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P' ]* W$ j0 V5 W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为了让这一路下来的心血不白费,董承便秘密召集了一些朝中大臣,如:偏将军王子服、越骑校尉种辑、议郎吴硕、将军吴子兰等。6 b) Q% t/ f7 R5 \3 K! O
0 _7 B* k$ u" Q# k/ z- U' V. N1 s
他声称受到了皇帝的“衣带密诏”。因为他是当今除了曹氏集团的人之外,唯一能接触到皇帝的人。他的女儿是献帝的宠妃,他完全可以声称,是在看望女儿的时候,皇帝借董贵人之手,将诏令颁发到他手中……: q8 S% `; k5 Q! ~! w G }1 F, ?
* \3 b; H. s) _6 ^2 G, U然而,想要谋反,没兵没将可不行。董承之前麾下的人马,早已经在东归洛阳的路上,拼得所剩无几。侥幸剩下的那点,也在来到许昌之后,被曹操分化得差不多了。至于他联络的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等,虽然有些挂着将校等头衔,却全是些朝中闲人,没一个实权派,更没有掌兵的……6 t$ w6 j" v5 s
8 c; e- |+ O7 `" ~& B( M* L
于是,董承找到了刘备,因为刘备是目前在许昌,除了曹操集团之外,唯一还有可能组织到人马的人。 . o8 S1 V. s. q, `8 P* F' o2 Y$ y% T. `( l! Y. D& H/ c
然而,刘备是何等聪明之人?他几乎是一眼看透了董承所谓的“衣带血诏”,根本就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而且完全就没有任何的可能成功,基本上是在向曹操送人头。 8 e6 Y* u9 w3 ~6 `- E" [$ E" R# w. x5 N; o3 H
不过,刘备并没有当面揭破董承的密谋,也没有提醒董承,这事根本成不了。而是大大方方地答应下来,以“左将军”和“皇叔”的身份,加入了诛杀曹操的行动…… & Q% {) z8 v% z+ l: _ + V0 i6 p O, j5 [刘备这是傻吗?当然不是,老奸巨猾的刘备,其实是在利用这次衣带诏事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8 ~& i5 ?9 `9 m
& l% x" x: S7 Q6 I0 M/ _2 X1 r
据史料记载,刘备在来到许昌之后,虽名为升官进爵,但实则是软禁,各方面都受到曹操的监视。不仅如此,他麾下原有的人马,都被曹操分散到各个军营之中去,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糜芳孙乾等铁杆兄弟,也被曹操派到各个不相干的职位上。 ; W- _! h7 U9 [7 i8 ~ " {+ t3 ~+ N2 K: H也就是说,刘备虽贵为左将军,天子之叔,但其实完全成了光杆司令,连之前的老部下都联系不到。为了避开曹操的眼线,打通和旧部人马联络的通道,他之前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没能成功。 5 u. R/ p9 d9 S l p2 S! u7 p) A* K! h8 q$ X1 e! b# G9 n; F
而今,董承主动送上门来,自然正中了刘备的下怀,因为董承不仅在朝中位居高官,还是当朝国舅。虽然没啥实权,但帮刘备传递一下信息,联络旧部,还是很容易办到的。再加上,董承拉拢刘备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利用刘备的人马起事,这个“传音筒”的工作,他自然也是很愿意去干的……+ o$ }5 o6 R" O, l5 e& J4 j* D/ T
+ W! I7 K( Y4 X
也就是说,董承事实上是被刘备所利用了,之后刘备利用曹操派他阻击袁术的机会,逃离许昌,并带走了旧部,也是拜董承所帮忙。他对董承的说辞很可能是:许昌守卫森严,在这里想聚点人马,分分钟就会被曹操发现。而率部离开许昌以后,就可以放开手脚准备起事。 * T. ^$ \+ B" U9 E7 \) X. f" e* z$ C @# y
到时候,董承他们在城内干掉曹操,自己则趁乱率兵从城外杀进来,里应外合,这样大事可成…… % y2 d" Y6 m& t$ @, [4 ]! a1 [/ g 0 c# H0 o6 u: r1 j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刘备离开许昌以后,会合了旧部,并直奔徐州,斩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而与此同时,在许昌城内,衣带诏的事情也就此败露……% x( a; g0 |9 K# ?8 o% I4 \, o
: p4 t; F5 O- T2 W6 \; G/ s# e看起来,是刘备并没有遵守当初“里应外合”的承诺,反而是出卖了董承。, E* D Z S/ q2 O6 ?
0 q p% e. L# P& B. y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刘备离开许昌,阻击袁术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四年(公元219年)的十二月;而衣带诏事件暴露,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20年)的五月…… 2 z" z4 i) @$ o2 N5 U8 ?; ~ 9 x9 U" a/ k+ V9 O6 l8 e从时间线上来推断,很可能是刘备刚刚重领徐州,便打出了反曹的旗号,而他反曹的理由,就是所谓献帝颁下的“衣带密诏”!这还不算,刘备还派孙乾联络袁绍,并带去了密诏的内容,给了袁绍一个最好的出兵借口。( v$ d0 n# X( W' _5 [+ S. H- C
6 Q4 E- |9 l* M& G' ^# N/ Y- \1 B
一件原本应该密谋进行的暗杀行动,现在却被大张旗鼓地宣扬了出来。试问之前那些密谋的人,还有活路可走吗? . L* }3 [0 `7 ?" N% p7 o5 S( q! r! r2 C: o8 \" c
早就嗅到了阴谋味道的曹操,很快就挖出了衣带诏事件的人员,将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一网打尽,满门抄斩。就连董承的女儿,献帝的董贵人,在身怀六甲的情况下,虽有皇帝皇后求情,也依然没能逃脱老曹的屠刀……/ H& N; n8 \/ m2 `( K6 P- F
- z: S# P4 u, n5 y, l$ o
至此,董承所筹划的“衣带血诏”事件,就这样以血腥的失败而划上了句号。不是因为所谓的“秦庆童告密”(秦庆童本身也是演义虚构的人物),而是由于刘备的背信弃义和不守承诺。( c3 C; G. k+ K5 q6 R1 g! l
: V8 P. H4 T H2 W! `& J不过,衣带诏事件确实也给曹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单是刘备在这次事件中,利用董承的帮助,率旧部逃离了许昌,最大的敌人袁绍,也就此得到了最好的反曹理由,借机出兵南下…… 9 z' z# b& w, O; k: `" z, S6 h " \; s# k* l* p: s; \+ r而董承等人呢?却是赔上了全家的性命,最后只是给他人作了嫁裳,简直不可谓不失败…… ' ~$ P; K4 @) F* O6 X, \ A8 ?3 @4 Z0 l
最终,董承在历史上留下的评价也不高。 4 |% }" T* z! M" U/ p H * }1 P' N3 ?" T6 c7 F- {- y清代《通鉴辑览》评价:董承智不及王允,而欲效图卓之举,非独自杀其身,适足以危其主,所谓志可矜而智不逮者也。然操之得入,本由董承,与正名讨贼者不可同日语矣。1 ?8 a, E. r' F- Z$ U4 M
3 y6 [1 ?8 m" X* _' n) n+ S9 ]明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论鉴》中评价:董承者,与乱相终始,无定虑而好逞其意计者。 # x% V! P. k D! G: o7 d - k& Y# X( J6 D! Q清末蔡东藩也评价道:李傕郭汜,贼也;张济杨奉董承,亦无一非贼;9 K" {- Z1 e/ l9 f \
+ p* f1 o' K6 O- Y
就此,我们可以对董承这个人物,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 A, _& G' t- h0 u, Q! R
3 Q8 a. _2 i3 W, r& g其一,他有谋略,也有本事,能够从一个西凉军的普通将领,而逐渐攀上皇帝,爬到车骑将军的高位,并成为皇亲国戚,确实也算是相当成功的。 , @3 X) N3 A. v# O% f1 Q( C+ a 1 i* J0 L9 s1 J& r其二,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确实一路护送着汉献帝东归洛阳,并不惜与李傕郭汜等乱党开战,也算得上是对汉室有功,这点无需否认。 % D7 U/ f$ O- B$ }. I( O/ [9 h( j' {" g8 b& O" S, @
其三,董承从本质上来说,是个有野心的投机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代价策划了风险极大的衣带诏事件。 , X" d) D% u$ c' @& T" r* u0 L! o! p/ s, x# S
其四,董承的文韬武略水平,其实也并不高,至少比不上曹操,刘备这些顶尖的政治家。最终,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让别人得了利,自己却成为了牺牲品……* y3 @* R, Z/ y4 i B
! j8 s% C; W1 v' C |说白了,董承的能力并不算强,他投机事情干得多,而且投机得并不高明。就算衣带诏行动能成功,侥幸干掉了曹操,以他的本事,又能压得住众人,主持得了朝廷大局,应对得了内外交困的形势? . I& g* Z! k% ?2 f7 [ z8 F, u- h/ \* j
恐怕,他到头来只会重蹈王允的覆辙,不是被曹操手下的领兵将领杀死,就是被南下的袁绍大军灭掉。而他所“效忠”的汉献帝,也将再次陷入群雄相争的猎物,继续颠沛流离,甚至连命都保不住……: O. n4 C# g0 R: Q
8 `" ?7 Z9 X! M/ k5 J/ n8 R
PS: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美化董承,并将衣带诏事件刻意渲染成献帝所指使?8 U8 }- l5 v/ t& t
7 s0 t3 F. ^. E
其实,在整部书“拥刘反曹”的写作立场下,这也是必然的。因为这样能大大渲染曹操的专制残暴性(拘禁献帝,屠杀国舅妃子),也能提升刘备作反的正义性(受皇帝密诏讨贼,师出有名)。 1 u/ H N, O, Y3 {+ J4 a4 V+ ^' g5 L3 K1 O# j' w9 Z& P( \2 K `
然而,即便是在演义小说中,衣带诏事件的影响,也仅限于官渡之战前后。- Q" ]% o! F8 f$ {2 e- n
4 V5 j) D& W- }3 K- r4 y5 l
后来刘备投向刘表,没有说自己受皇帝密诏; : U; A) H* ]7 ?( `4 A : O8 c9 v; j5 s( b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孙权,也没有提到刘皇叔身怀密诏; 3 _1 `- i7 j% C7 }1 q3 H( I " x& O" K2 `3 T& w孙刘联军与曹操大战赤壁,战前宣誓祭旗更没有说过这份密诏……) F) ]) l7 K" l" J+ m
$ O2 j6 y$ y6 h. ]0 |# {- j
这些,可都是最需要这份“衣带诏书”出来表现“名正言顺”的场合,然而它却独独隐身了。! U* ?$ `2 O" K, Y1 \
7 j5 m4 f B) y7 J! O* H这说明什么呢?恐怕已经说明了衣带诏是伪造的,汉献帝本身根本就没有下过这样的密诏…… 4 |7 [! H; }# ?- r + {( @0 ~. h" r+ q一句话,假的就是假的,永远也真不了…… 4 O9 K% J7 U" R0 T 1 o5 F0 c. [" h1 [& |) l. o! ]1 I'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