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91
- 打卡月天数:2
- 打卡总奖励:1130
- 最近打卡:2024-10-29 21:01:13
版主
- 积分
- 6182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o- c8 V( X: v- J
一说起董承这个人物,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会想到三国时代著名的“衣带诏”事件。# [, ^& K" r, D: P( s
! K. g# b9 V2 h; m) L, h& o" M0 O& i X
是的,在《三国演义》中,董承被描述为一个对汉献帝忠心耿耿的人物。当初董卓乱政,迁都长安,汉献帝在董卓死后东归洛阳,半路遇上董卓余党郭汜,欲劫献帝至郿县。危急时刻,身为皇亲国戚的董承率兵救驾,击败郭汜,保得献帝平安。之后又与杨奉竭力死战,杀退前来追赶的李傕、郭汜等,最终成功护卫献帝回到洛阳。9 H& d8 x4 ^* ?( k, { P Z* |
( e( I) W. ~( g
之后,曹操接献帝去往许昌,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权模式,将皇帝当成傀儡。
4 y4 u& A3 S7 o: }4 }/ W9 J
, B+ N! }4 M4 \- l- O; |, A: J眼见曹操专权,皇上失威,汉室也名存实亡,汉献帝以“衣带血诏”面授董承,要召集朝中大臣,除掉曹操。于是,董承便与马腾、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刘备等人,共同筹划了谋杀曹操,夺回帝权的计划。
% |% Y9 N6 M; }% l8 k6 c b( S+ G( b- f& w. x& i7 @2 k4 V
却不想,因为一小仆秦庆童的背叛,而泄露了策划已久的密谋。衣带诏事件暴露,所有参与的人都受到牵连(除了出逃的刘备),董承更是因此被曹操囚禁下狱,全家问斩……
$ @8 d3 T; r: I6 p2 P W# T" @( y% }
3 L- S' }0 C3 d3 U- R& V/ D+ \总之,从演义小说上的剧情来看,董承是一个值得尊敬,也值得惋惜和哀叹的人物。令人尊敬的是他对汉室的忠心,对皇帝的忠诚;令人惋惜的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密谋杀曹,眼看成功在望,却被区区一家奴出卖,导致功败垂成……
( N* f3 D: n0 o! J6 K8 I) j X6 U3 h& c
1 Y* t `' o" `8 r( \4 M历史上真实的董承,是否也真如演义上所描写的,那么忠心不二,高尚伟大? Z5 J2 K( ^) S6 K, I# @+ J8 e
2 M7 b+ ?" O" G) o3 M1 Q其实,真正的董承,远没有小说里面那么人格崇高。3 C6 ^5 @# s, E. X
3 Z( Z+ U5 N; ~: t6 G( G
他护送过献帝回洛阳是真,密谋过除掉曹操的计划也是真,但是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投机目的。他是个有野心,也有图谋的人,而且根本不是对汉献帝有多么忠心耿耿。
$ l2 I* D6 W5 U" c% S U4 |- v5 X) O+ G* L' z3 ]
我们还是抛开小说中的虚构成分,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来解析一下董承这个人物的真实形象。, m, ^& N, T, w/ l
4 G3 l ]0 {) s0 |0 n+ z- {
据《后汉书》记载,董承与汉灵帝刘宏母亲董太后的侄子。而且,他一开始是在西凉军中效力,是董卓女婿牛辅麾下的人。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在西凉军中的具体职务,但从他后来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担任的应该是领兵偏将一类的职务,在董卓军中也有一定威望。
! x9 s4 a: x0 B
4 f) [0 x e1 z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刻意隐去了这一段,关于董承的早年经历。一出场,就给他安上了一个“国戚”的名号(那人来见天子,乃国戚董承也)。
2 Z( a% X2 _# C7 j. T/ }& p
( N! n6 g6 j% C7 g, D这个国戚的身份,是怎么回事呢?据史料记载,董承的女儿(演义上说是妹妹)被汉献帝纳为贵人,所以他也算是和皇上攀上了姻亲。然而,这应该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情。9 n$ U. }0 d& b
/ |$ u, C! G& f' [4 I
众所周知,皇帝的婚姻,从来都是和政治挂钩的,虽然汉献帝只是个傀儡,在董卓的安排下登基。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汉朝天子,不是什么样都人都能成为妃嫔,更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攀上姻亲等。+ P( P1 S% I: f: x3 w7 w
. {, S" T7 y" [3 q: M t6 W而董承,虽然是董太后一族的人,但其身份就是西凉军的一个普通将领,试问何德何能,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帝的贵妃,并和皇帝结为亲家?: P+ L6 h5 d8 z3 {4 L+ J4 o
5 J/ i) J3 F P
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汉献帝纳董承女儿为贵妃的时间,但是根据事实推算,极有可能应该是在曹操迎献帝到许昌以后。因为这时候,董承也算是护驾有功之人,被封为车骑将军。以这样的身份,也就有资格,让女儿成为献帝的妃子了。
5 _4 z# p* \" x/ V2 N9 }- P/ h
6 _; G4 S/ P! ]2 l/ ^! Y3 B所以,董承真正成为国戚,是后来的事情。一开始“迎帝护驾”的时候,他的真实身份和目的,都是值得商榷的……$ w7 C6 I! C# H$ g8 x" u b
$ ]3 j: F5 D) B前面已经说过,董承最开始是在西凉军中,牛辅麾下效力,并没有什么名气和威望。他是如何从一名职位低下的军中偏将,而逐渐赢取到汉献帝的信任,并爬上高位的呢?
T+ r( z7 `) P6 u9 l2 h1 z6 l+ C1 t& \
据史料记载,牛辅在董卓死后,旗下军心不稳,他唯恐部下叛变,于是带上军中细软逃亡。然而在携金出逃的过程中,他又很快被人所杀,头颅献于汉献帝帐下。
) m. |) }! g0 N- E6 z6 ^: C# D! J3 l
而董承作为牛辅的部将,很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刻,率部投降了汉献帝(其实真正掌权的是王允,吕布等人),得到一个反正立功的名号,并开始洗白自己西凉军将领的身份。
7 g! p8 f% o- l, Q0 B Q- A5 \, ^
# I' i# ^& i+ n$ i/ o然而,由于王允的错误昏招政策,激起了西凉军其它各部的奋力反抗,长安城很快又在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率军攻破,赶走吕布,并杀死了王允等人。
. ^5 b7 W( m1 {/ P
' X5 g) }, \: P6 X这时候的董承,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 E) b- m c# E( I2 g$ X5 Y8 I9 z2 n" h& D
看起来,董承并没有像徐荣(也是西凉军投降将领)等人一样,为皇上尽忠,战死在长安城下;而是像胡轸一样,先降后叛,立刻又倒戈到了李傕、郭汜那边,不但保住性命,还保住了自己的军中地位和兵权等……" U3 @( u5 x7 {: O. C& O7 n, C8 ?
2 G: x5 B! S, L0 d0 z2 K* K就此看来,董承所谓的“忠心护主”,完全就是一句笑话,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玩的只是投机的那一套把戏。
# y& j! `4 f0 a& y0 P8 l) H3 ?- \
9 [; m: s. j% D& Y3 n) ^& ~之后的东汉朝堂,进入了李傕、郭汜二人的争权时代,这两个家伙的残暴程度,比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但继续横征暴敛,还相互看不顺眼,不断兴兵厮杀。原本就已经日渐式微的汉献帝,现在每天都处在李郭二人的刀兵相交之下,活得是胆战心惊。
% \+ F( m9 J% a8 M* J+ n2 N" o. c0 [( J8 t4 n1 T+ T
然而这个时候,董承却逐渐在向汉献帝靠近,并获取了更多的信任。
4 D* S! n, \7 P. r+ k+ J: W9 u6 X9 D3 @ c _, Q1 @
史料记载,在后来献帝东归旧京洛阳的时候,董承就是最主要的“护驾者”,已经算得上是最受皇帝信任的亲近人……
0 R* e; b) t8 i1 {9 i" _$ q$ H( @2 U* M' M) V* t
董承又是怎么混到这一步的呢?
! x! n0 K8 g2 W( C+ j' ~' S
, q* _" ]5 m- ?: A4 r很有可能,在李傕、郭汜二人相互厮杀的时候,他没有参与两人之间的拼杀。反而是率领本部兵马,保护着汉献帝的行宫……这种雪中送炭式的效忠,自然是很能容易赢得献帝的信任。0 ^7 t. n5 N2 J: i: W0 t& Q) k
0 B: N' [6 c1 |3 r1 D4 s3 b. W+ I1 w
看得出,李郭二人乱政的这段时间里,董承混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就此,董承又一次洗白了自己的身份,不再是墙头草式的投降将军,反而成为了一心护驾的忠臣。
; r* Z& u! n, Z0 z, u) u9 E
# P/ A6 ^2 y$ Z就此看来,董承在政治上,还是有一定眼光的。他成功利用长安城中两军相争的混乱形势,在皇帝面前挣了表现,也在天下人面前表明了自己忠于皇上的态度,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和声望。3 }. S& {+ C8 A& p& ]
6 r; i M# u6 p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董承在“护驾行动”中的表现:$ x2 Y/ h. v) n2 O9 h1 ]7 u3 `
* J" D! a7 A4 o8 ?& @
《三国演义》上说,一开始汉献帝东归,并无人护驾,行至途中,才有杨奉,董承等人赶来,加入了保驾的队伍。
1 D C |; v. w: d, M9 X7 v3 F, L) x3 I! x1 m+ i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董承一开始就被封为安集将军,主持整个东归事宜,同行的除了本部兵马之外,还有郭汜、杨奉、杨定等人。
, G4 _5 k9 ^5 d( q. G7 f1 O! R& {6 t
行至半路,郭汜突然反悔,想挟持献帝到郿县,继续成为他的傀儡,杨奉与杨定引军击败了郭汜,才保得汉献帝继续东行。$ B, _( v: `) |2 c. v& D
6 ]5 O+ o5 ]" i0 X% i: }2 I
之后,当东归人马到达弘农郡华阴县时,李傕与郭汜又率兵杀到,要抢回献帝圣驾。双方在弘农郡东涧大战,董承和杨奉战败,死亡的百官、士卒不可胜数,女眷辎重和皇室的各种器物典籍,也全部被丢弃……
+ v7 P: Q$ D; F! H! k$ |2 u) _( I9 ?$ L; P2 o2 N8 A, ?, Q' e
杨奉和董承假装向李傕等人求和,暗地里却派遣使者,前去河东郡招纳白波军将领李乐、韩暹、胡才等人,同时,还找了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借得数千骑兵,终于反败为胜,大破李傕等人,献帝车驾得以继续东进。
# S( G( F) I4 ^
7 u! o4 b3 ?6 X然而,不久之后,李傕再一次引兵追来,双方再一次大战,董承又一次战败,朝中百官也再一次惨遭屠戮。最后,杨奉和董承连夜护卫献帝渡过黄河,进入河东,得到了河内郡太守张杨的保护,才勉强摆脱了追兵……' ^, \2 x9 ~- a; C
+ v4 l: b) B9 o; E
不过,刚刚摆脱了李傕、郭汜等人的追击,护驾队内部又闹起了矛盾,韩暹,张杨等人也起了争权夺利之心,甚至领兵进攻董承。好不容易回到洛阳的汉献帝,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x# T" N5 @" e# M
4 t" z9 [$ R& S, q无奈之下,董承不得不秘召兖州牧曹操,出兵勤王。然而,曹操提出的条件是,要求献帝迁往许县,并将许昌改名许都,从此定驾于此。无可奈何的董承,最终也答应了这一点,并带着朝中百官,和献帝一起赶往了许县……
* e1 C p% `% @8 d0 t9 H& V! ]* D: V4 D8 a
客观来说,这段护驾到过程,和演义小说上的描述倒也相差不大。董承在整个东进行程中,确实是一路都保护着汉献帝,而且展示出了一定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斡旋能力。0 Q8 R, s! F0 f+ z) {$ e9 X/ P
8 V6 d0 ?. M( P不过,由于对手太多,实力太强,而且考虑到他还带着汉献帝这么一个大包袱,随时要护驾,无法机动作战……所以他这一路输多胜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k0 e! X1 W$ m% z
% N& p% U4 ~7 y/ B3 q1 i2 O最终他能够排除万难,带着皇帝东归洛阳,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挺不容易了。
3 a- Y/ K+ @; g: A2 U9 O n2 G/ m& C3 d* j |) M
不过,董承这么做的目的,是因为效忠汉室,忠于献帝吗?
% M( D$ P6 a& X2 c
+ `: G3 r0 m& W) ~% A; t当然不是,这其实是他又一次洗白自己身份,并向皇帝靠拢的手段。& f9 x- S! N8 ]4 p w# _$ o& p: X
% Z2 U2 P% T" }" i& ~7 d
事实上,董承这一次也是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1 @! [. M( w. Q9 V; R
+ ], {: p& f, p
在这一路东归的艰难行程上,他和献帝之间,已经形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过命交情。从今往后,他已经俨然成为了皇帝眼中的最受信任的人物,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h/ K' s4 a" Y. s0 I, g4 T' [) m
: j# S1 Q9 b6 p# @. v. U! P" k U* o来到许昌以后,董承作为之前护驾的最大功臣,升任了车骑将军,这可是一个非常高的职位了。不仅如此,董承的女儿,也被汉献帝纳为贵人,他也正式成为了“皇亲国戚”,在外人面前可以自称一声“国舅”!
8 J9 m, L; H* V8 Z
" k- G& D; b( d# E$ {或许,站在一般老百姓的角度上看来,这已经是极其显贵的地位,算得上是普通人想象中的极限。一个人能混到这地步,完全足以光宗耀祖,名垂千古,人生目标也该得到满足了。$ Y7 R( ]( y4 Y1 H% }2 g
M+ j# v% {* s* I
然而,董承却不满足,他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的人生目标,是要成为真正的权臣,在朝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仅仅是一个车骑将军的职位,和名义上的国舅名号……$ A' h* r$ c8 b" E" W
; V) f; @$ _- @! l( s" B, U接着,我们就要说说董承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戏份——衣带血诏事件。
9 E4 Q8 ^% [+ _$ l/ `; `5 ?& v2 u; b2 y; j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衣带诏是汉献帝发起的,他不忿于被曹操架空,再次成为傀儡,故咬破指尖,以血代墨,将“除掉曹操”的诏令,写在白绢上,再封入赐给董承的玉带之中,以此传诏……1 E( m6 c; \" Z: O
+ J! I6 D3 F/ d9 K* y* T事实上,汉献帝从跨入许昌皇宫的第一天起,就真正失去了所有权利(其实之前也没啥权利),也失去了自由。成为了曹操的工具,以及“名正言顺”的招牌……
8 z3 t# ?: z& R4 K% a9 r6 J5 A( I6 \
; l2 X- [8 K, ^) }' R4 }, B6 p2 E至于在朝堂之上,掌管各部权力的都是曹操的亲信人等,至于跟随献帝一路颠沛流离过来的朝中百官,都被派到了各种无权无重的闲职上。- }! I1 U. t& O6 V
8 F! i7 z, ~. |9 {不仅如此,曹操还以保护皇上安全为名,将自己的心腹护卫布满了皇宫内外,就连在天子的寝宫,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有卫兵监视。
# l$ v/ g/ `' {0 s& @, N: Q5 c6 E. |7 P8 k; U, N3 @/ g
试想,当皇帝当成这地步,也是够憋屈的了。似乎,汉献帝有充分的理由,除掉将他近乎置于囚禁之地步的曹操,夺回权利,并重掌朝政。
3 w3 s; [8 _7 L' x3 B
$ v$ l* @% Y/ \4 [3 L所以,《三国演义》上,详细地讲述了汉献帝发动“衣带诏”的过程:
u; ]" o/ A1 W: d- r9 E
. U. V# z4 E8 G- w7 \为了避开老曹卫兵的日夜监视,汉献帝在寝宫熄灯后的黑暗之中,摸黑将诏令写在了白娟上,再由伏皇后摸黑缝入玉带中。再以赏赐玉带为由,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诏令送到董承手中……
8 L/ E' A% K G4 ? B! p) N1 g) u6 Z1 p
然而,关于“衣带血诏”的详情,后世的记载并不一致。《后汉书》等史书中,记载确实是献帝下了这道密诏(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然而《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董承只是“声称”自己受到了皇帝的密诏(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
1 O. ]9 a' e9 ?: V
- g2 K o, K& r A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是真实的呢?
# p9 k8 ?2 c, W+ t' j
& s* A* f, F1 f1 n! n) t) I. h个人觉得,后面一种可能性更大。所谓的“衣带血诏”,是董承编出来的,而且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在谋划并实施这件事情。$ `7 y8 i# l. y( L' O5 V$ `
: R0 P: A! ~: j+ ]% M原因很简单,汉献帝并不是傻子,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和睿智是并不缺乏的。作为一个皇朝末世的傀儡皇帝,他非常明白自己的身份,也明白在这天下纷争的混乱形势下,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存。
, W" r5 L( u2 P+ ]2 v+ f7 v! `
3 Q$ q) L8 R5 K* z4 l& v. c说白了,汉室已衰,经过前些年宦官掌权,何进干政,董卓乱京,李傕郭汜争霸等闹腾过后,皇帝的威信已经轰然倒地。想要夺回权力,重振声威,再掌天下,迎来中兴之世,难度实在是太大,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1 `2 r* N8 A% n3 N
1 ?. J' L5 ~4 V; r, C而且,曹操不是董卓,他的军政能力,驭人能力,都不是后者能比的。7 }* h: z3 {/ X) y
M" D& x5 R7 B; S: \/ f
曹操麾下不仅组织严密,而且人才众多,凝聚力强,形成了真正掌控权力的整个曹操集团。就算能暗杀掉曹操一人,那曹氏集团的其他人,就会从此以后都忘掉曹操,效忠于皇帝?+ ]) h. `( U5 L" B% h( l3 u/ v* [
- e' N4 O- ^, P/ m' D0 T; S0 d更何况,就算能成功招降曹氏集团,并且控制曹操的领地(兖州,徐州等),天下群雄割据,兵祸连年的情况也并不会改变。因为各地的诸侯已经形成了气候,刘表据荆州,孙氏占江东,刘璋领蜀中,马腾霸凉州……
1 P3 }7 H4 s1 |( y$ Z' s2 N/ c6 l$ i$ _
尤其是北方的袁绍,已经扫平了公孙瓒,独领北方四州的地盘,声势浩大,不日便会安定河北,伺机南下。从之前袁绍不肯“迎皇帝”的举动看来,他恐怕和袁术一样,也是个一心想当皇帝,以袁氏代刘氏的人。
" m/ W4 \; B& t- G+ }
7 }. I5 b# k/ M' N试问,若有曹操在,那曹氏集团还能和袁绍抗衡,献帝至少还能保持一个皇帝的身份。要是曹操都没了,那么袁绍的南下,还有谁能抵挡?到头来岂不是只能兵败禅位,提前结束自己的皇帝生涯?6 ~- [, D; @' k1 D
& L3 O0 m; t* z$ F1 ]& q* Y- R
所以说,并不愚蠢的献帝,不会去做这种风险极大,而且到头来还得不到好处,甚至很可能还会有很大坏处的事情。( r- T! \! K- t8 S: |" Q% o' L
# n" N: D' Y {, } z( p8 V
唯一有动机策划衣带诏事件的,只有董承。他辛辛苦苦这一路下来,靠拢皇帝,和李傕郭汜翻脸开战,并保皇帝东归洛阳,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够攀上朝堂,成为权力核心的人物。然而没想到,到了许昌之后,他却和献帝一样,完全被架空了权力。
2 E5 ?* C* U6 n# Z! N0 V* ?9 {( Z3 G- J* p0 S0 O6 ]% A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为了让这一路下来的心血不白费,董承便秘密召集了一些朝中大臣,如:偏将军王子服、越骑校尉种辑、议郎吴硕、将军吴子兰等。+ c4 C) `1 k& m& S y
6 i; k, g' p; c8 X% M# y他声称受到了皇帝的“衣带密诏”。因为他是当今除了曹氏集团的人之外,唯一能接触到皇帝的人。他的女儿是献帝的宠妃,他完全可以声称,是在看望女儿的时候,皇帝借董贵人之手,将诏令颁发到他手中……" }: A6 E6 n2 h! ^' ?2 I
# @) c* C* {& M' A3 Z, Y. S! U/ _& H然而,想要谋反,没兵没将可不行。董承之前麾下的人马,早已经在东归洛阳的路上,拼得所剩无几。侥幸剩下的那点,也在来到许昌之后,被曹操分化得差不多了。至于他联络的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等,虽然有些挂着将校等头衔,却全是些朝中闲人,没一个实权派,更没有掌兵的……# q1 B) y% q1 x
) B1 F, `! e) _0 k- M ~于是,董承找到了刘备,因为刘备是目前在许昌,除了曹操集团之外,唯一还有可能组织到人马的人。
, U% O7 m4 l# G" c, L, @8 {
5 p9 J* P1 K3 G/ S然而,刘备是何等聪明之人?他几乎是一眼看透了董承所谓的“衣带血诏”,根本就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而且完全就没有任何的可能成功,基本上是在向曹操送人头。' z. v+ W0 u! D/ `1 `
" d( W- X) i+ _$ u3 @0 r不过,刘备并没有当面揭破董承的密谋,也没有提醒董承,这事根本成不了。而是大大方方地答应下来,以“左将军”和“皇叔”的身份,加入了诛杀曹操的行动……
0 Z r- s! T, n5 S8 X! U" u7 m, w$ Y( v1 u& D; I4 X
刘备这是傻吗?当然不是,老奸巨猾的刘备,其实是在利用这次衣带诏事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5 m: w& R8 `+ }7 g
; L n+ c' z/ T: f2 s( y: G
据史料记载,刘备在来到许昌之后,虽名为升官进爵,但实则是软禁,各方面都受到曹操的监视。不仅如此,他麾下原有的人马,都被曹操分散到各个军营之中去,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糜芳孙乾等铁杆兄弟,也被曹操派到各个不相干的职位上。$ n1 `+ c8 h6 \5 O4 z
& P6 r% N7 a0 m% F* k8 q
也就是说,刘备虽贵为左将军,天子之叔,但其实完全成了光杆司令,连之前的老部下都联系不到。为了避开曹操的眼线,打通和旧部人马联络的通道,他之前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没能成功。1 D9 v; E" r# L. L/ m6 \# Y+ @' \+ V6 h
3 G# V0 v: l( x6 I' a) b% b* S而今,董承主动送上门来,自然正中了刘备的下怀,因为董承不仅在朝中位居高官,还是当朝国舅。虽然没啥实权,但帮刘备传递一下信息,联络旧部,还是很容易办到的。再加上,董承拉拢刘备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利用刘备的人马起事,这个“传音筒”的工作,他自然也是很愿意去干的……
3 o1 ?+ H- H' m8 N N% Q6 b' g) x& n
也就是说,董承事实上是被刘备所利用了,之后刘备利用曹操派他阻击袁术的机会,逃离许昌,并带走了旧部,也是拜董承所帮忙。他对董承的说辞很可能是:许昌守卫森严,在这里想聚点人马,分分钟就会被曹操发现。而率部离开许昌以后,就可以放开手脚准备起事。
& h7 P% Y2 @1 {0 S! c+ x
" P$ s; E3 U9 I ^! B. u9 J& O到时候,董承他们在城内干掉曹操,自己则趁乱率兵从城外杀进来,里应外合,这样大事可成……* q' C+ [* N# I7 y$ P( W8 D$ O
( B8 ~9 w* r7 A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刘备离开许昌以后,会合了旧部,并直奔徐州,斩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而与此同时,在许昌城内,衣带诏的事情也就此败露……% h0 e8 L/ `/ Q5 F+ G9 @
( v3 `0 G! F0 C/ g看起来,是刘备并没有遵守当初“里应外合”的承诺,反而是出卖了董承。 Y/ |+ l; h/ S6 \
- `6 h/ A8 r# B( [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刘备离开许昌,阻击袁术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四年(公元219年)的十二月;而衣带诏事件暴露,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20年)的五月……
% V6 Q5 P! q: s; w5 d
) \- j% n/ u, V' ~* R3 U; Y s% O$ e从时间线上来推断,很可能是刘备刚刚重领徐州,便打出了反曹的旗号,而他反曹的理由,就是所谓献帝颁下的“衣带密诏”!这还不算,刘备还派孙乾联络袁绍,并带去了密诏的内容,给了袁绍一个最好的出兵借口。
! y, |- H# L7 u& }. t2 d" a+ E3 X4 J1 S- s2 S4 d8 V J
一件原本应该密谋进行的暗杀行动,现在却被大张旗鼓地宣扬了出来。试问之前那些密谋的人,还有活路可走吗?) N" }+ [3 {- m- n3 }- ], {
% E! v( o) v1 C. z. j
早就嗅到了阴谋味道的曹操,很快就挖出了衣带诏事件的人员,将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一网打尽,满门抄斩。就连董承的女儿,献帝的董贵人,在身怀六甲的情况下,虽有皇帝皇后求情,也依然没能逃脱老曹的屠刀……
' U5 P# [! R! @* N$ h1 o* {( j, Y/ x: G! P2 M* \* G" q& }# Z; t3 T
至此,董承所筹划的“衣带血诏”事件,就这样以血腥的失败而划上了句号。不是因为所谓的“秦庆童告密”(秦庆童本身也是演义虚构的人物),而是由于刘备的背信弃义和不守承诺。; [1 i+ K; |; K9 i0 i9 v
6 u6 S" A9 L0 P- [. q3 P
不过,衣带诏事件确实也给曹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单是刘备在这次事件中,利用董承的帮助,率旧部逃离了许昌,最大的敌人袁绍,也就此得到了最好的反曹理由,借机出兵南下……
{% }* j: }+ s3 W5 \4 C5 _
* N7 a4 d" q! a1 W7 o0 {而董承等人呢?却是赔上了全家的性命,最后只是给他人作了嫁裳,简直不可谓不失败……
2 |4 ?) J( ^6 \5 R" ^+ Z- D: N6 H" x2 F' H' s
最终,董承在历史上留下的评价也不高。* l( D& v: h5 k& \; A/ Q: {
* V; D) A8 w9 @+ A' i* K& y清代《通鉴辑览》评价:董承智不及王允,而欲效图卓之举,非独自杀其身,适足以危其主,所谓志可矜而智不逮者也。然操之得入,本由董承,与正名讨贼者不可同日语矣。
5 i/ C' w+ m- @$ `& p: P
$ q% u" F: B# ^明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论鉴》中评价:董承者,与乱相终始,无定虑而好逞其意计者。# I" i( ^# c' m5 U: f
; Z. Z% J& w/ }; a$ ]) Q! c
清末蔡东藩也评价道:李傕郭汜,贼也;张济杨奉董承,亦无一非贼;
4 w+ K0 z$ L3 e4 D9 V9 x9 o
z. O# R$ h! D( `, H就此,我们可以对董承这个人物,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
: E$ @& w7 c7 z) @/ {
0 J6 N) \4 ~3 g; Q3 `1 A, s. ~其一,他有谋略,也有本事,能够从一个西凉军的普通将领,而逐渐攀上皇帝,爬到车骑将军的高位,并成为皇亲国戚,确实也算是相当成功的。
3 p8 C. l; t; V
# ]+ b% e" v9 B+ J+ z) ]# B* ?1 A其二,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确实一路护送着汉献帝东归洛阳,并不惜与李傕郭汜等乱党开战,也算得上是对汉室有功,这点无需否认。. `5 x7 t9 q" L& w5 K
7 D6 q) a7 M6 c# w
其三,董承从本质上来说,是个有野心的投机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代价策划了风险极大的衣带诏事件。1 R% P' H! q9 z/ x& {8 h" j0 M6 f
% Y$ x( U% R [. a2 C6 A0 [- b其四,董承的文韬武略水平,其实也并不高,至少比不上曹操,刘备这些顶尖的政治家。最终,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让别人得了利,自己却成为了牺牲品……
% v4 B) O0 G- F3 e- F% X* y" p- B5 @' L( \/ N& j
说白了,董承的能力并不算强,他投机事情干得多,而且投机得并不高明。就算衣带诏行动能成功,侥幸干掉了曹操,以他的本事,又能压得住众人,主持得了朝廷大局,应对得了内外交困的形势?$ Q% K" l6 |6 w. V0 w( _% }
1 a* H2 ~( f V9 s' p$ w8 } y4 G* p恐怕,他到头来只会重蹈王允的覆辙,不是被曹操手下的领兵将领杀死,就是被南下的袁绍大军灭掉。而他所“效忠”的汉献帝,也将再次陷入群雄相争的猎物,继续颠沛流离,甚至连命都保不住……
3 c: x% p" p, j( H1 l& K4 \0 j+ k9 I$ }6 R/ V9 ^
PS: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美化董承,并将衣带诏事件刻意渲染成献帝所指使?# b+ [ q: T. G: A) I& X7 c
! k6 \6 L2 d* v* h* \# y1 M. p* F其实,在整部书“拥刘反曹”的写作立场下,这也是必然的。因为这样能大大渲染曹操的专制残暴性(拘禁献帝,屠杀国舅妃子),也能提升刘备作反的正义性(受皇帝密诏讨贼,师出有名)。
1 T. H& V" |$ S/ p( ?# E: D% w8 o) N, k# X0 s) {1 P0 _/ r; c5 p
然而,即便是在演义小说中,衣带诏事件的影响,也仅限于官渡之战前后。" v; w8 @$ w% l3 J2 I& X' ~/ j
/ a4 q( M! f" A0 B5 [
后来刘备投向刘表,没有说自己受皇帝密诏;. m% ?! n/ ~0 w/ s( b* e" w
1 m u' B- i* a1 j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孙权,也没有提到刘皇叔身怀密诏;; A% s# A6 H+ x5 Y
' Y9 w4 M0 V9 ~9 M( g9 z. k
孙刘联军与曹操大战赤壁,战前宣誓祭旗更没有说过这份密诏……
; k: G2 ~0 X( |9 m+ [+ R- G$ W
0 K. g/ _1 S! g: \" Y' S- l4 Q这些,可都是最需要这份“衣带诏书”出来表现“名正言顺”的场合,然而它却独独隐身了。2 | z5 \2 y( \( C* ?
" a0 Z! n+ R9 H z7 R这说明什么呢?恐怕已经说明了衣带诏是伪造的,汉献帝本身根本就没有下过这样的密诏……
, z( Y+ l2 Y0 K2 D( T) y1 G; y* z( t. z% o7 r+ @
一句话,假的就是假的,永远也真不了……' Z6 S) u6 t T/ Q6 m# R8 g
' t/ E3 {" T4 K# l) C9 m' n, I9 ~!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