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310|回复: 0

眼高于顶的文人喷子——祢衡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22 07: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v  ~' }  N. P+ W/ B3 o3 i祢衡,字正平,是汉末三国时代的名士,也是一个大大有名的喷子。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第23回中,祢衡将曹操麾下的几乎所有将帅谋臣,都一阵大损,将每个人都贬得一无是处。" A. e( m- k* u
! a- j2 Z" i* j( \" B( G# V
接着,祢衡又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击鼓奏乐之后,再将全身衣服脱光,并怒骂曹操,搞得老曹脸上无光,面子也完全挂不住。就此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裸衣骂贼”的经典典故。
9 j& S& w% Q0 E
9 h; x8 f/ i' e; W! Y3 k再后来,祢衡又在曹操的命令下,出使荆州,招安刘表,却因讥讽刘表而让后者心里不爽,将他派到镇守江夏的黄祖麾下。最终,由于在一次酒席上的侮辱言论(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被黄祖一气之下斩首,时年不过26岁……
( v% \( f2 z5 S8 J! `8 Q; u( m$ B! ]$ R$ Q
应该说,演义中的祢衡,给人是一种“有才而又张狂”的感觉。尤其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似乎,天底下除了他祢衡以外,再无人配得上“有才”之称;他如果自称第二,那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3 W/ H8 z  }7 c* C- P" o( L0 F, `* Q, f5 f
总之,祢衡这张狂劲,简直可以和《天龙八部》里面的丁春秋相并肩。完全可以来一段“祢衡正平,德配天地,威震寰宇,古今无敌……”的赞词。/ w2 p# P" y, U

5 m& f7 Y1 ~3 j2 k8 M) y- M! [; \他骂人也骂得非常精彩,不管是骂老曹手下的文武官员,骂曹操本人,还是骂黄祖,都骂得是狗血喷头!令被骂的人无地自容,也令旁听的人忍俊不禁……+ m3 R+ l& c5 l$ r. R( Z) R0 Y
- W  o- d+ i0 H. v4 s! g6 A; d
历史上真实的祢衡正平,是否也是这样一个才能出众,骂人水平更出众的人?5 C3 }; S# ]" ?; m) k9 R
; E: u9 ]+ j: \/ W
其实,史书上的祢衡,确实和演义中的形象也差不多,同样是裸衣骂贼,侮辱刘表,得罪黄祖,最后被斩首在江夏。  ]: J" t- Z" k4 B: M3 \" G' X5 F# C
8 ^% i3 z* Z, y# P) Q
当然,演义虚构的事迹也有:9 \, d& ^7 ], m  V! f
$ C* d! m' j' o' _2 Z# e! \! g3 U
其一是他那段眼高于顶的自我评价:“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 c$ M' R( k% \. s8 Z. C% P, ~
' ^: G- A, o4 J/ C5 I1 \2 P
其二,便是他大损曹操麾下文武官员的骂词:“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
1 Z' M& ?: r- a9 m  D; A$ ?- B' B# J- L: m  U8 D. h
史料上并无这些记载,可以判定,这都是罗贯中笔下的故意夸张描述……& ?0 F3 l1 a0 r# g& k
+ n0 i* h6 i7 b: j+ M* ~" L
至于祢衡的才能具体如何,是否真如演义中所写的那样牛逼,我们还是需要翻开史料的记载,来探寻和分析一番。& m2 m/ [: W( T( W

) Q) K7 J: E( j% a5 G6 q7 V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祢衡的独立传记,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对他提及也非常少(除了孔融的一篇《荐祢衡表》)。2 \# S* `& [/ q7 T6 X6 L6 Y
5 O3 H. O6 q, x
倒是在范晔的《后汉书》中,给祢衡单独立了传记,而且有着不算太小的篇幅。" f5 d- y& R/ Z9 A- Q" I# F
( z- X3 I- U+ b7 H. w
在《后汉书—祢衡传》的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祢衡和孔融比较类似,都是从小就头脑灵光,机敏善辩,而且年纪轻轻就名气传开,为众人所知。
, O5 e5 ?& m& f% E. L2 I& b% g1 V) A: v7 f) u" G7 Y) S$ T
只不过,和孔融小时候的“谦逊让梨”事迹相比,祢衡可就张狂了许多。《后汉书》上说他是“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任谁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唯一能得到他赏识的,就只有孔融和杨修二人……* o" t% G, ~) D# m4 o- B
5 ~# X% D" M: k7 j5 P+ j2 a1 v! v+ C
可以想象,一位年轻的才子,就是这样一副眼高于顶的傲气模样。而且嘴巴还尖酸刻薄,动不动就骂人骂得往祖坟上刨……祢衡的名声,怎么样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 t. D  a# C2 q  l. V$ v8 s# C7 v3 D
但也就此可以看得出,祢衡这个人,确实还是很有些才学的。至少,他的文笔和口才都挺好,当个文书一类的官,还是绰绰有余的。: e- J5 ]" V$ T; C
3 G+ v: t  ~" q8 x
按理说,以他的才华,随便找个县衙州府,谋个相关的事情做,应该问题不大。然而,祢衡却一直都没有入仕为官,这恐怕和他“出口成脏”的张狂性格有关。- I- P% {( A7 N% @" f3 D

% J. N- A) F0 T; y据史料记载,他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而且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的面子。这样一个“刺头”般的人物,自然是一般人都避之而唯恐不及,所以自然得不到太多的赏识。. F9 Q  z1 R  N$ x9 A$ q" V8 @6 `
8 V( [( ]1 s, j7 |, J
建安年间,祢衡来到了许昌游学,这时候的许昌,因为迎来了汉献帝,刚刚改名叫许都,正是朝政初兴的时候。很多读书人,名士,都从全国各地往这里集中,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氛围。
8 b2 Z. Q0 S1 k. {" L2 Y$ l& z$ m/ |5 `5 C
然而,这时候的祢衡,依然不改之前的持才自傲和轻慢自大,对谁都是一副眼高于顶的态度,所有当世的豪杰人物,都在他眼里不值一提。
6 \. k3 B# y: Y9 G5 e. U, n0 M) @3 U( H6 V4 m! v. @8 R/ k* r
有人建议他投奔到陈群或者司马朗的门下,祢衡却高傲地回答道:“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后汉书》记载: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
% i- l5 c- O2 v5 q- A. r; m% d6 L( g' ^1 F6 S( J1 L  h, r
要知道,陈群可也是当世的名仕,才能十分出众,后来还是“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而司马朗,虽然名气不及他弟弟司马懿那么大,但好歹也是个著名的政治家,受到曹操器重,在地方的治理也颇有一套。
% ?3 ^, ]0 i) r; T* n5 j
4 a1 u- E8 Q6 G5 y' W& d而这样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在祢衡口中,居然莫名其妙和杀猪屠夫扯到一起。这种毫无根据(可能唯一的根据就是两人体型都偏胖)的扯淡,都让人难以跟上他的思路,更不知道他的脑洞到底有多大。
8 P! t' [  G1 R0 y# H. B
$ V/ M5 D, O4 a/ y% C% a# r之后,又有人请他评价一下荀彧和赵融。祢衡见荀彧长得比较英俊,是个白面书生的模样,就直接批了一句:“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又见赵融有些肚腩,便说:“赵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
, ], E8 o" w* \
+ [1 f( q0 `: v$ |" o% R+ @! R, Q(《后汉书》记载:又问:“荀文若、赵稚长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 a2 c( E: E7 Z; T7 I" |
' @& U7 w9 q% g& Z- M. q9 I& ?
谁都知道,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号称“王佐之才”,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而赵融虽然名气不大,却也是汉末将军,曾与曹操、袁绍等同列“西园八校尉”(具体头衔为‘助军校尉’)。6 ~$ V+ N# R' d! R& X

. w2 W' h$ x2 g% w9 p& o而祢衡却拐着弯子骂人家,隐喻荀彧也就脸长得好看而已,是虚有其表;赵融则只会请客吃肉,是个酒囊饭袋……也幸亏他只是在旁人面前大放厥词,没有当着人家的面说长道短。要不然,非得是挨上两巴掌,让他这歪嘴和尚长长记性才行……
- G! k% O) @# I$ i' P/ ]9 J; H2 i, q2 \) I7 m& r! `8 L' W
不过,借助口无遮拦之功,祢衡的名气也确实起来了。
- c8 o# @# H9 I5 [/ `
( z" G; Y6 A4 p  m& F( A. `$ {慢慢地,整个许都也逐渐知道了祢衡这号伶牙俐齿,外加口尖舌利的人物。而且,祢衡在许都也交到了两个真正的朋友,一个是年长他20多岁的忘年交——孔融,另一个是和他年纪相仿,也聊得非常投机的杨修。
9 K0 @2 F6 G6 S! b- p0 x
) j4 f  l' s8 `! F% _应该说,祢衡对两个朋友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 w4 k. J- H, m* v3 n
* N4 ^9 W/ {1 S" G经常在旁人面前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g1 u1 S7 ?9 s/ S# A
! _8 r+ {8 |. T4 `
只是,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孔融和杨修二人后来的下场。
' C, g( q: @1 m. W2 i! u( c/ c/ ?' O7 |2 s, w$ w/ y: O
而祢衡和他们两人混到一块,甚至还比这两个人更张狂自大,到头来他的下场,恐怕也是可以预知的了。
3 [+ @  T% Y" _" t+ d$ Z" y& N1 ~  s* h* U; L, j
我们再来解读一下,祢衡“击鼓骂曹”这件事情,这可是他留在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事迹。$ Q3 Z+ g1 y, Y6 ?  {: h+ V! g
  I  P$ @0 Y+ [3 Y3 i4 K# j, r' x
首先,是孔融推荐祢衡入朝为官。要知道,孔融也是汉末三国时代的文学巨子,文章写得洋洒而漂亮。连他都推崇祢衡的才华,说明祢衡确实在文学和辩才方面有一套。
! S, |" a7 y0 C" v, c8 x* B7 ~( @+ f" X( N. m
而且,孔融还写下了一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荐祢衡表》,文中将祢衡称赞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强烈将祢衡推荐到曹操麾下效力。
( Y0 f5 L" z6 L/ x  z$ ~) g6 R8 ?% r2 c1 d3 k
众所周知,曹操也是个文学家,一生留下过经典词句无数,号称“建安七子”之一。他也是很重视在自己麾下,文人团队和文学氛围的建设(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也是有名的诗人)。
" J' t: Q/ R7 m1 k  a8 `  J. K2 q- ~5 C+ C3 e
以祢衡的才华,在曹操帐下,应该也能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而且,曹操已经是汉朝第一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底下已经没有比他更大的官了。就算是祢衡之前眼高于顶,看人不起,现在加入了曹操集团这个最高的平台,也应该能满足他的心气了……
, B3 F( B0 E' X
# c: t  V. Y' W/ W- y* D然而,祢衡却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性子,即便是有孔融的引荐,曹操也挺想见他,他却自称身体抱恙,就是不去见老曹。甚至于,他对于曹操的言论,也有颇多不敬之词(《后汉书》记载: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h6 C+ l5 I  }" b, ^
/ q& ?  H  {3 V2 ~9 m* c; I
毫无疑问,祢衡的自大轻狂和目中无人,搞得曹操非常尴尬。作为一方霸主,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人对他都只有敬仰的份,却在祢衡这里碰了个冷钉子。而且,祢衡这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还得到孔融的推荐和赏识。这时候杀掉他,对于自己的名声也会有相当负面影响。
) @+ |2 x9 m! t. n2 F) K9 `4 n. K9 D9 O# Q4 k$ y  I4 [
由此也看得出,祢衡并不像历史上大多数狂士一样,一开始口出狂言,大言不惭,只是为了给自己堆名声,以求得到君王的注意和召见,好提升自己的表演平台。+ F' Q6 a2 Q4 t) ~) [
  ^* A) \# g5 f$ r
而祢衡的狂傲和自大,却是长在骨子里的。
. B4 l; E6 e5 f- q/ X0 B" b/ g3 ?: r) W# L
他本质上就是狂,是为了狂而狂,而不是想以“狂”为工具,去实现自己的什么目的。, ~  e3 A7 N  i8 G& @) D8 h

# }3 o# L' A( S. ]3 E9 h/ m, c接着,便是我们所熟悉的“击鼓骂曹”这场戏开演了。
' `1 y! h6 R  [! Z$ m. \$ U" u2 w& G* C: b& y' G9 O% q& n/ D
一般认为,曹操是对祢衡怀恨在心,故以此报复,有意给他安排一个“鼓吏”的低贱职位,想让他当场出丑。不过,演奏“鼓曲”本身也是祢衡的特长,曹操让他干击鼓奏乐这件事情,也算是给了他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
. j5 y* W: R5 ]' R9 u1 v% B5 Z- b9 `. k0 E# k
结果,祢衡演奏的鼓曲《渔阳》,确实是大放异彩,不但鼓声铿锵有力,而且鼓曲节奏悲壮,在场宾客无不听得如痴如醉,感慨万分。
: L% A8 c5 r* h# d# c# g) D7 m- e% D
然而,他却没穿鼓吏所特有的表演服装,而是身着他自己的便装,被掌管鼓乐的官员看到过后,大声呵斥他为什么如此轻慢,不守宫廷衣着法则。
! S% G  `) n! z2 P0 y/ Q* L% z! k( y6 W. a: c* E
这时候,祢衡就干出了一件足以流传千古的事情: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赤身裸体,而且脸上毫无羞愧之色,完全是一副堂堂正正的表情……
* Y( f2 g$ n) e' S4 @# [( G) B9 g$ g0 _% F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祢衡这是觉得曹操缺乏伯乐之眼,识不得他的通天才能,却让他干鼓吏这类低等工作,才以此为反击,骂曹操目中无人,不能慧眼识英雄。(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x+ I8 C+ T! W; e7 B- }

3 X1 o& \0 T$ R+ A9 N% `& s/ M然而,在《后汉书》的记载上,祢衡并没有说以上这番话,而是在当众换好鼓吏的衣服以后,又演奏了一通鼓曲,然后拂袖而去……
! X2 A6 u( B, n/ j1 ~% U
9 i* W# q! o+ R0 L$ A' ^: ^' |3 k这说明什么?说明祢衡根本就不是在抱怨曹操,抱怨他眼光拙劣不识货。
/ B$ z, j; J0 O  o0 f' p5 g/ c* |! S' S+ U; }  q
而是依然在张狂,和以往一样,为了张狂而张狂。) E$ a$ h; B! X1 Q- a

" r4 Q9 `0 e$ |' B: M1 _不否认,曹操让他打鼓奏乐,确有轻慢他,想打击一下他嚣张气焰的想法。但曹操之前已经给足了他面子,在孔融的推荐下召见过他,也是想给他封官,发挥他的才能。只是他自己不收这个面子,还对人家出言不逊……2 G# \/ _9 L/ G; V( J: k3 y

6 A1 B/ A8 Z3 R7 T1 [8 a' D. R而今,曹操让他当鼓吏,他要是觉得这样的职位怠慢了自己的才华,也完全可以像以往一样,选择托病不去。而不是裸体打鼓,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如此出位的事情来……( T/ K" E7 o4 w7 k

* }3 e1 f. F% y2 O8 R" S7 T8 h看得出,真正目中无人的不是曹操,而是祢衡自己。
/ k) A, k& U' h  w; q% s# q$ B' S2 J& n& X3 J
但即便如此,曹操也没有怪罪于他,反而是在祢衡离开打鼓现场以后,在众宾客面前自我解嘲:“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老曹这样的说辞,等于是承认了自己之前对祢衡的“轻慢”之举。试想一代君王霸主,能在众人面前坦白心扉,承认错误,曹操已经算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不愧为心胸开阔的伟人。3 B2 {* B) ~( F" U" m/ A: n' g* b
; Q  D, E. m" d
应该说,祢衡这时候只要将心比心,同样认个错,他和曹操之间的尴尬气氛,就可以瞬间化解。从此曹操会将他任命到文书修史,宫廷事务一类的官职上,他也可以发挥出自己在文笔,口才,器乐方面的才华。说不定,还会在后世的史书上留下一段君臣佳话,“裸衣骂曹”的典故,也可以就此翻篇……; U6 r- }  v4 H: c7 E& x* D  v0 Q% o

* q. G' I4 \; q6 z  k不过,要真是这样的话,那祢衡也就不是祢衡了。
- b4 D9 F+ B) [9 J9 \" \* q
, y9 p8 _& D* Y1 P! s- g据史料记载,孔融在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赶紧登门责备了祢衡,告诉他这样太轻狂不好,而且告诉他,曹老板其实是欣赏你的才华的。但是,你也要拿出诚意来,亲自去给老板赔个不是,从今以后你也可以入朝为官,我们朋友共事,又有什么不好?5 v& k+ @( K! f

, T3 z9 y  O9 K7 A; i) ^; E0 O结果祢衡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满口答应了孔融,要登门谢罪。大喜过望的孔融赶紧告知曹操,也令曹操欣喜不已。  @. l! x. z" o: A* C1 }

  i# W! a/ q7 S9 u然而,祢衡来的时候,却依然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来到曹操门前,手持三尺长的大杖,锤着地上打着拍子,就开始大声唾骂(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这就是他的“登门赔罪”,在大庭广众之下赔罪赔成这个样子,这次带来的负面效果,可丝毫不比之前的“击鼓骂曹”要差。
) ?- K7 u. g% M$ t9 A. u' h0 v& f+ u1 f/ {9 M1 V' v
毫无疑问,祢衡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毁掉了自己和曹操之间,所仅有的最后缓冲空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位演出,张狂气焰,换作涵养再好的人,恐怕也忍受不了了。
( L% J% B0 D7 `  j( p' F9 `, A. o0 M; T& G) D
不过,曹操虽然气愤(操怒,谓融曰:“称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却并没有对祢衡下杀手。在他看来,狂士出言不逊,也就只是嘴上功夫,带不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 N& m/ q1 J$ E/ e+ U
% e' d! S1 {' `( V* f) r. Z; t% _, H1 B这时候杀了他,反而是给了天下人一个把柄,认为自己心胸狭窄的理由。倒不如疏远他,将他流放至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来个眼不见耳不闻,则心不烦。
0 D( H% N+ {1 U  E
$ d6 i* _+ p% o) u& z8 M9 y4 W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一样,祢衡被曹操派到了荆州,刘表的麾下。结果在出发的时候,祢衡也依然不改张狂和出口辱人的风格,将前来送行的人比作坟墓和死尸,而自己是身处一群行尸走肉中间,搞得这些为他践行的人也十分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要真是说了什么,恐怕祢衡又要骂人家死人诈尸什么的……)。# s* E  e7 O7 K

& P. t; ]+ W  Y" m/ {; n到了刘表的门下,祢衡倒是似乎收敛了一些,大概是刘表对他待以了上宾之礼(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也给了他不错的薪水和官职待遇,让他专门主管写文著字方面的工作。" Z" e$ G* @1 t/ p( V0 P1 I

( k; u" s! u+ O1 y而且,祢衡在这个职位上,确实也干得不错,但凡是经他手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文字工整,而且言辞义理都颇有值得借鉴和观赏之处。很快,凡荆州地界内,需要做文字工作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祢衡的身影(文章言议,非衡不定)。6 J( @: V# K( m9 L) S5 p
7 i- o9 c# x" W. h: {0 K4 ~
应该说,祢衡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华也能得以发挥,有用武之地了。荆州不是许都,刘表也不是曹操,刘景升一向以宽厚仁德而著称,年龄也比祢衡大很多,不会因为一些小过错而责罚他,而且还颇为欣赏他的才华。
( ]3 D$ I; v/ a7 g, s& q& k  k7 X  l6 @: O$ p8 s
只要收敛起以前的坏脾气,少说狂话,祢衡就能在荆州的地界上混得风生水起。就此下去,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代诗文大家,留下很多千古名句,令后人所敬仰。8 ~3 D0 `8 ~% F2 i( q
. T8 k* v; m. x  M6 v
只不过,还是那句话,祢衡要是不骂人,不做出格的事情,那就真的不是祢衡了。1 G6 c+ E; q# _4 t3 N; E9 s: n

1 n& g" z# R8 U1 E* P  d据史料记载,祢衡在一段时间的收敛过后,又恢复了以往的张狂和臭嘴,而且令刘表都受到了大大的羞辱(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试想刘表已经是很宽厚的人,连他都感到深深受辱,难以忍受的事情,可想而知祢衡做得有多么过分了……
3 g; {8 V3 t# M8 s0 v  a, T+ }! B6 d# q/ V
于是,刘表也学了曹操的手段,来个疏远流放,将祢衡送到荆州的东大门——江夏郡,大将黄祖的麾下任职,依然是干文书一类的工作。& D4 k. q% y- X) ]2 b4 i+ j

% s/ j$ g( ^0 g' j" f应该说,黄祖也不是个小人物,他镇守荆州东门十余年,屡次挫败江东孙权集团的进攻,也算是一名武略过人的将军。只不过,由于是行伍出生,随时都在战场上拼杀,刀头舔血的事情见的多了,黄祖的性格也偏急躁,没有曹操和刘表那么好的涵养。. R  q" o8 J% x) P
/ K. O4 ^& `! H% m+ c
所以,祢衡来到了黄祖的麾下,恐怕就不会再像以往一样,自我嚣张无人治,反而是会碰到真正的硬钉子……& c2 {) H+ \: ^

/ {# d/ Y7 i( c& U果然,祢衡刚来到黄祖营中的时候,还有所收敛,不仅受到重用,将江夏郡中的文书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还和黄祖的儿子黄射的关系很好(祖亦善待焉。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R3 c$ g  g% Y9 j# V

" Q6 w8 e  X# E2 O然而,在后来黄祖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祢衡又一次出言不逊,令黄祖和在场宾客都十分难堪(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大怒之下的黄祖,借着酒劲将祢衡治罪处斩。虽然黄射在听闻这件事情以后,连鞋子都没赶上穿,就光着脚赶来营救,但还是没能赶上……
+ U! J4 T/ X# `2 K3 T2 _
+ h$ t3 i7 y: E( ?# }+ _' h就这样,出口成脏的祢衡,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这张臭嘴上,这对于他来说,几乎是必然的结局。这时候的他,才年仅25,6岁,他在江夏所写成的《鹦鹉赋》,也是他在历史上的最后印记。但见此赋结构精巧,语言清丽,骈俪工致,托情微妙,却不想成为了他的绝笔之作……
0 S( ^. P' ~. ~. d6 o2 e$ D3 |- P$ B* L4 K$ ~# S
应该说,祢衡的死,让人惋惜,也让人哀叹,却并不让人觉得可怜和同情。因为他的下场,都是他自己“作”出来的。他之前能有幸碰上心胸开阔的曹操,和宽厚大度的刘表,并不追究他的过错。但也不可避免,会在后来遇上黄祖这类性格急躁,做事冲动的人,降罪于他,砍下他项上人头。" _- E) d7 H$ D6 w) M
; v  g3 }, a) m6 C5 p$ k
就此,我们可以给祢衡这个人,来一个简单的总结。3 A8 Q' @- t0 ?% S+ E
: T; `& \! a" @+ C' e8 M
首先,他有才吗?不否认他确实有才,不管是在文字口才上,还是在器乐演奏上,他都有相当的才华,无愧于聪明绝顶四个字的评价。0 s7 U. R  {2 {3 R/ N3 }

' V# l; ~* O' u1 S  U  B$ R0 [5 ?但是,他的聪明,也仅限于此。也许他的智商确实很高,但情商却完全为零。或许,说情商为零都是抬举他了,他的情商完全可以说是负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人情世故,也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随时随地都仗着自己的“舌矛”锐利,往别人的心窝子里面戳!2 `) c: z" A4 C/ B0 w* m* ~
1 ^# Z4 b! N6 |; O( g9 ?- k
或许,真如孔融所评价的,祢衡有“疯病”,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有精神疾病。如果抛开他的才华不论,那他的行径,简直就类似于疯子骂街,将任何人都贬低到无所适从的地步,除了他自己,以及他所看得起的孔融杨修二人。! V; f7 ~5 U. a7 @  F" z% _
+ E8 j* H1 t2 f0 q: m/ w2 h
然而,孔杨二人虽然也是嘴炮,喜欢呈口舌之利,但也还多少有些收敛和注意影响。而且,他俩人除了文学和口才上的长处以外,多少也有些其他方面的成绩,对当时的世道也有些贡献。
  J, @  ~5 W1 @( T5 ?4 ]7 @2 f
) W% W- r' k+ Z; V* q- t: s& D孔融好歹当过北海太守,而且在任期内还颇有治绩,还留下过类似《孔北海集》这样的著作,供后人解读。杨修也担任过丞相府的主簿,工作成效斐然,后世还评价他为“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 e8 G) d- D' \8 Z" y5 _
- M( E! H1 n, X6 Z& b; ]  x* e) s而祢衡呢?除了他文字和器乐上的特长以外,看不出有任何其它的才能。而且即便是在文采方面,他也仅仅是留下《鹦鹉赋》这么一篇华丽的词句。至于其它,人们还能记住他的事迹,就只有脏口喷人,裸衣击鼓,持杖骂曹这些……2 N4 y) A# |5 n8 y

, U7 ^$ _  |) R% O# f) j, {. }也许,给祢衡打上一个“喷子”的标签,是再适合不过了。他是个典型的说话爽了就行,哪管他下一秒脑袋在哪儿……他这样的人,对社会的作用是有限的。2 {- e: B; }3 U: O' V

: Y; B7 [% L6 S+ i+ k5 ?  x. q相反,真正对当时的社会有贡献,对历史有推进作用的,还是他批驳唾骂的人,如陈群,荀攸,司马朗,曹操,刘表等。因为“治国安民”四个字,可真不是嘴上说说就足够,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行……
( ^" w! v6 V2 ~) @0 T, L
+ j7 r! s5 x" L3 o2 X+ `+ X写到这里,关于祢衡这个人物的讨论,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o" ~  j9 U' [, ]
+ C$ c5 x# b% {. ]+ Y
倒是笔者觉得,他在三国时代,也算得上是个“点缀者”的角色。他的牙尖齿利,和嘴毒舌辣,倒是在群雄并起的乱世逐鹿中,带来了一种不随大流的迥异风潮,令人叹为观止,忍俊不禁,也由此诞生了不少的幽默笑料……
1 V* k  ?% j8 |* ~* T  ]. d, q; K9 Y# H. Q5 ^5 c+ F
只是这个笑料,到头来,到底是祢衡取笑的那些人,还是他自己呢?
- h9 w8 ?! N& Y+ ^" u+ n$ y
  h: U& \$ G  Z( DPS:《三国演义》中,祢衡骂尽曹操麾下人物的段子,除了头一句“荀彧可使吊丧问疾”,在史书上有所记载之外,其它均为罗贯中虚构。  e( \3 I) a+ A( M- u

- Y& N1 m8 J3 ?; v- s8 S0 D* l在这里,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祢衡骂这些人的根据和出处,完全文娱,大家权当一乐:
1 L; u( c1 S$ g: z# ]  M0 o9 p. `9 c! s# G' N
荀彧可使吊丧问疾) }1 d+ x! f7 x3 ^+ ^( c' Z

1 g7 ^$ ?) B1 n% w; u" s8 Y史书记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总之,他给人的印象应该就是那种白衣飘香的帅男,文质彬彬如许仙一般。加之脸长,祢衡说他长着哭丧脸,治病治得了就是问疾,若是治不好,那就正好搭灵堂送纸钱丧葬一条龙服务。
0 h2 M5 n6 X/ G6 g7 c* C# k2 w3 s: m; V+ e/ L# x3 U, \& C
荀攸可使看坟守墓
; J) C0 g6 p& F5 u) M4 x
  o* C. l2 W! P5 w. f曹操曾评价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看得出,外表来看,荀攸是个外表人畜无害,实则诡计百出的人。在他计谋里丧生的,都可以埋一个陵园了,荀攸管杀也管埋,干脆就去当守个陵人吧!# j9 t( n( W9 A3 P

# l; [; u3 _1 J0 K$ E程昱可使关门闭户% t: r4 b! z4 o. _, y5 Z# _) |# a

& ^/ T: A. s0 a' B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程昱为:“昱性刚戾,与人多迕”。说的是程昱性格刚戾,不善于人际交往,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然而,程昱作为曹操的后方大总管,不但长期保障老曹后方稳定,还精通守城保地的战术。曹操征徐州时,张邈等军作叛,迎吕布入兖,幸亏程昱所镇守的鄄城、范县、东阿等地巍然不动,才保住了曹家的根本……所以说,程昱替曹操看家是看得挺好的,称之为关门闭户也可以理解。
" f8 r, K4 O( S8 o1 q' c& d
+ l( t3 j! m* K7 j郭嘉可使白词念赋
" @  @9 o- j- p3 {9 U0 N# y' w' w, b) H' N
郭嘉一向身体不佳,面有病色,一副白面书生的样子,干些白词念赋之类的事宜,再合适不过。而且,郭嘉的文采其实也非常出色,最有名的就是“十胜十败论”,文采斐然,对仗华丽,语言能力不在话下。
/ |" F' A# ~  m) s' M' d
$ R6 @+ v8 I, Y; Q7 B1 ?张辽可使击鼓鸣金
: D3 J- U3 B! L
# G  G9 t* K3 O: [, v# n1 K在演义中,张辽的外表被描述为“姿容正气,英武不凡”,这样英俊的人去击鼓鸣金激励,似乎也确实能鼓舞士气。而且,这时候张辽才刚投到曹操麾下不久,没有什么战绩,差其做个击鼓鸣金的小兵似乎也合情合理……
% ]; e5 h8 |. N' v* U. J4 M. d( [+ O5 }% H% |0 T
许褚可使牧牛放马- X/ {: K2 Y0 @  K7 {" b' Q4 j
. u. F% Q: L  V: D. S
许褚是曹操的护卫队长,力大无穷,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在投效曹操之前,许褚曾组织乡勇,与贼人对抗,一次与贼寇长时间相持后,粮食短缺,于是他与贼人商量好拿耕牛换对方粮食。1 R' ~' z* P' c) f

% K9 H% {2 Q$ f) p4 S拿到粮食后,由于耕牛只识旧主人,就转头往村里跑。许褚为表示自己守信用,拉着牛尾巴把牛倒拖回来一百多步,给山贼说:牛我可是给你们拉回来了。山贼被这场面震住了,吓得牛也不敢要,一哄而散……就此牵强附会“牧牛放马”,意思是说许褚一身蛮力,只配和牛马之类为伍。
" F1 Y8 L! A% v; S4 ?: _! u! @3 f9 ]/ t
乐进可使取状读诏* @: ~) E% l3 O: }
4 ^- u: \2 a7 t1 }' i
据史料记载,乐进乐文谦身材短小,他最早跟随曹操,职位就是“帐下吏”。他的本职工作,就是跑腿的,做杂活,处理些日常琐事,至于“取状读诏”的事情自然也是不在话下。祢衡在这里,一来是揭乐进的老底,二来是嘲笑人家五短身材,在军营中跑来忙去的滑稽场景。
2 ]1 l4 b4 n3 r3 ~: H' N7 T+ c
李典可使传书送檄
! |8 J) H7 V7 ]8 \/ q3 l. }
2 t9 ]8 Z7 k6 `6 n4 s据《魏书》记载“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看得出,李典是地方豪族出身,和曹操手下大多数出身寒门的将领不同,是一员有文化也能打仗的儒将,在曹营中的人缘也相对比较好。这样的人跑去传送文书一类,自然也是比较合适,至少能收到书文的人买他的面子,不会怠慢。
4 G3 N/ c8 J4 x, X" M; W
5 }6 w. I8 H& F0 Z& Z吕虔可使磨刀铸剑
, C( ]' X' f+ g" c1 V/ Y; c: R: E3 O, F
据《晋书-王祥传》记载:当年吕虔有一把佩刀,工匠观摩后认为佩此刀的必登“三公”高位。吕虔于是对王祥说:“我做不了三公,这刀对于我说不定还有害。而您有公辅的器量,所以送给您。”王祥坚辞不受,在吕虔几乎强迫下他才勉强收下。
- ~3 f' z/ G3 q2 e: ?$ C* o8 K$ Q( j, K/ g+ B( @& D
后来王祥官至太保,封淮陵郡公。王祥临死前又把此刀送给其弟王览,并说:“你以后前途远大,足以配此刀。”果然王览后来官至光禄大夫……看来,吕虔真的是品剑高手,这样的才能,不去“磨刀铸剑”岂不是浪费?
5 W) R; z; [. M# E( }3 t# [1 a0 g& f4 \5 s: T7 w+ q# c; y/ R
满宠可使饮酒食糟
2 v/ j/ @) H0 d  H, J
, w( q5 c$ r5 y* L9 x满宠本来就是酒鬼一个,而且酒量很大。虽然并没有因为喝酒而误过事情,但他的“酒段子”早就传得是满城风雨。而且,他为人严苛肃纪,让其管理军士饮酒和军中粮草食禄之类的事情,自然是非常合适。
% T  _9 I8 o! F0 ^  A6 w
" `3 E$ G" V1 _* o于禁可使负版筑墙
6 |+ x6 L+ {3 i, p6 E7 \
- @+ R0 |0 j% P3 G7 D  |于禁为人治军严谨,沉稳仔细,曹操讨伐张绣失败的时候,只有他的部队是败而不溃,反而扎下营盘,构筑防卫营垒,以防止敌人的进一步侵袭。而且,于禁为人铁面无私,威严毅重,由他筑起来的城墙,肯定是远离豆腐渣工程,质量杠杠的!6 n: D$ s9 |9 j: @
# [7 A4 \) j$ f# C. ~. n1 ~0 A
徐晃可使屠猪杀狗
7 b' X0 n# h* Y5 B. r2 y& s. h' e) I
5 ~: n0 {, r: b* U无论是史书还是小说,均无关于徐晃和“猪狗”的任何关系描述。当然,徐晃是猛将,而且是曹营中的第一流猛将,杀敌斩将就像是杀猪狗一般轻松容易……不过也可以解释为,徐晃只能倚强凌弱,杀些猪狗之类的弱鸡对手来赚取军功。
- ~/ _- |' n" t& |  {* Z( M: F, P. F! e9 ]
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6 Z0 ^! C* c  k

7 S7 w3 w9 i3 i( X6 g% p众所周知,夏侯惇是独眼龙,之前在征讨吕布的战斗中,不慎被暗箭所伤,损了一目。祢衡这里完全是拿人家的身体缺陷开涮,讽刺人家为“五体不全”,赤裸裸地往人家伤疤上撒盐。
/ y2 o' ^$ B4 n4 I1 J; k) d/ H" w* j. q7 l. S2 y4 e
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9 v( [9 M8 z- ?: [8 P
: @3 n1 _* I+ Q8 Z$ F6 [
这里应该是祢衡将曹洪曹仁两兄弟搞混了(也可能是罗贯中搞混了)。曹洪,字子廉,家境殷实富裕,又是出了名的铁公鸡。曾经曹丕找他借钱,他不给,后来曹丕即位以后,差点将曹洪一刀咔嚓了……这里应该是讽刺他守财奴,要钱不要命!$ u: s8 o3 b1 Q6 C& r% j0 ~6 W

9 v+ C: [# |1 |( ]+ c8 x+ l&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8-30 17:27 , Processed in 0.10070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