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5 f: g/ g+ T% q Y$ l* ]( R- ^( n
陈宫,字公台,是三国时代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也是一个命运经历曲折,并留下过无数历史事迹的人物。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他原本是中牟县县令,在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出逃并经过其管辖地盘时,将其认出并擒获。" P5 h: ]- \# U1 c: \# v
# ~1 N. f/ h' P; [ K! j不过,陈宫并不贪恋功名,也不眼馋于“截拿朝廷钦犯”的高额悬赏。反而是钦佩于曹操杀贼之勇气和救国之高义,毅然放下官位不坐,追随曹操一起出逃。% ?7 H5 i3 p. i7 A$ G( G: s6 `
: L/ ~4 h9 X2 S' i6 Z2 L9 d8 J
然而,就在二人出逃的路上,曹操由于疑心太重,误杀了收留二人吃饭并住宿的吕伯奢一家。还由此留下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千古名言……
5 }4 N8 E E6 S g: [3 ?
% e8 f1 _' Y+ Q1 L* u6 B* @不齿于其行为,又自觉信错了人,看走了眼的陈宫,就此对曹操心灰意冷,便毅然离开曹操,投奔徐州。后来在曹操以“报父仇”为名,兴兵攻打徐州的时候,他又作为陶谦的使者,前来游说曹操退兵,结果二人又谈不到一块,不欢而散。1 Q: } R( f. m& l) u9 I
4 _4 C% d6 C3 w- w
之后,陈宫又和陈留太守张邈一起,迎吕布入兖州,抢了曹操的起家地盘。也逼得曹操不得不匆匆从徐州前线撤兵,回援大本营……( X, S L# D- F. s2 q3 O* [& G
4 e' y& B! j( h. t0 |5 z2 N从此,陈宫也加入了吕布集团,为首席谋士和高级幕僚,并在其后一直辅佐吕布,成为曹操的劲敌。然而,吕布刚愎自用,贪恋酒色,又不听陈宫的逆耳忠言,到头来免不了战场失利,惨败被俘的命运……( T1 N& p: ]8 W" }& v5 d9 w* p
* t# N( N6 Y& g& _最终,同样成为俘虏的陈宫,也不贪恋活命的机会,并拒绝了曹操的劝降,谈笑间慷慨赴死。将自己的生命的最后光辉,谱写在白门楼上……; d; x. S4 m- S/ J$ K e% g
3 d" f5 [/ T8 W% v) `1 s
总之,陈宫在演义小说中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绝对的英雄形象。有本事,有谋略,有抱负,有主见,分黑白,明善恶,又有原则,有气节……一个如此崇高伟岸的人物,就这样殒命于下邳城外,白门楼下,也让读者们感到颇为惋惜……0 H8 K/ _4 ^( o9 s8 \
- t- F3 M0 k. l5 I( `, G历史上真实的陈宫,是否也是如同《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一般,是一个令人叹息的悲情英雄的角色?
+ A% M1 @6 |& E; s$ @( v3 M
- I" Z1 V2 {! Z- ?3 ^9 Y# N, W/ k* u其实,演义只是小说,为了达到构建剧情,塑造人物形象,并迎合作者写作立场的目的,免不了对很多历史事实和人物事迹,进行修修改改。
! g+ k2 Q7 U8 O* l1 l( ]) E
, g, W- v$ N* P想要还原客观上真实的陈宫形象,我们还是要翻开《三国志》等史料,去寻探一下,陈宫这个人物的真正面目,以及他与曹操曹大人之间的各种恩恩怨怨……
- u2 w. _! l% k0 c+ h$ m5 c1 M: W) ^, C( V- @6 ]! |# f
首先,关于“捉放曹”,和“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确实在史书上有所记载,但是却与陈宫毫无关系。
{1 ^# a* R9 Z% A
% ^/ G7 ~9 C9 j1 r g《三国志》记载:“(太祖)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 l5 C' ?% U9 J2 y7 r1 f
6 I/ Z+ `, J1 D) s4 R7 U《魏书》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7 l$ U: T6 J% u' y
1 t9 ?& y2 H4 t3 I' [" B% v1 w这两段记载,其一是说在曹操途径中牟县的时候,由于其行迹可疑,被当地亭长所怀疑是逃犯,于是抓起来送到县里。然而到了县中,有人认出了曹操,并为他说情,结果县令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放曹操走了……& T! Z2 D# j9 I
. ^. h0 m% ?& c9 f. ^% L8 ^. R
这里并没有提到,为曹操求情的人,或者是决意放走曹操的中牟县令,就是陈宫。按照《三国志》“以魏正统”的记录模式,曹操一生之中所有受人“大恩”的事迹,都会有详细的人物记载(比如曹洪让马、夏侯渊代罪等)。所以,如果真的是陈宫,在中牟县救了曹操一命,这么大的功劳和恩惠,那么陈寿绝对没有不明确记录的道理。
' _" H) p# H7 ~9 r) @: U3 h6 v5 d! x
其二,关于吕伯奢一家人,至少按照《魏书》的说法,是他们确实见财起意,图谋对曹操不利,才被曹操愤然反击,并手刃了数人,而非是误会误杀。( @/ S% h$ g1 W, X+ c C
# [- r; v ^4 `9 T
而且这里记载了,曹操是带着几个随从亲兵(从数骑),却并没有提到,陈宫当时也在曹操身边……3 z2 s3 [1 I+ d7 C! m: ]' s
u# t! A9 b9 H) |2 b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陈宫在曹操起兵的早年,其实和曹操毫无交集。二人可能都相互知道对方的名头,但是却并没有任何瓜葛关系,甚至连面可能都没有见过……
H0 k. @, X* w' I5 K9 p8 J. \7 [
8 l% ~1 S* a3 Q- ~0 p那么,陈宫和曹操产生联系,是在什么时候呢?
3 o2 z$ W$ S% T8 ]0 S
! l& q- h- L8 M. C( D) ~2 ]: Y据《裴松之注三国》记载,陈宫是兖州东郡人,而且从小就聪慧过人,性格刚直无私,是在当地有一定名望的士人。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也就率领自己的人马,从河内来到了东郡……7 ]& M; V$ x0 R3 E# I1 Y
0 n5 o" d/ I* Y0 A& v$ k而陈宫,也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仕,在曹操手下为官。至于他的具体官职,史料并无记载,但是从他后来通过外交,游说等手段,帮助曹操入主兖州来看,他在曹操手下的地位,应该是不低的。
* [0 c) K9 ? g- B2 S- L7 y" F; I. C) N8 F( [" y$ h: m+ F
是的,陈宫在曹操麾下的最大功劳,就是帮助曹操得到了兖州之地。此前的曹操,虽然起兵数年,身后也有大家族支持(曹家,夏侯家,卫家等),但苦于没有自己的地盘,所以也就一直只是个二流诸侯。和冀州袁绍,幽州公孙瓒,徐州陶谦,南阳袁术这些人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3 |( B& Y k$ |6 L3 `
( J9 P2 @; l" p1 N# _6 x9 i
想要提升实力,增加声望,扩大军队和人马,那么曹操就必须要占据地盘。最好是能拿到一个完整的“大州”,来作为自己稳定的大后方,和后勤兵源的基地。而正巧,在陈宫的各方面运作之下,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就真的是来了:
3 T/ i' Y3 f+ }. o* N' A1 d6 N' j# Q
; g }- D' L% D" f$ S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和黄巾军的战斗中兵败,战场殒命,兖州一下子处于了无主的真空状态。这时候,陈宫靠着多方的运作,并且得到济北相鲍信等重量级人物的支持,迎曹操入主了兖州。# p6 t, ~0 M1 ~/ e0 C
" _2 q2 `" s5 k C% Z8 z$ [2 ^就此,曹操集团终于有了栖身之所,不仅在之后的一系列战斗中大破兖州黄巾军,更收降其中的精壮人马,编为“青州军”……从此,曹操实力壮大了起来,开始跻身于天下诸侯之间,成为了汉末乱世中的重量级一线人物。
# A. q0 l9 h- O" g6 V( N5 k" S' J/ s* I" v' S" _* g* v
可以说,在曹操进驻兖州这一重要事件上,陈宫绝对是居功至伟。正是由于他的四方游说,和八面外交,才使得曹操能顺利得到兖州地盘,从此摆脱流寇的身份,开始经营自己的根据地,并敢于和袁绍,袁术,陶谦这些大诸侯叫板。6 r/ k( Y/ I% n* n$ I
# y% h6 _' e; ~接着,我们就要说说陈宫这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戏份——叛曹迎吕!
( L1 U% d! W* e; a: i1 f7 k g3 N2 V6 [3 e
陈宫为什么会背叛曹操呢?
8 X9 @2 W- ]3 c: d s( |- [- Z3 Y |: J6 ~" t6 x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陈宫和曹操的矛盾是由来已久。当年的“吕伯奢事件”,就埋下了二人争端冲突的源头。后来曹操打着“报父仇”的大旗,大肆进犯徐州,甚至是屠城滥杀……陈宫作为陶谦的求和使者,又和曹操谈了个不欢而散。故而陈宫引来吕布,并占据了曹操的老家兖州,搞得老曹后院起火,不得不退兵以安后方……- U8 N' f- G9 T4 c e6 z7 W
4 J, e$ ^' y' w" c" h
不过,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所谓陈宫“放曹又弃曹”的故事,完全是演义小说中虚构的。
6 V% b6 l; D# A4 o
- B# x, S1 ]. [8 o S他是兖州本土人士,并没有担任过什么中牟县令,也没有到徐州,仕于陶谦麾下。
- ]+ W1 y8 G7 }5 ?. j, k9 B3 |' d6 F
6 h* R% _3 J( ^1 R他之所以之前立下大功,帮曹操入驻兖州,又在之后趁曹操出征的时候,动摇曹操的根据地,都是由于别的因由。# E' X. i: _; L. H3 a
* w, I! C) Z1 y/ [
我们大致可以从陈宫此人的性格,身份,地位,以及他的思想理念等方面,来解读他背叛曹操的原因。
1 C3 c0 R6 M: z9 M. J- y( W, d' c; z; a
首先,陈宫是个什么样的人?
! l, @( a+ U1 `: ]7 k: L1 G! H' x$ O8 A
据史料记载分析,陈宫很有才能,而且足智多谋;他也有名望,而且与海内知名之士颇有交往。同时,陈宫也是个个性相当刚烈,刚直,而且凡事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人。
2 o0 k; N- t. z. S: j1 o9 }
( K, [9 [: _" b* J y他这样的人,从来都会极度坚持自己的思想,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行事。同时,他这样的人,也从来不会见风使舵,而违背自己的理念。同时,他这样的人,也会在乱世之中,意图“有所作为”,让自己的才能和思想主张,得以有发挥的空间……4 o0 T- i% A3 }8 D% b0 M+ U- b
( X2 F: X0 O6 V* T+ z" r, D
而且,陈宫又是东郡人,兖州本土人士。以本土名仕代表身份而自居(本来确实也是本土名仕)的他,自然也是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维持地方统治,并保障地方百姓的职责。
" Z7 Y1 {* y4 i7 m4 V; K: E0 L! H2 f9 {3 g$ a
所以,陈宫为什么要在刘岱死后,迎曹操入兖州?因为他知道,兖州作为天下九州之一,需要一个强大而有实力的集团,来维护地方的统治。也需要曹操这么一个有能力,有声望的君主,来威压四方,并维护兖州地界百姓的安全。2 ]- H# u+ O; n0 E$ M# E
t, D/ S% B2 j
同时,他也希望能借“曹操入主兖州”的东风,来提升自己的仕途平台。以“兖州本土名士代表”的身份,在曹操麾下担任高官,并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兖州百姓造福……" H# u; F P% O. Q9 A% O
9 P3 X, g7 r0 Q D然而,陈宫为什么又在之后背叛曹操呢?
% j( w0 L: @$ G( h0 `+ R) f- t* Y1 Y' F* M) X2 m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曹操在入主兖州过后的各种手段和行事风格,违背了他的意愿和理念……
. \% L8 m/ A) a4 F- {, I" R$ I. n+ ~) C, [+ a$ l
事实上,我们翻遍史料,都找不出陈宫在曹操麾下所担任官职,以及治绩政绩等任何记载。这说明,陈宫在曹操占据兖州之地以后,基本上是个被闲置的状态。4 s4 g$ Y9 X2 U
; N1 r$ I+ v* }0 k% Z, [) N
不仅如此,曹操还先后干掉了边让,袁忠,桓邵等兖州名士。而且手段极其惨烈,不仅要让人家人头落地,甚至还要对他们的家属亲族也进行杀戮和清洗……8 l+ l1 }5 c! s
5 W: a5 D9 G2 e$ b; w& @
表面上看,是因为这些名士们对曹操出言相轻,瞧不起他这个“外来刺史”的身份,是“因言获罪”。3 o/ N; R8 d y5 B: v( _/ P/ q. w
# D2 Q: T% M+ l! J/ [# r
实际上,是曹操为了维持和巩固,自己在兖州的统治,而对当地的士族阶层进行各种程度的打压,以保证自己的权威地位……
) d, F7 C/ C* L9 I! e/ Y h' m w- d: j+ R6 t+ e% i$ r
毫无疑问,曹操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大大触碰了兖州士族的利益。而作为兖州士族团体代表人物的陈宫,自然是大大后悔,自己当年引狼入室,迎曹操入兖州的举动。或者说,他觉得当初看错了曹操,没有想到曹老板在入主兖州之后,使出了“铁血统治”手腕,使得兖州名士们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
( j- z9 F1 H' ?1 E. b
# d# A! d) _& P! G5 ~# u然而现下,已经是狼已入室,骑虎难下之势。曹操已经完全掌握了整个兖州的军政大权,陈宫等人手中连军队都没有,如何能推翻曹操在兖州的统治呢?
) e6 C7 {" E( `. S4 g/ r$ A& u# z! G' X; @1 q4 |
据史料记载,陈宫找到了时任“陈留太守”的张邈,并策反他一同起事,趁曹操率军远征徐州的时候,引吕布集团入驻兖州,挤走曹操……0 C7 Z, X& h6 |8 _
1 }5 y/ F# T9 G% v2 T) j+ K# ] t% Y不得不说,陈宫此次起事,无论是对谋事合伙人的物色,还是使用的手段方法,以及对于起事时机的把握,都是十分高明的。; _ i+ W' }1 E. Z S3 Q4 p
3 F ?% t6 y3 v! c/ s& o* V
据史料记载,张邈也是汉末名人,少时以侠义闻名,接济贫困,助人为乐,先后担任过朝廷骑都尉,陈留太守等官位。而且,张邈治下的陈留,地盘宽广且兵马众多,实力不容小觑。# L! w; P9 B4 Q2 Q" g" I) g2 c' ^1 h
9 L* S5 L: |. ?0 t: J
当初刘岱死的时候,张邈原本是继任兖州刺史的最佳人选,却不想后来被曹操挤掉,反而要跻身于曹操麾下,难免会心里不忿……% r: R( ^2 X9 `$ [3 \9 t2 M4 U! _, W
" D: K2 b. |0 }1 {8 X9 p! R而陈宫就以此为由,力劝张邈入伙,他当时对张邈说过的话,原原本本记录于《三国志-吕布传》中:
: ?) K! U4 @2 D- S5 O$ t( X+ R: H* F6 ^+ o6 n P
“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2 M; s! s. d0 a8 K) D/ Q& S# t
+ ^3 N& d3 G4 d2 L
这一段说辞,不可谓不高明。- T$ Z8 w5 t Y. E7 _
7 \; C( X6 g, R0 {0 ` r先是捧了一下张邈,称赞他麾下是“千里之众”;再指出了张邈当初被曹操挤掉兖州刺史的地位,并受制于曹操的尴尬(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接着,告诉他现在时机正好,曹操远征徐州,兖州正是空虚的时候;最后,还为他指明了“叛乱”的方式,更告诉他,可以引来吕布为后援,共同对抗曹操,由此打消了张邈心头最后的疑虑……
/ V. ^* e- Y. ^$ K! M1 o' X' `9 j# w! o v
3 T( J2 `2 C) V: `6 p就这样,曾经与曹操关系亲如兄弟,甚至相互之间能以性命相托的张邈,被陈宫成功说动,加入了兖州名士们的阵营,从此与曹操为敌……- x* b$ m4 r% f& N) |# ^8 @ A
- c/ ^) @% _% f2 L1 f; E- G(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曹操在远征徐州,与陶谦和刘备等人作战正酣的时候,突然就后院起火,被吕布等人袭了兖州,占领了濮阳等重镇。幸亏留守后方的程昱,曹仁等人能战善防,死死守住了范县,东阿,鄄城等地,为曹操保住了最后的家底。不至于被吕布,陈宫,张邈等人来了个一锅端,直接将曹操再次打回到“流寇”的境地……8 Q% T, E. ~+ v. o; K
$ h. y2 I* U, |
不管怎么说,陈宫的此次突然发难,搞得曹操是十分狼狈,差一点就成了丧家之犬。也由此看得出,陈宫的思维之缜密,谋事之完备,行动之果断,不愧为史书上对他“足智多谋,刚烈刚直”的评价。+ \$ r. z" h: o. Y# L+ ?0 t
^7 M* u8 j+ S
也由此看得出,陈宫之所以背叛曹操,真的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点倒是和演义上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
9 d$ v: V" Z' u; w4 d, p% H) j) F+ `, g6 v; H
他自为兖州人,本土名仕,自然是首先要为兖州的老百姓和士族阶层的利益考虑。而曹操,统治方式严苛(打压本土名士),战场手段残忍(屠城滥杀百姓),虽然才能确实出众,麾下治军严格,兵多将广,但在陈宫看来,并不符合他心目中政治理念。
8 \0 G4 Z* ?2 X+ n& d {5 b2 i7 l
% P; o* W; g& v; c所以,陈宫宁可拉来吕布这支外来势力,也要背叛曹操。因为在他看来,吕布在这方面,要比曹操好得多……+ F0 a, ?4 P/ U! J) t X: G; d
( a% r! E$ _0 k$ r; B一说起吕布,大家不免又会想到《三国演义》中,那个空有武力天下第一,却人品极度卑劣,而且狂妄自大的“三姓家奴”。难以想象,陈宫这么正直,而又恪守原则的人,会忠诚于他,并在其麾下效力,并托付终身,到头来甚至不惜以死相随?# F6 ^0 K2 p; ]# k$ W4 V
9 t: Y- P0 S+ r5 X其实,抛开演义小说中的夸张描述的外衣,客观来看吕布这个人,我们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2 x7 E0 _+ Y( s# j4 W _
1 w5 C" s: D+ [( W, Q吕布的人品如何,小人与否,三姓家奴也罢,我们都先暂且不论。
, g3 h' ]& x: ?0 o# G
7 |. l4 ?" g( b4 p7 c至少,从当时的世人角度看,吕布也算是天下的豪杰之一。其军事能力自不用说,在董卓乱京的时候,还曾参与了刺杀董卓,为国除贼的行动。
. e2 @) B, [0 f
& F8 m. h [- a( s. f2 G不管其目的和动机如何,至少在天下人看来,这也算是义举。
2 Z# a+ E! Q1 w) T
! \3 }0 i( L9 a, V0 y8 {! [4 m0 D* Q也就是说,在“为国除贼,为君分忧”这方面,吕布的声望可丝毫不比曹操要差(曹操只是响应号召参加了诸侯讨董,而且败仗打得多,没什么胜绩)。3 \$ e: k3 o/ z; V9 A+ o
3 f. O) z& I2 E0 @) x; Z! j更何况,吕布就算是狼子野心,自私自利,人品奇差,此前至少也没有过“屠城”等恶劣行径,在这一点上,比曹操要强得多。
# _% U' V/ q o7 w
" `3 ]0 t2 h+ e( a8 B A& H [所以,陈宫为什么会舍曹操而迎吕布,也是可以理解的……
. p: m0 x1 H+ t. l. Y$ L& T* f8 \8 e4 M* i3 E, l [
当然,陈宫可能也有几分私心。7 L3 ^/ H5 T5 Z
! x# ?& e) \" K7 `) C+ y毕竟他在曹操那里不受重用,不管什么原因,都只是个被闲置的角色。而吕布则不一样,麾下虽兵多将广,阵中有高顺、张辽、郝萌、臧霸等一流猛将,却独独缺乏一个能够在战略上站得住脚,并随时出谋划策的高级军师。
$ }1 m9 H! P S& O! b4 a/ e, g* r& J2 z- }2 s
而陈宫,则正好可以在吕布身边,扮演这个“谋主”的角色。从此也得以在一方势力中,担任最高参谋的职务,在圆了他的仕途梦的同时,也由此可以实现他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j0 J4 }: ^" a+ ~; q7 B$ Q" J4 B
不过,这也就注定了,陈宫今后的命运,会和吕布集团紧紧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同样的,一亡也会俱亡……
% u* s. |& }7 k0 k$ z9 \# G2 _9 E. r2 U9 T' ^+ K* ?
不仅如此,陈宫叛曹迎吕,动摇曹操根基的举动,也就注定了他与曹操之间的完全决裂。即便是他之前曾经对曹操有过再大的恩,帮过再大的忙,从此也可以一笔勾销。9 G9 ]. N! K( Z+ G4 G
" ?( Z& E* |4 t5 Y! j+ K
此后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死敌的关系,再无一点缓冲的空间,也无任何缓和的可能性…… h* D1 X0 }2 ~& g
8 {5 K* P1 r1 g' G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陈宫跟随吕布集团过后,四处征战,并逐渐败亡的过程。
`, j; F* W; f* Q$ P* n# w' B3 K* R
作为首席谋士,也作为战略上的总规划师,陈宫是如何吕布集团,谋划今后发展之路的呢?
: ?, c9 p+ `2 u& I* j( ~1 m
. `: t9 d0 Z/ b- x0 u关于这一点,史料并无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发挥想象,来大体推断一下。: X8 a. b& \6 v; F; E/ |
! B* s6 a+ e [! ]3 J* C首先,肯定是以吕布张邈的军事力量为主,将回援的曹操军团彻底打垮,将其灭掉,或是消磨至构不成威胁的地步。: a' j7 }6 B8 K4 W+ k5 u
4 s% f4 b9 X+ Z8 r+ e9 }
接着,应该是以兖州之地为根据地,收揽人才并招兵买马,让吕布集团发展壮大,并真正成为一方诸侯。
/ R$ q, o; S4 u! P, U+ h" }
8 S- M+ x( ^/ p$ X9 E5 H5 D再接下来,就是以兖州为大后方,北抗袁绍,南联袁术,西取徐州……在一系列的征战中,逐渐扩大地盘和势力……" o( N6 G! a! I( h
, a( T. _1 S7 Z应该说,如果按照这套战略思路去发展,那么吕布集团的前景还是挺不错的。, X( I/ F: [7 U* i. f! B
4 g( \# L! R; X5 T) B; G5 u$ I* Q; ?
今后不说是征战天下,一统江山,但退守自保,成为一方举足轻重的势力,还是没问题的……6 o2 [# q% \" K' f
9 u/ J7 R7 @7 t x$ H3 J而且,在这套战略的前两步计划中,陈宫都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Y! Z$ [0 l1 m0 j o& A
+ A2 e9 O6 r; C因为他不仅能谋善断,还是兖州本土名仕的代表,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名望……在他的帮忙下,吕布集团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兖州当地士族阶层的支持,并取代曹操,成为众望所归的兖州新主。
( k9 T8 o) h: t! d) Z
$ m1 I; z$ C- c! b然而,事情的发展,还是出乎了陈宫的预料。
! N3 b+ i8 ^' I, l2 K" A
0 f% p, w" d9 \1 }尽管吕布+张邈,军力战力都不弱,还反客为主,得到了兖州高层的支持,一开始数度击败曹操(濮阳之战曹操还差点丧命)。
% z: W0 }# e7 N* ]% B; @8 m$ J/ D4 U( W' f! w
但是在后来的拉锯战中,吕布张邈陈宫等人,终于还是不敌曹操的老谋深算和诡计多端,逐渐败下阵来,最后还被赶出了兖州……- H+ i/ D# D7 ]5 w- p+ P
& j$ l% L+ e$ `4 n
这样一来,陈宫原本对吕布集团的战略规划,就被完全打乱。6 t" T7 X: T& v" U+ x+ B
" s6 o% J1 P7 n7 q3 M6 I0 i* \
而且离开了兖州的地界,他在吕布集团的身份,从此也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4 l) B' h! K) d2 Q* V1 k. v3 X, g( N# O0 [+ t* x7 T
为什么说离开了兖州,陈宫身份就变了呢?1 m" f B6 s* S; Y* c6 R% b
+ U2 i0 o9 f+ z; \& n3 I' \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出在吕布本人身上。2 w9 n& `9 q, e% B
( H& n7 c1 q$ ?7 t% m但凡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吕布这个人,出尔反尔,反复无常,见利忘义且唯利是图。空有勇武和战术军事能力,却极度缺乏战略上的眼光和政治上的见识。
" \% @4 _- B5 p8 V* S$ _* B* X( {# f0 x5 Q) g0 B6 k) }# \
不仅如此,吕布又高傲自大,爱好面子,行事冲动,喜欢逞能……这样性格的人,无疑是很难做到礼贤下士,听得进逆耳忠言……
3 e9 v/ J1 J; R! D% u+ T) n6 r: {$ k
而恰好,陈宫又是个性格刚烈,心直口快的人,不会去刻意迎合君主的喜好,包装自己的语言,和注意自己的说话场合。
# S9 O. y7 G8 P- A. @9 T" ^" E
8 n% u( g4 m# A而且,他辅佐吕布,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治理理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就免不了会在很多时候,会和吕布之间发生各种上冲突,并在言语上拂了吕布的面子……
6 m: L& l' E1 s1 y
+ P2 T( l! j8 J3 b# o$ k0 Y8 q以往在兖州的时候,陈宫作为兖州士族阶层的代表,占有本土之利,吕布还会对他礼敬有加,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实际上也是在忌惮他身后的兖州士族们)。
. d9 k0 L/ n: B7 i9 O4 A+ l0 i' h3 j" }. a( d3 _
而今离开了兖州,陈宫也失去了根基和支持者,也就只能是以幕僚和谋士的身份,跟在吕布身边。他和吕布之间的矛盾和猜忌,也就逐渐暴露了出来……7 C0 y$ A" v6 k" _3 s( h
/ _% ~7 O0 Q+ y! q
据史料记载,吕布在占据徐州以后,和陈宫的关系就慢慢疏远,相反是被陈登等人的甜言蜜语,灌得头昏脑涨(之后的事实证明,正是陈登悄悄与曹操勾搭,成为了吕布的掘墓人)。 i+ o- N- L7 H7 q6 v
9 F$ V; Q) z- _' P, v
在后来被曹操大军围攻下邳的时候,吕布宁可听其妻妾的“妇人之见”,也不肯采纳陈宫“分兵袭扰,掎角互援”的正确建议。* s3 W3 F% l! Z( X5 ?
3 y2 A. q5 b9 t* m. \而同样的,在吕布麾下猛将郝萌发动叛乱时,陈宫被曹性供认出也是同谋之一,并参加了叛乱……陈宫对此脸红而不语,这说明,他就算没有参与郝萌的叛变行动,那至少也是个知情者。而他却知情而不告知吕布,搞得吕布差点因此而丧命……2 G+ D7 p" u, Q9 y
5 c: N3 B5 e3 _8 l i(《后汉书》记载: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
# }) ~% j0 |1 c6 J: L# i: `% e$ w% W! d& Y. R% g
看得出,陈宫和吕布二人之间,早就已经是心生间隙,貌合神离,走上了“君臣不和,相互猜忌”的古往今来大忌之路……到头来,被曹操刘备联手围死在下邳,因部下哗变(宋宪魏续侯成等人)而失败,也是难免的了……( i6 g, Q* j* y7 c# a0 B* i
. T) ^8 H$ } j, ` {$ a$ ] O& ~( M) R
再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陈宫之死。
' Z' H( x8 }& d
. W4 I. S! D1 K9 L2 K: i在《三国演义》小说中,陈宫丧命白门楼这一段,可谓是全书中最煽情,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斩首戏”之一。虽然一个是座上君,衣冠齐楚,一个为阶下囚,镣铐加身……但二人之间的对话,头一句就是“别来无恙”,感觉根本不像是胜利者在审问战犯,更像是老朋友多年未见过后的寒暄。
4 ~% z1 ^- z# z' @
7 h6 Y3 M) U& f" W不仅如此,在回答了曹操关于“妻儿如何”的问题过后,陈宫也毅然不接受曹操的挽留,径直走下楼梯,面不改色伸颈就刑,令在场众人都感动惋惜得泣不成声……最终,同样眼泪迷离的曹操,下令将陈宫厚葬,并善待其家人,算是报答了当年陈宫当年中牟县救他的恩情……
- m5 @5 f6 C$ g( {- Z6 R6 M/ |! w9 n4 d$ f
(高希希版《新三国》中,还原创加入更加催泪和煽情的情节:曹操端酒要求送陈宫最后一程,陈宫也欣然接受,并在饮酒后主动和曹操携手并行。二人一路说笑,慷慨走向刑场,真的就像是好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完全看不出是在处死战俘……)" W9 r! |3 _( y6 M% \ i% K
- J; M2 I3 r9 Y" I" t
真实的情况,究竟又是怎样的呢?4 @& F. t0 F4 G" s0 ]
, V! P R! x/ S) r4 A其实整个过程,比起小说中的描写来,要平淡不少,并没有曹操出言挽留劝降,絮叨旧情,并全场泪下的情节。% ?5 k/ Z1 ?6 [) Q' G; G; X% I, r
) I1 ?. e& u# M6 x: q
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陈宫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算得上是“老友”。他曾经是曹操麾下的有功之臣,后来又投靠吕布,与曹操为敌,也就仅此而已。而且,他在吕布军中地位极高,名字写在“匪首”的黑名单上,根据“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准则,他的结局只能是必死,毫无商量的余地。% X- o2 r2 o+ ]' y: r3 T' U
1 I) H! t7 A) {1 f1 b
关于这一点,曹操早就已经心知肚明,陈宫对此也是心照不宣,故而双方都不可能在“劝降”一事上,作过多的纠缠。尤其是对于陈宫来说,已经明知是必死之结果,与其在临死前扭扭捏捏,絮叨那么多没用的东西,还不如慷慨一些,视死如归,将自己“刚烈刚直”的形象保持到生命终点,在后人的评价里,留下最后的风度……
3 I* f# m' b7 d, S2 W5 \" Q- k+ A* H0 _, _! K3 M
写到这里,我们终于算是理清了,陈宫这个人物身份生平,以及他性格理念,还有与曹操之间的恩怨情仇。
: @" M5 j7 J! Q1 _
6 E3 z* Q; |; R那么,我们又应该对他,作出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 r& v: c5 j' F9 }3 ]# l" @+ f; D
w* L) v/ f5 J1 J也许,“有才而坚持”这五个字,才是对他最客观的总结……5 o* B" _" x% `/ ^ @
. l6 L& L6 t1 s5 a/ {# z
他有能力,有信仰,有主见,有抱负,也敢说敢做,勇于承担责任,绝不贪生怕死……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坚持下,他曾经迎曹操入兖州,成全了曹操的“诸侯梦”;也在后来决定“更换兖州之主”,亲手毁了曹操的根基,使得老曹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霸业受挫,差点沦落到“无土之君”的境地。
6 B2 \# `! y6 X: f: z+ M: K2 F2 o, k* ]$ [' r( x% A2 `6 e
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在这样的理念下,形成的“刚直”性格,使得他过度固执己见,缺乏与“君王”之间的相处之道。
' `" b( f G& e1 H3 i& V" w8 C' e9 o. U2 y6 j5 `1 X# i
最终导致了他与吕布之间的猜忌和不合,也由此导致了败亡的结局……
5 ^5 ~5 N/ h' Y; K2 g- a; i6 x+ z) q g) R1 G) }
或许,陈宫在骨子里,和王允比较类似。- A2 F+ V* a* j) `; [; J4 H/ ~
|. O4 {6 A* a6 ~+ m( I两人同是有才能,有原则的人;也同样是有坚定的内心主张,并且在这方面有着坚持的人。而且,他们的坚持还到了近乎于“固执”的地步,绝不会为违反自身理念的事情而妥协……# h2 D8 Z( j2 U, D1 Z) l6 \
" c7 k, G+ K2 G8 P然而,凡是坚持都是有代价的。所以,二人的结局最终也差不多,同样是兵败被俘,视死如归,身首异处的归宿。
+ O/ P% ]% ]( d1 |, Z' y; [1 G# I2 Q3 m, g' n
但是同样的,他们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赞叹起敬的形象,和让人哀叹惋惜的评价……- N/ l* r& L& { F5 n, l
. i9 z2 {/ l& q
PS:据《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记载,曹操在处斩陈宫之前,问过他一句,要不要考虑妻儿家人的死活(问宫欲活老母及女不?)。而陈宫的回答原文是:“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 a7 k4 q3 Q/ }% l7 G
8 |. q+ F: a3 a5 e
这句回答,是陈宫在人世间,所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他这种说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意思呢?+ O* s. p s9 ^: p8 P Y
) v; f0 x! d/ a& I
一般认为,这是陈宫在暗示曹操,自己毕竟还是曾经对他有功之人。就算是后来成为敌人,但现在要杀就杀他一人足矣,不要罪及他的亲人们(后来曹操确实念及陈宫的功劳,善待了他的家人)……: t& U) p( l+ v. L. x
2 Y( p6 V% ?$ N- ]2 ?, E/ Q$ ^这种说法固然是没错,但是笔者觉得,陈宫其实是话里有话,他这种说辞中,还包含着更为深层的一层意思。
/ q% I8 p: N; u5 Q. |3 W- k
4 X& v4 q' k& ?仔细品读陈宫这段话,提到了“孝”和“仁”等字眼,而且不惜堆砌华丽辞藻,在曹操面前,标榜出了“孝治天下”、“仁施四海”这样的道德标准……
) O6 V% s: X% A( y/ @9 ^- i, G+ T! h7 h$ f8 t: c$ _
其实,这些都是陈宫一向而来的政治主张,也是在他内心深处,所一如既往的理念……而今,他沦为阶下囚,愿赌服输,却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反而是在尽力劝导曹操,应当以天下为己任,治理天下也应以“孝仁”为先,而不是一味的残暴杀戮……
2 r( y4 A# j# w! [/ u0 r
0 R. i9 N% v- @3 p) ?看得出,陈宫这是在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来最后坚持他心中,所一直在坚持的一些东西……
0 z' I5 O; \% w9 |! f& M) F+ F3 ~: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