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 x+ D2 |
汉武帝时期,曾经发生过两次巫蛊事件,一件是失宠皇后陈阿娇涉嫌诅咒武帝,另一件是卫太子刘据涉嫌诅咒父皇。后一件的后果极为严重,引发了太子刘据与武帝的军事冲突,太子兵败自杀,卫皇后自尽,汉廷中枢政治剧变。 9 n+ b* t' n8 J* f9 j4 ]/ P! F- J+ {7 L7 D" B2 z# X2 g+ G/ D2 i
要厘清卫太子巫蛊之祸的整个事件,就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巫蛊”。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名著《金枝》中曾对原始文化中的巫术做过描述,他认为在很多原始巫术中,通过攻击偶像惩治仇敌属于交感巫术中的模拟巫术,它所依据的巫术原理是“相似律”——两个相似的事物之间存在交感关系。 / c' t9 m0 J6 M; J' c8 l & N* B8 A8 N. o- R6 N3 ~! r, V基于这种相似律的存在,施行巫术的人可以通过对不同的偶像,诸如画像木偶、土偶、草儿纸人、蜡人等,施以不同的惩罚方式,譬如箭肚针刺、劈裂、束练焚烧埋葬等等,这些统称为“偶像祝诅术”,而最终的噩运将要降临到那个被惩罚的人身上。$ S( G! z) U* f
! @' \ c/ J! \6 A4 U- c+ {) v
如果按照这个解释模式,秦汉时代的“巫蛊”就很符合这种原始巫术的特征。所谓的“巫”,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解释很多,其主流诠释就是上古先民社会的神职人员,与政治权力复杂纠缠。从文化地理来看,上古三代至于先秦,“巫”文化在楚地最为盛行,据《国语·楚语下》记载观射父对答楚昭王:* d' o9 z1 v0 M' U1 l
& X, M6 t5 f" d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3 |9 W, b" p+ y" l+ U
( y4 z( j/ o# U) u1 y' M% p按照这种解释,“巫”拥有非常人所及的知识与智慧,他们是天地之间的媒介,垄断着对宇宙现象与神秘力量的解释权。汉朝与楚国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上受楚文化影响也是可以理解。 7 m+ l2 N! L; q8 z9 y8 ^. s4 f, k 6 S% B5 D q' c* G% l, B: ]那么何又谓之“蛊”呢?“蛊”的原义,是以毒虫让人食用,使人陷于病害。《说文·虫部》云:“蛊,腹中虫。《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 k$ D) V% r f$ ^" v7 B' y: N, n- K
4 k3 K9 _' p6 e% v
“巫”与“蛊”的结合就意味着拥有超自然能力的“巫”使用“蛊”这种手段来加害于人。在汉代流行的“巫蛊”形式,是将桐木削制成仇人的形象,然后在桐木人上插刺铁针,埋人地下,用恶语诅咒,企图使对方催祸。根据邓启耀的《中国巫蛊考察》一书的定义,中国的巫蛊之术指的是: 6 w8 \' A4 X }- a- y- k* W2 c z' }8 m! G9 N8 G
用纸人、草人、木偶、泥俑、铜像乃至玉人作被施术者的替身,刻写其姓名或生辰八字,或取得被施术者身上的一点毛发、指甲乃至衣物,做法为诅咒后或埋人土中,或以针钉相刺。据说,被施术者就会产生同样的反应,刺偶像的哪个部位,真人的哪个部位就会受到感应性伤害。为了折磨仇家,施术者往往在偶像上遍钉铁钉并合厌以魔鬼偶像,最后才以巨钉钉心,弄死对方。0 n; X# v! L6 J R) w
$ f* [" C; P$ `: i e+ k虽然“巫蛊之术”是神秘主义文化,甚至相较于儒学,可谓一种邪术。但是,“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传统影响下,汉廷统治者最初并不禁止“巫蛊”。刘邦在吴中地区时曾“悉召故秦祝官”,命令各县设置官府管理的祠社,并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 + o- o1 W9 n5 W( C Z8 h) H! E3 I. e8 K
初定天下后,刘邦又根据修筑社祠,以长安为中心,根据地域名称设置巫祝,命其按照时令祭祀不同神祇。可以说,楚国的“巫”文化是汉代国家神学建构的一部分,也是在儒学“君权神授”理论建立之前的国家神权理论来源。 : C- S! E+ v( H& w& S7 b) G9 C( t& [, c) [$ O
汉文帝二年三月,朝廷特别颁布以一道涉及到“巫蛊”问题的诏令:! P5 g( T" V: f
$ |* K5 o. Q1 G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族,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8 f% N- N3 K, t
+ \& [4 a) U, N+ [1 `$ Y$ l从文帝的这个诏书看,当时的汉廷对于“巫蛊”之事还是比较宽容的,基本将其视为“细民之愚”。但是,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改变了帝国对于“巫”文化的态度。发生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祸”,涉及多方因素,与汉廷权力斗争、治国政策等复杂纠缠。 . d ]7 y) L; p# x5 f+ k0 F 3 m7 I" {+ l9 M- r5 p) }, e《汉书·戾太子传》对“巫蛊之祸”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载,其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这句话将“巫蛊之祸”的原因归结为武帝晚年,皇后卫子夫失去宠爱,奸臣江充上位,在他的构陷之下,才发生武帝父子对抗的“巫蛊之祸”。# Y8 O1 w* s! N ]
2 r1 e0 s: F' [4 W事实上,将整件事情归结于江充,实在是过于夸大这个人的作用,也是将复杂的政治斗争简单化了。“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这首流行于武帝时代的民歌,很好地说明了出身平阳公主府“讴者”的卫子夫见幸于武帝之后,卫氏外戚集团兴盛的历史。《汉书·外戚传》记载:' }6 @1 E! S8 k2 _)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