当政期间的荒诞改革思路,和荒唐的执政理念,使得之前的矛盾和问题非但未能得到解决,反而是进一步的尖锐和扩大化……1 P( g8 U' n3 Q- Y% b: {3 S

* f  y" k& s: {# E& e或许,如果汉灵帝真的只是个“昏庸”的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不思朝政。那么东汉王朝在宦官和外戚的单纯折腾下,说不定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年,不至于这么快走向灭亡。
0 |8 e* h$ B; S7 p+ }% Z, z6 K; s2 p/ g8 T0 t0 R, Q
然而,就是因为他的“昏而不庸”,才会折腾出了如此多的事情来。最终耗尽了东汉王朝所仅存的生命力,整个国家,也就此走向了毁灭的边沿……
/ ^1 c) @5 V' `0 ]4 _! K- u& I
% e2 v7 c& ~+ O1 L) _1 BPS:关于汉灵帝的谥号“孝灵皇帝”,这个“孝”字和“灵”字,具体是代表什么含义呢?/ A3 Z# k1 q8 b, L# U, r

1 G' A* R/ x/ i7 W其实,孝字没啥好解释的,汉朝的皇帝,除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之外,其他人完整谥号中,都带有一个“孝”字。如汉景帝——全称“汉孝景皇帝”,汉武帝——全称“汉孝武皇帝”,汉和帝——全称“汉孝和皇帝”等。
* B+ ?0 j' J& O' n* F' b) Y" E/ I3 U- _* Q- [0 i9 u$ b
至于这个“灵”字,按照古代的解释为“乱而不损曰灵”。这是一个“恶谥”,代表其当政期间的朝政败坏和荒唐。; m% m) C, f( c% e

/ D1 C& b7 @. ?+ {. G历史上,谥号“灵”的君主都不是什么好玩意儿……比如晋灵公(训狗杀大臣,最终反被杀)、楚灵王(好细腰,建章华台,最后自缢而亡)、齐灵公(随意废立,引发内乱)、蔡灵侯(弑父,最终被诱杀)等。
5 K( h* ?+ B# p5 C, Q) d+ x2 w8 j- v3 ~$ G: Q+ U. V  P
而汉灵帝的这个灵字,代表的就是他当政期间的卖官鬻爵,宠信宦官,淫乱宫廷等荒唐行为。$ W' k3 h/ j: m, t$ W  }& ?1 B0 }
- }; z' [2 y9 I: u+ J
不得不说,这个“灵”字谥号,和他还是很般配的……% F# u& A( \. J9 {; M
2 {0 Y- Z/ m# P- Z: A: t*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4-4 16:43 , Processed in 0.12893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