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R) h W1 e J: \. t- y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里的第三篇,也是这部伟大巨著中最精华的一篇文章,其对后世的影响力至今不绝.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述如何运用以谋略夺取胜利的"全胜"战略问题.文中许多有关战略,战术的思想理论观点,直到现在还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家,政治家,甚至就连商家也奉《孙子兵法》为商战上的克敌制胜方面的经典之谈.由此可见该篇的意义之重大.而三国中的以谋略制胜方面的例子,就是对这篇经典文章的集中体现.& `& w# b2 m2 K: P& W, s( }- o
/ F8 Z1 r$ p: F. s2 Y0 C& n% Z ' R" @4 d) p2 J2 g1 \/ ?' l i8 |) N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所追求的军事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三国这部书最让读者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其中层出不穷的谋略,也就是《孙子兵法》中说的“伐谋”!孙子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观点:"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认为,能使敌人举国投降,不费一刀一枪,方为上上之策,而动用武力,经过战争来打败它,花的代价再小,也是下策.在三国里,还真有这样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事发生,第40回,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幼子刘琮被部下推举为荆州之主.在曹操大兵压境下,小刘琮接受了部下的劝告,举荆州九郡向曹操投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例.还有在第7回,冀州刺史韩馥主动迎接袁绍入主冀州,也是一个实例.当然韩刺史与刘小儿之间的献土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小刘琮是完完全全的彻底投降,把土地和自己的命运交给曹操发落;韩馥则是个人让贤,并希望袁绍能看在他识相的份上,给他一个面子,做个二把手得了.没想到袁绍一来就把权力全部夺走了,别说面子,连里子也不给他留下.害得韩大人只得连夜出逃,投往他乡暂时栖身.这二个事例都可称得上是孙子的"全国为上"这一用兵观点的经典表现.当然,之所以袁,曹二人能取得如此辉煌的全胜,主要还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迫使原土地所有者不得不出此下策,从而成就了别人赫赫的威名和霸业. ~- B4 `7 N% O8 x/ t
/ i: K7 k* E" i0 W 7 `- _; j7 Z* i/ s& G* G2 ~ `* n 就拿小刘琮之降来说吧,在"天时"方面,国遭大丧,人心惶惶.自己新立,又是被亲戚以废长立幼方式硬给推上台的,名不正言不顺,众心未服.而曹操破灭袁绍集团,威名远播,上下同心,内部团结.乘胜而来,势不可当;在"地利"方面,荆州没有可以阻挡曹操铁骑的地理优势;在"人和"方面,内部不稳,北有叔父刘备,南有长兄刘琦.一旦他们二人连起手来,以"未报父丧,废长立幼"之罪名,兴兵前来问罪,那么用不着曹操来了,他们二人就能把小刘琮给灭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刘琦已经派伊籍赶到新野,请求刘备与他一起联兵,向刘琮兴师问罪了.只是由于此时曹操已快要打到家门口了,刘备自顾不暇,急于逃命,拒绝了刘琦的建议.才使得刘琮免于被南北夹攻的厄运.从"天,地,人"三个方面的情况来看,刘琮都已不占有任何优势了,除了投降,已无其他良策.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敌方举国而降,不是不可能的事.但关键还在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的因素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袁绍能兵不血刃的占领冀州,也离不开这三方面的因素.四世三公"的名望让袁本初在冀州赢得了大批的人心,连刺史韩馥自己和他手下的谋士荀湛,辛评都已经归心了.虽有少部分人,如耿武,关纯二人螳臂挡车了一下,欲谋刺袁绍未遂。在袁本初入主冀州后,根本就没出现过任何反抗一事,说明冀州早已经是人心已去,韩刺史也是大势已去.所以连韩馥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吾才能不及本初,古者择贤而让之."梦想以自己的让贤之举,为自己日后在袁氏集团内留得一席之地.没料到袁公根本不领他这个情,香火赶出和尚,把韩馥给逼走了.老韩的悲剧在于,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离他而去,可妥协到最后,自己仍是一无所有!故孙子在文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者而善者也!"但请大家记住这一点,要取得"全国为上"的显赫战绩,首先要让"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关键盟友站到自己这一边来,而且对方必须尽失这三大战友.袁绍之所以在官渡战败,是因为他没看清这三大友究竟站在哪一边,总认为凭自己的实力就可以决定一切.而根本不知道在天时方面,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已令他在天时方面丧失了所有的优势.在地利方面,官渡平原让曹操偷袭乌巢变得异常的容易.而在人和方面,内部的纷争,内讧又让自己的谋士许攸,武将张郃,高览弃他而去.最终酿成了袁绍的失败;而后来曹操之所以在赤壁败北,也是因为他只看见了自己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占尽了优势,没有看见对方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也存在着优势.所以,一旦某一方面发生了有利对方的逆转,曹操的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 " l( n, p, ~$ B 4 F v/ _5 f4 P/ z7 t7 W: D$ _( F* o: L3 y8 Z
孙子还提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并认为最后一种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举.他说的一点也没错.三国里面以谋制胜的例子多如牛毛,就拿三大战役来说,其成功者都是与用谋有关.如官渡大战,许攸献计"火烧乌巢"就是最具体的谋略;赤壁大战,"连环计"、“苦肉计”就是最经典的谋略;猇亭大战,吴军主帅陆逊的谋略更是让读者啧啧称道。书中有关以谋略取胜的故事也实在是太多了,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大家有空可以自己去看一下。+ H7 T P$ Y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