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W W- {# x+ j# ~( r灵帝驾崩,少帝即位,进京奔丧的王允,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笼络。一听说何进要铲除宦官集团,王允立刻表示绝对支持。这并不是因为他被宦官张让陷害过,想意图报复,而是在他看来,阉党当政有害于国家,也有悖于他的治国理念,是应该铲除的。# @4 q) G: g" W$ W; g$ B, `8 v4 [
( k" p/ B* @# M
然而,“除阉行动”进行得并不顺利,由上至下各方面的反对,使得何进也不得不顾及各方势力的利益,搞得畏首畏脚,犹豫不决。而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为了反击何进的行动,不惜先发制人。他们以何太后之名召何进进宫,并借机将其杀害。 D% G9 N @: ]: J* V' y7 Z0 i; H9 u3 T# ^ E' V+ P
何进一死,整个东汉朝廷就像是炸了锅一样,袁绍,袁术等何进余部,立即率军杀入皇宫,大肆诛杀宦官。. _4 X/ t5 C2 I% ?
\) z' b# }5 ]$ H
张让等人挟持皇帝出逃,被奉召而来的董卓大军拦住,卢植王允等人也率军赶来,杀掉了张让,小皇帝才得以返回京城…… o, _7 I5 Y* H6 p% Q
$ A) X. F; r5 O" N& \之后的东汉朝廷,进入了董卓霸权的时期,废旧立新,毒杀太后,广植党羽,培养亲信,统收兵权,控制朝廷……比起之前的“宦官干政”来,董卓这位“外戚”(自称与董太后同宗,拉亲戚关系)的干政,来得更加野蛮,也更加赤裸裸。而王允,则被董卓任命为司徒兼任尚书令,终于是位列三公,走上了汉朝官职的顶峰……! b" l4 [" {* N7 c
6 F z7 `2 Q! `1 _( a
这时候的王允,似乎已经成熟了一些,不再像以往反对宦官干政一样,旗帜鲜明地去反对董卓乱政。 9 y. ^/ ]. E: R: P * w- a2 i, v! O) ~& ]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一味蛮干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不但无法战胜敌人,反而还会被敌人砍下脑袋。 6 c/ P }/ I; P T5 ~, N; j3 q6 I, X( G H. P/ |
所以王允隐忍了下来,独自面对危机四伏的朝政,国将不国的尴尬局势。+ m: o: I1 p. m& U$ Q" C9 c
4 r. c7 R, W6 d- G6 I4 U/ v5 o$ |他表面上和董卓敷衍着,虚以为蛇,暗地里却联络了朝中其它有名望的人物,准备杀掉董卓,重振东汉朝廷权威,并重树皇帝威信……$ f3 D. Z. u4 H; }5 C" x
/ K0 n3 b( F2 N8 `
我们再来看看,王允干掉董卓的过程: + H% U: l/ a* a4 P- o6 |* n 7 r3 P3 ~) x: p" l$ \; m4 g/ P董卓一向戒备心很强,深居简出,即便是出门时,也是爪牙密布,戒备森严。而且他本人武功不弱,力大无比,王允等人手中并无兵无将,想要干掉董卓,无疑是比登天还难。除非,他们能得到掌兵权者的支持,但是当下的兵权,又全部控制在董卓麾下的将领手中,这该怎么办呢?) X. I6 F# w2 I! a9 B, s
- n. h9 z r/ n, G( P+ S1 X5 J
办法当然就是——离间!# ^7 Z5 Z3 i, J5 A) Z6 ]
3 ^# T4 ~3 d b6 Y只要能从董卓那里拉过来一个掌兵的人,哪怕只带几个兵过来,搞一次刺杀暗杀,也是够了。 ( v/ G2 W. [" M4 ~1 ~, D: g! a6 I - c# J% _. _4 `0 `7 A4 I2 u5 x于是,王允瞄上了吕布,这个和董卓之间虽有义父义子之名,但矛盾却不小的人。 C; v3 k; u. ^6 R, Z+ V2 }+ {! p& K' d$ [
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吕布和董卓之间之所以反目,是因为一个女人(演义上虚构为貂蝉),其实吕董二人的矛盾,其实是由来已久。 ' l: k9 l: G+ A* p2 N2 v( f6 e9 X: \
当初,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这种背叛弑主的行为,本就让吕布的名声不太好。在董卓麾下,吕布也混得不是太好,勉强只当了个“中郎将”,而且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这些西凉军的主要将领,都和他关系不佳。9 S( ]$ Y2 x7 n/ `
, H5 e, S1 R& O- d7 W+ k
在之前的虎牢关之战中,吕布就曾对主将胡轸不满,并有意和后者过不去,导致己方内耗自损,最终为孙坚所败,此事惹得为董卓非常不满。 $ [# a( y! d5 |$ G3 w6 x$ [* A7 v9 \4 W; g
再加上董卓生性多疑,性格暴躁,曾因为一点小事就朝吕布抛出“手戟”(凤仪亭掷戟的原型),令吕布狼狈不堪…… 7 g4 Y ~# \0 L% M* B ?0 b; T i$ g, O3 F' D# ?
不仅如此,吕布还私底下,和董卓的某位婢女有染(貂蝉的原型),生怕事情败露,而招来杀身之祸……. d& m+ m& s7 I6 p/ E
& D/ t. y2 W* b9 s4 U王允充分利用了吕布对于董卓的不满情绪,不停对吕布加以劝说和拉拢,最后一句“君自姓吕,本非骨肉”的煽风点火,终于说得吕布下定决心,与董卓反目。 N) G/ ?* ]3 w2 g: r4 R- F- Y6 }" c
于是,利用天子病愈,百官觐见的机会(并非是演义里所说的天子让位),吕布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士兵,伪装成宫廷侍卫,潜伏于皇宫侧门两边,将前来觐见的董卓乱刀砍死…… 3 I. y0 |$ N* m) u ( F- n" v) L" \/ ^作恶多端的奸雄董卓,终究是得到了应有的下场,隐忍数年的王允,也终于计划成功……这时候的他,作为反董计划的谋主,无疑已经站上权力巅峰,成为了汉献帝面前最得力的大臣,也成为东汉朝廷中声望最高的人。( Y- E+ |- s6 z+ [+ a" n% K5 o' X
2 T, b- `7 C% R4 J# i* X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w4 v' _' s6 i* l/ O/ R
6 S8 A8 V8 |( k. p) v3 o
真正的原因是,王允作为书生文人的思想本质,又在作怪。 # z" }2 {2 @! i$ c4 q5 m2 u 6 y; J! Y% M$ h4 G8 o他太过于坚持标准,坚持原则,也太死板,太善恶分明,或者,他也太心急,太想尽快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太想让东汉朝廷,早一天回归正轨,迎来中兴的崛起……# B- {/ ?" K1 ~0 }: D
% ]2 e, r2 ?, g, P/ m; N! P
前面说过,王允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是非黑白分得太清。他内心先入为主地定义了,关于好坏善恶的标准,张让董卓这类干政者,在他看来就属于是绝对的坏,绝对的恶,是必须要彻底消灭和取缔的。! }- ]( a' i8 t) k. x
" o: x7 U- u. h$ o所以,王允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砍掉了蔡邕的脑袋,只因为蔡邕在听说董卓被除掉的消息以后,叹息了一声……因为在他看来,董卓残暴乱政,是国家的罪人,是儒家思想中,所定义的“绝对恶”,故而所有人都必须要唾弃他,否定他,怎么还能为他的死而感到惋惜呢?* h$ ?# S6 H, T8 y. G
9 P z6 k% T' t9 t( F
事实上,蔡邕不过就一文人,同样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 8 H+ ]0 y5 R4 h' V) \0 ?! L6 ?/ P! l6 `5 j, i6 E8 L
儒家同样也提倡恩怨分明和感恩报恩,蔡邕曾经受到过董卓的提拔,就此感叹一下,也不算是违背儒家思想,更不能说明蔡邕和董卓是一路人…… - s1 j1 F6 y, z1 R( y" q 9 v% [1 ]% B" {" a( e1 k然而,王允却只管自己的“善恶”标准,全然不顾别人的“恩怨”标准。处死蔡邕的同时,无疑放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所有和董卓相关的人等,都必须死,绝不赦免。0 m0 m( F- S0 N
1 m# i7 a Z3 F/ ?
这,无疑是将驻军长安城外,至今仍兵权在握的西凉军首领们,都置于了不得不反的绝路之上!( r) y9 x7 z4 h) y: B' e8 m B
( r0 S1 x- e. \3 K7 g4 u# d4 p4 ~要知道,王允当初能够成功刺杀董卓,重掌朝政,除了他自己的谋略高深,朝中大多数人支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凉军的主力此时并不在长安,而是屯兵函谷关附近,以抵挡关东诸侯联军,以及防御黑山起义军的滋扰。 ; l& ?$ m( x& L - e8 b K) B. F e% `现在董卓已死,西凉军群龙无首,正好是瓦解他们的最佳时机。更何况,西凉军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来个分而治之,该拉拢的拉拢,该赦免的赦免,很快就能将它们分化。一部分收编以充实自身实力,另一部分调回西凉或是就地解散,解除军事上的威胁…… ! P% ]3 ?1 h! F7 N7 i ( ~4 l! Y8 S% ^; G然而,王允却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赦免和安抚西凉军将领,反而试图让他们战场上的仇人——关东联军盟主袁绍来控制他们……毫无疑问,王允脑海里的“儒家善恶标准”,又一次发挥出了荒唐的作用。他固执地认为,关东诸侯和自己是一路人,当初联军讨伐董卓,就是义举,他们都是尊崇并支持皇上的…… + W% ^1 L8 w2 ?" n0 t p- E" B6 T$ f6 p1 A6 I
事实上,关东诸侯们,这时候正忙着勾心斗角抢地盘(袁绍驱韩馥占冀州,乔瑁杀刘岱等),根本没有人搭理王允的命令。 7 C# Z/ T- W) F' M/ b( H 4 g5 x4 f4 [. E V! w5 J4 j而被王允逼上绝路的西凉军将领们,却借机联合了起来……他们四处散布,王允要“杀光凉州人”的谣言,激起了西凉军士兵们的用命之心,反正早晚都是一死,还不如拼了,就算是死也要死个痛快…… " V5 J5 g" w2 z; I7 _: L8 U0 z3 R8 g% h0 b3 ?) i2 ^# z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王允手中仓促组织起来的部队战力低下,徐荣吕布等收编部又人心不稳(他们本身也原属于西凉军)。' j; \1 ~/ p5 t* G, J5 y3 Q; o0 r6 w
! `0 U( N) Z, Q. l随着杨定、胡轸等人的叛变,长安城很快被以李傕、郭汜为首的西凉军攻破,此时距董卓被诛,不过月余的时间…… / \ k0 E' v0 K, ]5 d. T& d( o9 b/ L I/ |. Y
城陷之际,王允本有机会逃走,但是他不但不逃,反而对劝他一起走的吕布说出了一番大义凌然的话:+ D) G% N. l0 J+ f% H2 }& F2 W2 `" I
2 s# S1 M5 h* t
“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 g( J: T7 k& o+ q8 \) u# I8 n+ `
1 h3 y) e6 s( s1 z& J( e( C h# z
是的,这番话很感人,也很赤诚,宁愿用生命去报效混乱的朝廷,捍卫幼小的皇帝…… 最终,王允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在西凉军进城以后,他义无反顾质问李傕、郭汜等人,作为臣子,不思忠于圣上,却如此纵兵胡作非为,到底是想干什么?) |9 c G6 ?+ {3 @
9 a! S5 a. }. B2 C
然而,和盗贼讲道理,注定是没有用的……最终,王允被李傕、郭汜杀害,一起被处以极刑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盖、王景、王定等。而原本在宦官,外戚干政之下,几度颠沛流离,权力尽失的东汉朝廷,又一次陷入了为人傀儡的尴尬境地,威信尽扫。6 ]0 e+ |" ^( K( [* V) S5 G
9 V* [4 P: i# j/ [2 M0 v4 E
从此以后,神州大地的天下,终于也迎来了诸侯称雄,军阀混战的可怕乱世…… ' y# H( |4 K& Q1 x( E5 {9 i5 C9 }% O3 D3 x0 E( K( I+ B' @
就此,我们可以给王允这个人物,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n5 [; f/ k/ H2 R5 @' |
) C* ^- ]/ [% ?第一:他有文韬,有谋略,才能出众,而且为人正直,心怀天下,正义感满满,确实是庙堂之才,国家栋梁。3 c4 m: A: i* D- B+ i1 w
( j! r2 j- V3 U# }8 T x( D
第二:王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度坚持心中的善恶标准,并带有几分文人的书生意气。# Z9 Y0 P! R) s E d+ l) W
/ P/ n2 S3 i% \$ A, H第三:正是在儒家思想和文人思维的影响下,王允做出了为民请愿,揭发张让等义举,也策划了刺杀董卓的正义行动。* s' N; J! O8 b j9 L2 d* Z4 v
6 f d9 B1 { d* E: N第四:也同样是受儒家善恶标准的影响,使得王允在除掉董卓过后,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并在政治上出了一系列的昏招。最终导致被西凉军余党反扑,丢掉自己性命的同时,也再次陷东汉朝廷于水深火热之中…… ! B6 j: K- O, L1 ?; e% i! @% V. u9 a! k! x- b7 k
客观来说,王允是个能人,也是个好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定义的“贤人”。+ ^ H! o; g. U7 m# j" L
9 g, ?4 B: l k! t
但是,他并不是个成功的人,至少不是个成功的政治家。而影响他成功最大的因素,就是他内心的儒家文人思维:黑即是黑,白即是白,原则性太强,不懂变通,死板固执,也缺乏圆滑……, W) ~5 l' E/ Q3 q% ]7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