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m1 y; G" o, B祢衡,字正平,是汉末三国时代的名士,也是一个大大有名的喷子。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第23回中,祢衡将曹操麾下的几乎所有将帅谋臣,都一阵大损,将每个人都贬得一无是处。
/ _3 }. n4 f) `- s+ F8 r
( _: m: A9 q3 A$ K* U! s; ]- |接着,祢衡又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击鼓奏乐之后,再将全身衣服脱光,并怒骂曹操,搞得老曹脸上无光,面子也完全挂不住。就此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裸衣骂贼”的经典典故。2 D* v# E9 i. I" W# g- x
6 a" n& I# K2 c& P/ |+ }) E+ D
再后来,祢衡又在曹操的命令下,出使荆州,招安刘表,却因讥讽刘表而让后者心里不爽,将他派到镇守江夏的黄祖麾下。最终,由于在一次酒席上的侮辱言论(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被黄祖一气之下斩首,时年不过26岁……
9 L* \9 _- Y# y1 z5 _# X, C2 D1 K2 s0 J# D: \
应该说,演义中的祢衡,给人是一种“有才而又张狂”的感觉。尤其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似乎,天底下除了他祢衡以外,再无人配得上“有才”之称;他如果自称第二,那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f" v6 a, d. s& \1 K8 v! a
9 | T0 Y3 [- z3 h; D7 Z7 v
总之,祢衡这张狂劲,简直可以和《天龙八部》里面的丁春秋相并肩。完全可以来一段“祢衡正平,德配天地,威震寰宇,古今无敌……”的赞词。: i- N- w3 K* O# h6 S( d
, e1 m- q3 v' L% F( C8 j" {
他骂人也骂得非常精彩,不管是骂老曹手下的文武官员,骂曹操本人,还是骂黄祖,都骂得是狗血喷头!令被骂的人无地自容,也令旁听的人忍俊不禁……. o; M/ a1 X. S4 m; V M2 _
- D a/ x7 A: K' @- W- F
历史上真实的祢衡正平,是否也是这样一个才能出众,骂人水平更出众的人?
, ~2 ^( d4 \& p1 N. ^' _
; M0 W) y5 B) a! K其实,史书上的祢衡,确实和演义中的形象也差不多,同样是裸衣骂贼,侮辱刘表,得罪黄祖,最后被斩首在江夏。/ f, H7 R: b& a. Q! A& K
8 W8 u+ l+ r3 O! U; h3 w
当然,演义虚构的事迹也有:+ k8 z( h7 N) y7 ~; `
# k& B; z" k: V7 n
其一是他那段眼高于顶的自我评价:“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
2 m3 P. Y+ D9 V7 {
+ J7 N* r# l1 ?& V2 ?其二,便是他大损曹操麾下文武官员的骂词:“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
7 X+ L; J0 }. b* V/ I& Y2 Z
3 b2 Z$ v. i9 f史料上并无这些记载,可以判定,这都是罗贯中笔下的故意夸张描述……, \# Q* y! x1 w2 J H* h
2 ?/ W; W3 O) q, }, `至于祢衡的才能具体如何,是否真如演义中所写的那样牛逼,我们还是需要翻开史料的记载,来探寻和分析一番。5 M# w/ R) P2 Y
* \' P1 Y8 K m1 v" U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祢衡的独立传记,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对他提及也非常少(除了孔融的一篇《荐祢衡表》)。: P) e4 Q% @8 ] Y- {( b0 Y7 _
5 b: |+ M+ f% t) _2 t倒是在范晔的《后汉书》中,给祢衡单独立了传记,而且有着不算太小的篇幅。6 S! u6 {0 }, {. h6 H9 a( T6 P
) J* U8 K% W" }
在《后汉书—祢衡传》的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祢衡和孔融比较类似,都是从小就头脑灵光,机敏善辩,而且年纪轻轻就名气传开,为众人所知。 t7 W" B+ n0 m
3 w5 f3 _( A# v# b0 j; y, m只不过,和孔融小时候的“谦逊让梨”事迹相比,祢衡可就张狂了许多。《后汉书》上说他是“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任谁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唯一能得到他赏识的,就只有孔融和杨修二人…… Q, O9 g4 a# a& B r& Y
% c: d7 H$ c! J, r
可以想象,一位年轻的才子,就是这样一副眼高于顶的傲气模样。而且嘴巴还尖酸刻薄,动不动就骂人骂得往祖坟上刨……祢衡的名声,怎么样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_) P- b% g" J. X, M* _
+ j+ R& W# a$ c- O4 N8 k但也就此可以看得出,祢衡这个人,确实还是很有些才学的。至少,他的文笔和口才都挺好,当个文书一类的官,还是绰绰有余的。
! x7 a0 c# p' o1 i7 g `/ v V% y) T8 i, ?! {
按理说,以他的才华,随便找个县衙州府,谋个相关的事情做,应该问题不大。然而,祢衡却一直都没有入仕为官,这恐怕和他“出口成脏”的张狂性格有关。
- x/ u$ W S, W/ Z5 G1 _8 x) b- c4 Q ?$ i* Q6 L2 J
据史料记载,他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而且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的面子。这样一个“刺头”般的人物,自然是一般人都避之而唯恐不及,所以自然得不到太多的赏识。, t. J1 ?9 x6 S3 Z
5 D+ f5 X; M( O5 f! J ~$ [建安年间,祢衡来到了许昌游学,这时候的许昌,因为迎来了汉献帝,刚刚改名叫许都,正是朝政初兴的时候。很多读书人,名士,都从全国各地往这里集中,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氛围。5 E1 A( ]; q: M7 |1 O0 _: k2 W- ^/ i
" j2 D% r @3 r {1 T4 U' V% L
然而,这时候的祢衡,依然不改之前的持才自傲和轻慢自大,对谁都是一副眼高于顶的态度,所有当世的豪杰人物,都在他眼里不值一提。
4 O% L' d0 S8 q2 t4 _
- E# [$ J9 L" K Y1 ~1 |8 D有人建议他投奔到陈群或者司马朗的门下,祢衡却高傲地回答道:“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后汉书》记载: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
* H( ^( r7 ]5 v
2 \& I1 j* d7 m$ E6 t0 r+ H2 w$ @7 T要知道,陈群可也是当世的名仕,才能十分出众,后来还是“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而司马朗,虽然名气不及他弟弟司马懿那么大,但好歹也是个著名的政治家,受到曹操器重,在地方的治理也颇有一套。2 D9 e( H0 t( d/ ?8 `
# I3 d5 I1 n5 [: F. k而这样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在祢衡口中,居然莫名其妙和杀猪屠夫扯到一起。这种毫无根据(可能唯一的根据就是两人体型都偏胖)的扯淡,都让人难以跟上他的思路,更不知道他的脑洞到底有多大。9 N. \. v2 S% d, `
" G4 m- u. D( I8 R# x- |之后,又有人请他评价一下荀彧和赵融。祢衡见荀彧长得比较英俊,是个白面书生的模样,就直接批了一句:“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又见赵融有些肚腩,便说:“赵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
, W3 u% X& u6 f/ [+ Z% u1 d6 [+ j+ B/ u+ f! X! z
(《后汉书》记载:又问:“荀文若、赵稚长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 P' J1 s8 `+ \
$ g9 p7 q6 R% H谁都知道,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号称“王佐之才”,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而赵融虽然名气不大,却也是汉末将军,曾与曹操、袁绍等同列“西园八校尉”(具体头衔为‘助军校尉’)。
3 z/ }7 `1 ?6 b/ i! _4 ~
/ d- @: u0 I7 m, E而祢衡却拐着弯子骂人家,隐喻荀彧也就脸长得好看而已,是虚有其表;赵融则只会请客吃肉,是个酒囊饭袋……也幸亏他只是在旁人面前大放厥词,没有当着人家的面说长道短。要不然,非得是挨上两巴掌,让他这歪嘴和尚长长记性才行……
, v, o2 c; s o/ d" m- d( e
8 K Q( w3 F0 ]6 U9 R* G不过,借助口无遮拦之功,祢衡的名气也确实起来了。# s" {; S, K1 n% i) X
- V$ v8 K( r! _% p
慢慢地,整个许都也逐渐知道了祢衡这号伶牙俐齿,外加口尖舌利的人物。而且,祢衡在许都也交到了两个真正的朋友,一个是年长他20多岁的忘年交——孔融,另一个是和他年纪相仿,也聊得非常投机的杨修。& j2 M# R, e; `2 z$ x9 w& w
& g9 [7 k$ X1 k, G$ [应该说,祢衡对两个朋友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7 p5 O5 q3 i! j9 W) q" ]3 x: x2 K) I/ r, ?; j/ [
经常在旁人面前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 W1 ?% l% G. p$ b
. T+ s* ~, ]1 J5 h只是,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孔融和杨修二人后来的下场。
6 D& ^4 A; H- J) ~, S4 |8 \1 b; ^7 R7 D0 h& J3 ]2 Z$ w7 J. s
而祢衡和他们两人混到一块,甚至还比这两个人更张狂自大,到头来他的下场,恐怕也是可以预知的了。
/ h( x9 B4 z3 y! ~6 M8 ?- j7 g+ M" U2 H/ Y" Z C D. Z
我们再来解读一下,祢衡“击鼓骂曹”这件事情,这可是他留在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事迹。
" |. C" r7 o1 w6 i" b' @' a+ V* P. t8 X8 D) l7 X, [: u' @- h. {- Q
首先,是孔融推荐祢衡入朝为官。要知道,孔融也是汉末三国时代的文学巨子,文章写得洋洒而漂亮。连他都推崇祢衡的才华,说明祢衡确实在文学和辩才方面有一套。9 E9 e2 B! J9 b3 s# T
% o1 j& j* k. f0 c4 }- B而且,孔融还写下了一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荐祢衡表》,文中将祢衡称赞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强烈将祢衡推荐到曹操麾下效力。
, B! G% p) w- a; }' `5 N/ A* ]; n1 M. V; a2 V* I& `# Q
众所周知,曹操也是个文学家,一生留下过经典词句无数,号称“建安七子”之一。他也是很重视在自己麾下,文人团队和文学氛围的建设(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也是有名的诗人)。 e+ h! E! m. W: J4 l" K
, u' |, s0 x9 s+ U, h; F
以祢衡的才华,在曹操帐下,应该也能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而且,曹操已经是汉朝第一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底下已经没有比他更大的官了。就算是祢衡之前眼高于顶,看人不起,现在加入了曹操集团这个最高的平台,也应该能满足他的心气了……
% \) N. ^! x" W% e( a/ ~3 i+ s* M; ?3 Q: |+ @ U
然而,祢衡却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性子,即便是有孔融的引荐,曹操也挺想见他,他却自称身体抱恙,就是不去见老曹。甚至于,他对于曹操的言论,也有颇多不敬之词(《后汉书》记载: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0 |9 M5 t' g' s0 k, @/ I/ L# A1 V$ u. f) v3 o7 p. x; U
毫无疑问,祢衡的自大轻狂和目中无人,搞得曹操非常尴尬。作为一方霸主,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人对他都只有敬仰的份,却在祢衡这里碰了个冷钉子。而且,祢衡这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还得到孔融的推荐和赏识。这时候杀掉他,对于自己的名声也会有相当负面影响。1 ]5 Z, P8 \1 i8 P. K+ n1 {- z
, Z; b$ W# t# ]
由此也看得出,祢衡并不像历史上大多数狂士一样,一开始口出狂言,大言不惭,只是为了给自己堆名声,以求得到君王的注意和召见,好提升自己的表演平台。3 [! @0 K+ x' K. G1 u9 Z
& o' C" G* a+ h5 |% c# {
而祢衡的狂傲和自大,却是长在骨子里的。
4 ~1 p/ f6 g d# e
6 Q/ S3 {( e; Y5 v/ R他本质上就是狂,是为了狂而狂,而不是想以“狂”为工具,去实现自己的什么目的。$ e# v0 L/ ?5 G2 [3 ~' j5 |' p) _+ J/ q' _
; @/ s( g7 \% `5 u! c
接着,便是我们所熟悉的“击鼓骂曹”这场戏开演了。# ?" y- ^' }5 ^3 k- J
5 p1 z& M4 E% ?5 j3 C8 X% `" D一般认为,曹操是对祢衡怀恨在心,故以此报复,有意给他安排一个“鼓吏”的低贱职位,想让他当场出丑。不过,演奏“鼓曲”本身也是祢衡的特长,曹操让他干击鼓奏乐这件事情,也算是给了他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 ]- u7 v! G4 Y" ]
+ g+ f i+ p0 {' s/ |, s结果,祢衡演奏的鼓曲《渔阳》,确实是大放异彩,不但鼓声铿锵有力,而且鼓曲节奏悲壮,在场宾客无不听得如痴如醉,感慨万分。
4 m: Z& N; {* T2 D8 l
9 p% M7 R" D: V3 g$ j然而,他却没穿鼓吏所特有的表演服装,而是身着他自己的便装,被掌管鼓乐的官员看到过后,大声呵斥他为什么如此轻慢,不守宫廷衣着法则。
, X4 P' U2 ~7 B' H8 D, g |9 P' p8 _
这时候,祢衡就干出了一件足以流传千古的事情: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赤身裸体,而且脸上毫无羞愧之色,完全是一副堂堂正正的表情……
9 W. G' j2 y. F- X$ m. }$ O, u' l( T% z0 q: i/ b1 h8 M. Q0 j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祢衡这是觉得曹操缺乏伯乐之眼,识不得他的通天才能,却让他干鼓吏这类低等工作,才以此为反击,骂曹操目中无人,不能慧眼识英雄。(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 N2 h# F. b. c/ W) R- O. w2 U8 e0 n$ S% M/ C8 E* K# F
然而,在《后汉书》的记载上,祢衡并没有说以上这番话,而是在当众换好鼓吏的衣服以后,又演奏了一通鼓曲,然后拂袖而去……4 l0 s0 J7 Q8 P( `
+ o( x; u7 E% L( P: k
这说明什么?说明祢衡根本就不是在抱怨曹操,抱怨他眼光拙劣不识货。
- j) G+ u0 H* i5 H3 ~% x8 [4 g5 I, d3 l
而是依然在张狂,和以往一样,为了张狂而张狂。
$ M0 Q9 o! T0 O8 r( m# h. H* M1 S# V4 Y5 h9 V7 S9 \ [
不否认,曹操让他打鼓奏乐,确有轻慢他,想打击一下他嚣张气焰的想法。但曹操之前已经给足了他面子,在孔融的推荐下召见过他,也是想给他封官,发挥他的才能。只是他自己不收这个面子,还对人家出言不逊……/ r+ q9 O, r; f
9 e0 M- B3 q3 z# B2 [. \
而今,曹操让他当鼓吏,他要是觉得这样的职位怠慢了自己的才华,也完全可以像以往一样,选择托病不去。而不是裸体打鼓,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如此出位的事情来……
/ l) R6 G- C* a) e: g3 o( x! J- B, l( X; l& n
看得出,真正目中无人的不是曹操,而是祢衡自己。$ ]+ I& b- s8 S) r; O
! _6 y: B) {1 v) p6 K但即便如此,曹操也没有怪罪于他,反而是在祢衡离开打鼓现场以后,在众宾客面前自我解嘲:“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老曹这样的说辞,等于是承认了自己之前对祢衡的“轻慢”之举。试想一代君王霸主,能在众人面前坦白心扉,承认错误,曹操已经算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不愧为心胸开阔的伟人。
# X1 U5 P0 @2 U- {
, d' j( P5 x& o1 }% T应该说,祢衡这时候只要将心比心,同样认个错,他和曹操之间的尴尬气氛,就可以瞬间化解。从此曹操会将他任命到文书修史,宫廷事务一类的官职上,他也可以发挥出自己在文笔,口才,器乐方面的才华。说不定,还会在后世的史书上留下一段君臣佳话,“裸衣骂曹”的典故,也可以就此翻篇……
7 q U/ U g5 U4 V6 ] o, A; s# A! B" }8 }, @! g3 K
不过,要真是这样的话,那祢衡也就不是祢衡了。
5 t ?& m) k/ j. ]# x5 S9 T% J8 U
据史料记载,孔融在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赶紧登门责备了祢衡,告诉他这样太轻狂不好,而且告诉他,曹老板其实是欣赏你的才华的。但是,你也要拿出诚意来,亲自去给老板赔个不是,从今以后你也可以入朝为官,我们朋友共事,又有什么不好?$ K3 i! e8 c6 p, u* i
& t+ y( k; f' X( F R6 x
结果祢衡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满口答应了孔融,要登门谢罪。大喜过望的孔融赶紧告知曹操,也令曹操欣喜不已。
- |5 F0 k$ _% y0 Z# o" q- {$ f& h/ G5 _1 Z4 d
然而,祢衡来的时候,却依然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来到曹操门前,手持三尺长的大杖,锤着地上打着拍子,就开始大声唾骂(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这就是他的“登门赔罪”,在大庭广众之下赔罪赔成这个样子,这次带来的负面效果,可丝毫不比之前的“击鼓骂曹”要差。, E% V; Z) k) |4 C! U+ U
( F1 H& g) d- h- e
毫无疑问,祢衡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毁掉了自己和曹操之间,所仅有的最后缓冲空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位演出,张狂气焰,换作涵养再好的人,恐怕也忍受不了了。# V/ O/ D4 z2 K5 O6 a, e
! F' S5 C# q/ y# l1 m不过,曹操虽然气愤(操怒,谓融曰:“称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却并没有对祢衡下杀手。在他看来,狂士出言不逊,也就只是嘴上功夫,带不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 S; s9 L5 M/ A. V; N0 I; _, A7 z, r3 T9 O1 U% \3 K
这时候杀了他,反而是给了天下人一个把柄,认为自己心胸狭窄的理由。倒不如疏远他,将他流放至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来个眼不见耳不闻,则心不烦。7 k- q$ F$ U" ~- P) l& P
) Q$ |! V, D* l& x# ^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一样,祢衡被曹操派到了荆州,刘表的麾下。结果在出发的时候,祢衡也依然不改张狂和出口辱人的风格,将前来送行的人比作坟墓和死尸,而自己是身处一群行尸走肉中间,搞得这些为他践行的人也十分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要真是说了什么,恐怕祢衡又要骂人家死人诈尸什么的……)。
: j l2 L; d N$ m Z* X4 E4 Z- y3 l( P$ F: p
到了刘表的门下,祢衡倒是似乎收敛了一些,大概是刘表对他待以了上宾之礼(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也给了他不错的薪水和官职待遇,让他专门主管写文著字方面的工作。
9 X5 N/ j& Z8 } Y+ w M( g! Q
5 L/ m c# z$ D/ c3 W v& p5 t而且,祢衡在这个职位上,确实也干得不错,但凡是经他手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文字工整,而且言辞义理都颇有值得借鉴和观赏之处。很快,凡荆州地界内,需要做文字工作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祢衡的身影(文章言议,非衡不定)。
7 k- \' f7 L4 p2 g4 `% s6 H6 T5 F; b- ^8 P5 c
应该说,祢衡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华也能得以发挥,有用武之地了。荆州不是许都,刘表也不是曹操,刘景升一向以宽厚仁德而著称,年龄也比祢衡大很多,不会因为一些小过错而责罚他,而且还颇为欣赏他的才华。
5 B" S7 d# A- z) L, L B
! Z8 k" g: W. g* O" n& h( R只要收敛起以前的坏脾气,少说狂话,祢衡就能在荆州的地界上混得风生水起。就此下去,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代诗文大家,留下很多千古名句,令后人所敬仰。 a( w4 d2 h+ Y4 p$ w+ v( ?# s9 h
8 |3 o2 A. B; A" q
只不过,还是那句话,祢衡要是不骂人,不做出格的事情,那就真的不是祢衡了。
6 @, [9 F' M% x, ^; z: z' V0 l" D4 \: b+ g+ S& e
据史料记载,祢衡在一段时间的收敛过后,又恢复了以往的张狂和臭嘴,而且令刘表都受到了大大的羞辱(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试想刘表已经是很宽厚的人,连他都感到深深受辱,难以忍受的事情,可想而知祢衡做得有多么过分了……% g2 C6 h. Q' z1 Y: Q& r
; n+ f% Q. n* r, @( M; E* d% d
于是,刘表也学了曹操的手段,来个疏远流放,将祢衡送到荆州的东大门——江夏郡,大将黄祖的麾下任职,依然是干文书一类的工作。
. O! I9 P; Z% c6 m# ~3 v1 O, P& T) p2 q0 v8 e# `
应该说,黄祖也不是个小人物,他镇守荆州东门十余年,屡次挫败江东孙权集团的进攻,也算是一名武略过人的将军。只不过,由于是行伍出生,随时都在战场上拼杀,刀头舔血的事情见的多了,黄祖的性格也偏急躁,没有曹操和刘表那么好的涵养。5 o, J! Q8 B' {" Y( o$ z( z
& X8 ?4 i @2 X! Z5 E2 z所以,祢衡来到了黄祖的麾下,恐怕就不会再像以往一样,自我嚣张无人治,反而是会碰到真正的硬钉子……( d% Z W* C6 W
' ~: g. S5 T) N4 d果然,祢衡刚来到黄祖营中的时候,还有所收敛,不仅受到重用,将江夏郡中的文书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还和黄祖的儿子黄射的关系很好(祖亦善待焉。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 |3 D6 k3 p( s8 O- d% e; |3 _0 l( s6 w
然而,在后来黄祖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祢衡又一次出言不逊,令黄祖和在场宾客都十分难堪(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大怒之下的黄祖,借着酒劲将祢衡治罪处斩。虽然黄射在听闻这件事情以后,连鞋子都没赶上穿,就光着脚赶来营救,但还是没能赶上……
p2 ^: P1 S2 s9 ~ @( M, B4 F, U( d! X4 Y
就这样,出口成脏的祢衡,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这张臭嘴上,这对于他来说,几乎是必然的结局。这时候的他,才年仅25,6岁,他在江夏所写成的《鹦鹉赋》,也是他在历史上的最后印记。但见此赋结构精巧,语言清丽,骈俪工致,托情微妙,却不想成为了他的绝笔之作……
+ j0 B+ `# T, J; X. t
" w; Y$ }5 s$ @# J, J$ I应该说,祢衡的死,让人惋惜,也让人哀叹,却并不让人觉得可怜和同情。因为他的下场,都是他自己“作”出来的。他之前能有幸碰上心胸开阔的曹操,和宽厚大度的刘表,并不追究他的过错。但也不可避免,会在后来遇上黄祖这类性格急躁,做事冲动的人,降罪于他,砍下他项上人头。0 U1 ~- J1 I# p, r# w% `6 }! Y
4 G$ E2 c) `0 e. h" W& {
就此,我们可以给祢衡这个人,来一个简单的总结。
0 l$ u6 `" d2 C" E3 |4 H6 A' s
3 K+ r& q* m6 p3 l3 [首先,他有才吗?不否认他确实有才,不管是在文字口才上,还是在器乐演奏上,他都有相当的才华,无愧于聪明绝顶四个字的评价。8 j* Q* D9 q i
9 n+ ]/ m6 O; A$ D" W) B
但是,他的聪明,也仅限于此。也许他的智商确实很高,但情商却完全为零。或许,说情商为零都是抬举他了,他的情商完全可以说是负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人情世故,也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随时随地都仗着自己的“舌矛”锐利,往别人的心窝子里面戳!
% d4 N- z7 J4 i& ]6 u( t* F/ s" a4 C: l' v2 s( w0 f
或许,真如孔融所评价的,祢衡有“疯病”,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有精神疾病。如果抛开他的才华不论,那他的行径,简直就类似于疯子骂街,将任何人都贬低到无所适从的地步,除了他自己,以及他所看得起的孔融杨修二人。+ [7 \6 K0 f. |& T& h$ v
4 A l, a# F: g然而,孔杨二人虽然也是嘴炮,喜欢呈口舌之利,但也还多少有些收敛和注意影响。而且,他俩人除了文学和口才上的长处以外,多少也有些其他方面的成绩,对当时的世道也有些贡献。9 x; X: j2 m ^/ `3 |' r$ P( {* o, ]
6 R, _8 k" F& I. ?( ~
孔融好歹当过北海太守,而且在任期内还颇有治绩,还留下过类似《孔北海集》这样的著作,供后人解读。杨修也担任过丞相府的主簿,工作成效斐然,后世还评价他为“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9 E7 b5 o; ^7 i5 |. K
, f* ^6 q1 n: w
而祢衡呢?除了他文字和器乐上的特长以外,看不出有任何其它的才能。而且即便是在文采方面,他也仅仅是留下《鹦鹉赋》这么一篇华丽的词句。至于其它,人们还能记住他的事迹,就只有脏口喷人,裸衣击鼓,持杖骂曹这些……* b" z! K& U$ P# Z$ N& T6 N
3 t" y& T6 F' L
也许,给祢衡打上一个“喷子”的标签,是再适合不过了。他是个典型的说话爽了就行,哪管他下一秒脑袋在哪儿……他这样的人,对社会的作用是有限的。
1 Z4 V! D; p+ z7 E& o5 q/ ?% Y- e4 h5 x/ ]/ T6 R0 i1 K
相反,真正对当时的社会有贡献,对历史有推进作用的,还是他批驳唾骂的人,如陈群,荀攸,司马朗,曹操,刘表等。因为“治国安民”四个字,可真不是嘴上说说就足够,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行……
+ P1 T& m5 {4 d. @5 X/ y
- d# n D' q& }5 w0 @+ {% G# q写到这里,关于祢衡这个人物的讨论,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 o( }; K' k9 m$ x* o$ t9 e" N. b, K6 g- U: S; Z5 {! ]
倒是笔者觉得,他在三国时代,也算得上是个“点缀者”的角色。他的牙尖齿利,和嘴毒舌辣,倒是在群雄并起的乱世逐鹿中,带来了一种不随大流的迥异风潮,令人叹为观止,忍俊不禁,也由此诞生了不少的幽默笑料……% @* D9 {1 G) s1 v" y
2 @1 z& W2 n9 m% |只是这个笑料,到头来,到底是祢衡取笑的那些人,还是他自己呢?- _* t" ?0 C( T! K" f
1 s2 V9 k8 ^! S/ D2 Q$ Y) YPS:《三国演义》中,祢衡骂尽曹操麾下人物的段子,除了头一句“荀彧可使吊丧问疾”,在史书上有所记载之外,其它均为罗贯中虚构。4 b/ x7 a" w/ o' n4 K
8 E4 e4 h3 M! p+ W8 h% M* N B$ w
在这里,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祢衡骂这些人的根据和出处,完全文娱,大家权当一乐:8 O* t7 e0 }/ ~) ~* a9 }
+ Y. c P' w( g荀彧可使吊丧问疾
0 I* C; y; V" ?. ]" D& [. S9 S) B* R
史书记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总之,他给人的印象应该就是那种白衣飘香的帅男,文质彬彬如许仙一般。加之脸长,祢衡说他长着哭丧脸,治病治得了就是问疾,若是治不好,那就正好搭灵堂送纸钱丧葬一条龙服务。
: [# P5 u/ H3 ^
2 }5 G' A) R* l* ]: v0 r* R荀攸可使看坟守墓7 p- w h m5 B8 K/ b
$ o1 f- o" @% O5 |" V6 C曹操曾评价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看得出,外表来看,荀攸是个外表人畜无害,实则诡计百出的人。在他计谋里丧生的,都可以埋一个陵园了,荀攸管杀也管埋,干脆就去当守个陵人吧!% g) i+ {+ B1 r A3 S
' c0 W' F4 F. j2 v: U程昱可使关门闭户
! |2 H7 ^0 m" d7 \
3 g0 D9 S4 C5 w+ f$ D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程昱为:“昱性刚戾,与人多迕”。说的是程昱性格刚戾,不善于人际交往,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然而,程昱作为曹操的后方大总管,不但长期保障老曹后方稳定,还精通守城保地的战术。曹操征徐州时,张邈等军作叛,迎吕布入兖,幸亏程昱所镇守的鄄城、范县、东阿等地巍然不动,才保住了曹家的根本……所以说,程昱替曹操看家是看得挺好的,称之为关门闭户也可以理解。
1 E+ O S4 b! U# Z
/ M) F, [$ {9 R: I郭嘉可使白词念赋9 n* A) c0 }1 @; s
* I% Q! J* A6 {0 y" o
郭嘉一向身体不佳,面有病色,一副白面书生的样子,干些白词念赋之类的事宜,再合适不过。而且,郭嘉的文采其实也非常出色,最有名的就是“十胜十败论”,文采斐然,对仗华丽,语言能力不在话下。' `) c, r8 v8 u
4 ^0 W. S7 d! n* }6 e2 `
张辽可使击鼓鸣金6 {1 ~6 x4 J0 x: l( R
" ~7 w( Q' K' `' ~& d5 o5 m
在演义中,张辽的外表被描述为“姿容正气,英武不凡”,这样英俊的人去击鼓鸣金激励,似乎也确实能鼓舞士气。而且,这时候张辽才刚投到曹操麾下不久,没有什么战绩,差其做个击鼓鸣金的小兵似乎也合情合理……
" F2 h" [( r, I+ [
2 `6 g: N2 h' |. [! h许褚可使牧牛放马* U1 Q1 _9 K3 q2 D' U9 S
" F9 d( b- ?" G$ Y9 ]* m& I
许褚是曹操的护卫队长,力大无穷,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在投效曹操之前,许褚曾组织乡勇,与贼人对抗,一次与贼寇长时间相持后,粮食短缺,于是他与贼人商量好拿耕牛换对方粮食。
; D7 V1 b* V3 v" v2 ]! j' Z) ^6 n; ?* _
拿到粮食后,由于耕牛只识旧主人,就转头往村里跑。许褚为表示自己守信用,拉着牛尾巴把牛倒拖回来一百多步,给山贼说:牛我可是给你们拉回来了。山贼被这场面震住了,吓得牛也不敢要,一哄而散……就此牵强附会“牧牛放马”,意思是说许褚一身蛮力,只配和牛马之类为伍。7 i1 W( G; N- X% [& P" {, w
8 z& x$ x. _1 `, x: g乐进可使取状读诏
3 _8 U' H- X6 L6 b8 Y: k$ [9 p" C, E1 e" Y
据史料记载,乐进乐文谦身材短小,他最早跟随曹操,职位就是“帐下吏”。他的本职工作,就是跑腿的,做杂活,处理些日常琐事,至于“取状读诏”的事情自然也是不在话下。祢衡在这里,一来是揭乐进的老底,二来是嘲笑人家五短身材,在军营中跑来忙去的滑稽场景。" ]( B8 V( q3 p1 I" z1 z
# y, D/ J9 r5 _9 w
李典可使传书送檄
* e0 Q6 k# r& I u( X/ |
; G* e7 S, o% d7 v, w据《魏书》记载“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看得出,李典是地方豪族出身,和曹操手下大多数出身寒门的将领不同,是一员有文化也能打仗的儒将,在曹营中的人缘也相对比较好。这样的人跑去传送文书一类,自然也是比较合适,至少能收到书文的人买他的面子,不会怠慢。4 x; z' m8 ]" E) n% W. u( `6 i
* m" ~ \2 z5 q' t% z! ^吕虔可使磨刀铸剑
1 v2 K: `4 ^. S" q. u0 q
1 N) v: [: y7 R. R据《晋书-王祥传》记载:当年吕虔有一把佩刀,工匠观摩后认为佩此刀的必登“三公”高位。吕虔于是对王祥说:“我做不了三公,这刀对于我说不定还有害。而您有公辅的器量,所以送给您。”王祥坚辞不受,在吕虔几乎强迫下他才勉强收下。2 P8 G c4 q8 L& z# P
( y$ V; ?- Y2 O4 a( ^4 X9 r后来王祥官至太保,封淮陵郡公。王祥临死前又把此刀送给其弟王览,并说:“你以后前途远大,足以配此刀。”果然王览后来官至光禄大夫……看来,吕虔真的是品剑高手,这样的才能,不去“磨刀铸剑”岂不是浪费?- f5 H% _, d& r
# B3 s' I. K/ s J; ]8 J6 t8 I
满宠可使饮酒食糟
9 [) E- V6 m3 i9 J3 v7 F! L
# }$ a2 l; ~8 e3 f( X满宠本来就是酒鬼一个,而且酒量很大。虽然并没有因为喝酒而误过事情,但他的“酒段子”早就传得是满城风雨。而且,他为人严苛肃纪,让其管理军士饮酒和军中粮草食禄之类的事情,自然是非常合适。
+ E; U" G! W! s% _
$ d1 c: U( U: h: N9 W! ?) |4 b于禁可使负版筑墙
, E3 m' F& P7 n4 c3 w7 W8 U
4 P, Y- Y' ^% n# q w于禁为人治军严谨,沉稳仔细,曹操讨伐张绣失败的时候,只有他的部队是败而不溃,反而扎下营盘,构筑防卫营垒,以防止敌人的进一步侵袭。而且,于禁为人铁面无私,威严毅重,由他筑起来的城墙,肯定是远离豆腐渣工程,质量杠杠的!/ l2 w7 V. f/ a3 j( C2 ]
4 W# f) U/ s( Z
徐晃可使屠猪杀狗
c' d9 U8 D9 u. l6 C( r3 W* B' d x+ i4 n* M
无论是史书还是小说,均无关于徐晃和“猪狗”的任何关系描述。当然,徐晃是猛将,而且是曹营中的第一流猛将,杀敌斩将就像是杀猪狗一般轻松容易……不过也可以解释为,徐晃只能倚强凌弱,杀些猪狗之类的弱鸡对手来赚取军功。
7 S0 t9 @. _ u/ {0 g( y$ h* }* S0 L7 F2 [# `
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 Q+ [" g) e9 E9 U. M7 I' K
9 \) c# b. r. D, W7 p
众所周知,夏侯惇是独眼龙,之前在征讨吕布的战斗中,不慎被暗箭所伤,损了一目。祢衡这里完全是拿人家的身体缺陷开涮,讽刺人家为“五体不全”,赤裸裸地往人家伤疤上撒盐。
8 z/ M; E* R7 S+ l$ N4 \0 m7 q" B) B: d4 n% @* L. Z- l6 T; h
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 x9 t# G% O* y
! D0 Y' O) _3 j" M% z
这里应该是祢衡将曹洪曹仁两兄弟搞混了(也可能是罗贯中搞混了)。曹洪,字子廉,家境殷实富裕,又是出了名的铁公鸡。曾经曹丕找他借钱,他不给,后来曹丕即位以后,差点将曹洪一刀咔嚓了……这里应该是讽刺他守财奴,要钱不要命!$ i! w7 q6 z0 I6 I& y5 A1 S
- e9 z0 S6 P) D% P3 v+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