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w/ `& }$ M0 n大致过程是说,董卓进京霸权乱政,废少帝,立献帝,引起了全天下的不满。在曹操,袁绍等人的号召下,总共18路诸侯联合进军,浩浩荡荡数十万人马杀向洛阳,讨伐天怨人怒的国贼董卓。3 N) J N( Z, r+ ?( D' g. w+ ` e
7 Y6 s$ _! k r! {) ~) c, ~) @
董卓派兵和诸侯联军交战,本该由吕布出阵,这时候华雄站出来毛遂自荐,并率领西凉军先锋出战。先后败鲍信,退孙坚,杀祖茂,砍俞涉,斩潘凤……可谓神勇无敌,将十八路诸侯都惊得坐立不安,无人敢战。5 Y z; F G$ c
6 y. h/ o- D* B6 I这时候,刘备座后的关羽站了出来,以“马弓手”的低下身份,自告奋勇出战。并在出营帐之前,放下手中的酒盏,声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 x0 P) J- B5 q- j5 ^4 E4 d* b3 ~( }
只听双方战鼓擂敲,将士助威声如雷,众人尚心惊胆战之时,关羽已将华雄斩于马下,枭首而还。而刚才放在案台上的酒,还尚存残温,可见真的是“去去便来”,片刻功夫便斩杀了华雄……3 z S$ B- d, E$ b! D/ W
! w' f% M! B6 _+ O$ C8 n0 s
可以说,《温酒斩华雄》这场戏,是《三国演义》整本书中第一个剧情高潮,作者用巧妙的烘托手法和虚虚实实的战场内外描写,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不但扣人心弦,而且精彩绝伦,把关羽的威武形象凸显得鲜明而又生动。 ; e# v6 T2 h/ p/ I5 |+ a1 G! U6 w7 l: J
而作为背景板的华雄,自然也成为了三国第一龙套王,从第五回轰轰烈烈登场,也同样在第五回风风火火退场,最终,只是成为了关羽神勇威名的垫脚石…… " B; M' ?; _3 \- Z* K) { - L( R& z. f% u3 [# |%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小说中的原创。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刘备并没有参加诸侯讨董的行动,所谓“温酒斩华雄”和之后的“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 $ Q6 L; x2 F. {! Z ]- Q8 h" ]% n& y- Q B6 p0 k2 p
而华雄,这个在小说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实和历史上的真正形象差距极大。 / y( n1 {3 w* n- Z; q 6 E. ?' v4 B+ Z今天,我们就根据史书的记载,来探寻一下华雄这个人物,还原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脸谱。2 e2 D" N) N8 m+ m) |
* L1 B% V! c" t2 P1 O2 C
首先,关于华雄的身份,他并不是董卓军的一方大将或主将,而只是董卓军胡轸部的一个都督,官职并不高。 5 i" A8 S$ N% B: m , ]5 z- b, s( z3 O7 C9 u$ L3 {而且,华雄所在的部队,也不是董卓对抗诸侯联军的先锋部队。据史料记载,董卓军率先出战诸侯的,是大将徐荣,也就是在《三国演义》里,和夏侯惇几回合交马,便被斩于马下的那个徐荣…… d0 Z6 I% s$ r4 F2 V0 k) w/ [
$ f5 j$ J0 L0 g2 {" N
很明显,这又是演义小说的胡乱虚构。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徐荣,其军事能力完全足以跻身于三国一流大将的行列。他率领西凉军先锋,先灭豫州刺史孔伷(几乎全歼),再败河内太守王匡(也是全歼),接着又在荥阳之战中大破曹操,在梁东又打败了孙坚。7 S/ r7 f" W0 S. f, r' n
5 z8 G3 N3 B x* O% V& e2 I, e
而且,孙坚被徐荣击败以后,士卒逃散,溃不成军,由于他戴着标志性的罽帻(红头巾),在战场上非常显眼,成为徐荣军追杀的对象。幸亏大将祖茂与他换了头巾,并引开追兵,孙坚这才能成功逃脱,并收拢残兵…… ' w) ]$ M- a& F3 T- x4 K) W& K9 F& y4 H. l
这一段,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 X. I8 }- e6 a* X: l
! T" }4 a# o- C是的,在《三国演义》里,也有过类似的剧情,只是董卓军的大将,换成了华雄而已……正所谓三分史实,七分虚构,罗贯中在这里玩了个“移花接木”的手段,将原本属于徐荣的战绩和剧情,移植到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华雄身上。而原本的故事主人公,徐荣,则被矮化成了演义里的三流下将,在夏侯惇刀下挺不过几回合的死鬼…… & ` K2 G& W& ?+ W . v0 m4 _0 F k3 q9 `/ F那么,真正的华雄,是什么时候出场的呢?这一点,史书上有着明确的记载:, N) [( b9 S, V$ g: N( B8 W: j! ^
2 J0 p* R4 u4 e
《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坚(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 C; t2 ?) u. K1 a" z/ w: w" } * |1 m$ H/ V/ W/ E《资治通鉴·卷第六十》记载:“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8 w5 X' z% t7 s' q4 k ' D6 n' S$ b3 m/ W; y3 F这两段记载综合起来,大概意思是说,孙坚在败于徐荣之后,收拢部队准备再战,董卓则派胡轸吕布等人率军乘胜追击。然而由于胡轸和吕布之间有矛盾,双方内耗自损实力,结果被孙坚瞅准机会打了个反击,大败西凉军。而作为军中都督的华雄,也在这一战中被孙坚枭首……1 o, P; y4 c C! U' L) c I t
8 ~& z& z# F! i; a/ T& L
是的,以上这些,就是华雄在史料上的全部记载。完全是刚一出场,就被斩首的下场,类似于电视剧里活不过一集的配角(应该是配角中配配角)。也许,说他是战五渣也不至于(好歹是个军中都督),但是在史书记录上,他也就只配得上“留个名字”的待遇…… 9 z0 H, [, u1 D" x* `3 [' p- h" r4 H( T
如果说,演义小说中的华雄,是一个跑龙套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华雄,就连龙套角色都算不上。在罗贯中都笔下,华雄可谓是一个“再创作”过的人物,也是整部小说中,和史实差距最大的人物之一。 0 |% c- S2 G o0 j+ o) _! [3 \2 A W$ u: S+ R6 A+ J7 U" Y
那么,老罗刻意拔高华雄,甚至不惜移花接木,将他人战绩移植到他身上的目的是什么呢?( \8 L6 w, M* F. k4 r0 D
|$ G1 J0 U2 N+ T( G
一般认为,这只是为了凸显关云长的英雄形象。其实,凸显关羽只是一方面,罗贯中真正想在这里凸显的,是包括关羽在内的刘关张兄弟三人。 + H0 h2 T* \# l , n: I: ?1 B* J' y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会发现,“温酒斩华雄”这个段子虽然很有名,但却并没有在书中成为一个独立章节,而是归于“三英战吕布”这一回中。很明显,从“三英”这个描述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章节的剧情,目的就是让刘关张三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天下闻名的人物。8 K- g/ K* U9 D" s v& ?6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