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打卡总天数:91
打卡月天数:2
打卡总奖励:1130
最近打卡:2024-10-29 21:01:13
版主
积分 6182
星级打分
平均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未评
! Y: n# I& U& ?5 ` a2 X0 z
在古时候,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落后,部队的行军打仗极其依赖地形.孙子在他的兵法中,也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来对地形进行讲解,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第10篇"地形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以及军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进行作战的基本原则."地形篇"作为我国最早的军事地形学的精辟理论,可谓弥足珍贵.古代的军事家对地形历来是十分重视的.曹操曾注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足见地形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及所占比重之大.三国里对地形重视的场面尤为突出.( ]7 e. m, d8 U1 j) l1 A' w
7 [& L0 w4 B5 u5 f4 w1 }
3 I+ V, r0 f; s; ]% t1 o 本篇的第1节中,孙子从当时的实战要求出发,具体分析了军队在作战中可能遇到的六种地形,并就这六种不同的地形条件,提出了具体而又适宜的用兵方法."通形",指广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地区.梅尧臣注曰:"道路交通".三国中的徐州就是这样一种地形的大城市.徐州北上可直通幽燕,南下可直达扬州,东接齐鲁,西连陕洛.自古为交通枢纽.便捷的交通造成了当地商贸较为发达,财力比较雄厚,容易筹措军饷.故曹操得知刘备在原徐州刺史陶谦死后,被部下推举,得了徐州之后,异常愤怒,"我仇未报,汝不费半箭之功,坐得徐州!"不顾军队正处于缺粮的窘境,几欲兴师问罪.幸被荀彧劝止.(第12回).不过正因为徐州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虽四通八达,但广阔平坦,属于四战之地,既不能攻,又不可守.和平时期无所谓,但在军阀混战年代,绝对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刘备,吕布先后得到过徐州,但都没能保住.曹操曾派亲信车胄防守该地,又被刘备派关羽袭杀.(第21回)徐州正如曹操谋士荀彧所说:"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第12回)实在这块地方是一处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对这样的地形,孙子提出的对策是"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白话为:应抢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草补给线的畅通,取得对地作战的先利条件.曹操和诸葛亮都是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军事家,占据要害地段,保持自己粮道畅通无阻,然后寻找战机;"挂形"指前平后险,易入难出的地区.如邓艾占领的江油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虽然有足够的粮食,但由于夹在险峻的群山之中,易被前后包围.进来容易,出去就难了.这座城市的确正如兵法中说的:假如敌人没有防备,就能够取胜;倘若敌人有防备,我方出击就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尤其被动.邓艾取江油的成功,正是建立在敌方无备的情况下;"支形",指敌我均可据险对峙,不易于发动进攻的区域.梅尧臣注曰:"相持之地".如三国中的祁山,诸葛亮与司马懿,姜维与邓艾,均在此地相持不下;"隘形",狭隘险要之地.梅尧臣注:"两山通谷之间".第92回,诸葛亮一出祁山前,蜀将魏延献计曰:"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但被孔明否决了,理由就是:"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于山僻中以兵截杀....大伤锐气."诸葛亮的谨慎是有道理的.孙子对遇到这种地形应采取的对策是:先敌占领并封锁隘口;如果敌人已经占领了,就不要去攻击它.子午谷的地形是"隘形",诸葛亮由于力量有限,选择了远离这块危险地域,绕道平坦之路去北伐,也是有其道理的;"险形",指行动不便的险峻地带.孙子对此提出的应对措施是:要么离开,要么先敌占领.如邓艾偷渡阴平,深入虎穴,孤军无援,最后拼死奋力拿下绵竹,并牢牢占领了它.从而把战争的主动权抓到了自己的手里;"远形",指距离遥远之地.孙子认为:如果在这种地形上,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失败,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故孙子在这一节的末尾中,对指挥员要求曰:"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确实,不明地理,何以为将乎?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中最重视地形的一个政治家.早在第38回,与刘备初次见面,他就一面悬挂起一幅西川地图,一面为刘皇叔指点今后战略发展大计.使得刘玄德对于天下形势不仅一目了然,而且是茅塞顿开.这堂"隆中对"的大课,既形象又生动,让正处于走投无路的刘备看到了希望,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87回,孔明南征蛮王孟获,得吕凯所献<<平蛮指掌图>>,如获至宝.以后他根据此图提供的线索,及时调整兵力部署,为彻底征服孟获创造了有利条件.; h$ j6 i8 y2 R7 l9 X4 j3 p9 Q
% o& D$ \. O( v 6 N: ~" k6 R$ |; r8 f" Z' F( m9 E# D
在第2节里,孙子还论述了军队由于将帅指挥失当而导致失败的六种情况-----"六败".并细致剖析了"六败"形成的原因,指出造成失败的责任应由将帅来承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一,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作"走.如第6回,孙坚遇刘表向其索要传国玉玺,大怒,立即以刀兵相向,先胜而后败;二,士卒强悍,将吏懦弱而造成败北的,叫做"驰".如太史慈和刘繇;三,将帅强悍,士卒懦弱而溃败的,叫做"陷".如第73回,曹仁部将吕常坚决请求主动出击关羽,并怒责要求坚守不出的满宠曰:"据汝等文官之言,只宜坚守,何能退敌?岂不闻兵法云:军半渡可击之.今云长半渡襄江,何不击之?若兵临城下,将至壕边,急难抵当矣".仁即与兵二千.吕常至江口,正逢云长来到.正欲迎敌,后面众军见关公威风凛凛,不战先走,吕常喝止不住,大败而回;四,偏将怨愤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如第86回,吴将孙韶不服主将徐盛,擅自出战,幸得徐盛派丁奉随后接应,方才转败为胜;五,将帅懦弱缺乏威严,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因而致败的,叫做"乱".如严白虎败于孙策;六,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分队的,因而落败的,叫做"北".如第18回,刘表追击曹操败北,在贾诩为其正确分析可以取胜的情况下,仍不肯追击.故此小节结尾时,孙子再一次呼吁,这是"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0 x3 {$ |. p/ i1 K& M* N+ T
% ^4 m8 X3 @# ]' t
( U. Q0 U/ Y) H1 p8 H: v7 p 第3小节里,孙子发出感叹道:"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扼,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积极掌握主动,考察地形险厄,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高级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否则必会招来失败.例如,曹操得了汉中,又立刻丢失了它.正是由于他没有足够的意识到汉中这块战略要地的重要性造成的.而刘备的谋士法正对此却看得十分的清楚:"昔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并鼓励刘备亲自前去征讨:"既定汉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此天与之时,不可失也."(第70回)刘玄德在听了法正的建议后,出兵夺下了汉中,为蜀军将来北上和自我防守建立了一个最佳的桥头堡.刘备取得汉中大捷,正应了"地形篇"中所说的"故战道必胜",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有着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去打也是可以的;而"战道不胜",如果分析下来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一定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第73回,曹仁得知关羽领兵前来,欲坚守.副将翟元曰:"今魏王令将军约会东吴取荆州,今彼自来,是送死也,何故避之?"满宠曰:"吾素知云长勇而有谋,未可轻敌.不如坚守,乃为上策."骁将夏侯存曰:"此书生之言耳.岂不闻水来土掩,将至兵迎?我军以逸待劳,自可取胜."曹仁从其言,令满宠守樊城,自领兵来迎云长.未料被关公以诈败计诱入伏中,大败而逃.夏侯存,翟元都被斩杀.看来对于操军该如何与敌军作战,还是书生满宠的意见最为正确.孙子在这一节里,更是对将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认为这样的军队指挥员才是"国之宝也".进不谋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这样完美的将帅似乎在三国里没有看到,如果一定要有的话,东吴的陆抗勉强可算一个吧.第120回,陆抗领吴主孙皓的命令,驻军江口,预备伐晋.经过与晋老将羊祜实地接触和观察后,语部将曰"彼专以德,我专以暴,是彼将不战而服我也.今宜各保疆界而已,无求细利".并上吴主皓疏,言晋未可伐之状,且劝皓修德慎罚,以安内为念,不当以黩武为事.皓览毕,大怒,疑陆抗与敌私通,立刻罢免其兵权,降为司马,令左将军孙冀代领其军.不过素以残暴著称的孙皓尽管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麻,但却没有像对待其他被他残杀的大臣一样对付陆抗,这可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直到陆抗病死,晋国才最终出兵,一举灭掉孙吴,统一了全中国.
# t; a. G, S C6 A0 x" L1 ~8 @
7 W/ a |$ A8 E; ] - C9 |% i1 k6 {$ i [* P. }
第4小节非常短,孙子在这阐述了官兵关系的准则,主张将领既要爱护士兵,"视卒如爱子",又要严格治军纪律,反对过分地厚爱士卒,提倡要"宽"与"严"相结合.三国中的关羽以爱护士卒出名,张飞以暴虐士兵著称.最后二人都失败了,并失去了生命.张飞不出意外,死于因虐待部下而引起的复仇;而关羽虽然以爱兵闻名,但在士兵们得知留在荆州的家属都得到吕蒙的优待时,立刻军心涣散,四散而逃.军纪压不住亲情,说明关公在治军方面做的并不成功,有"宽"而缺"严".他的三义弟张飞正好和他相反,多"严"少"宽".关云长的"爱兵如子"没有为他带来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胜军,"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造成士兵最终"不可用也",这才是关羽治军失败的原因.猛人张翼德之死,则完全是因自己视部卒如草芥的咎由自取.
i7 a( i }& V: {# Q- D3 c 2 o4 z. ]+ W' |: o: Y4 Q
) A2 p3 j8 P4 E% O
最后的第5小节非常重要,孙子曰:"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不半也".如吴蜀彝陵大战,吴军战胜了蜀军.魏主曹丕认为自己的坐山观虎斗之计成功了,机会来了.派出三路大军偷袭江东.企图在吴军主力尚未来得及回撤救援之机,一举拿下江东,然后趁蜀军大败,无力抵御的有利时刻,再乘胜灭蜀.没料到吴军在主帅陆逊的指挥下,舍弃刘备,火速回撤,击败了魏军.魏文帝只知道己方准备充足,却并不了解对手的具体情况,所以在碰到三国一流将帅陆逊时,只能以失败告终;"知敌只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还是曹丕,他正确的预判了刘备的失败,却没有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的原因-----魏军的对手是三国中最谨慎聪慧的年轻统帅陆逊.一个在用兵上和曹丕的老爸曹操不相上下,都极其重视自己后路的军事家.故曹丕精心安排的"卞庄刺虎"之计成为一场空谈;"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也".诸葛亮北伐的失败,败就败在于蜀军不利的地形上.' ^1 v( z5 x3 r' a
/ g3 n7 y; K1 J$ ^/ z9 S0 }
* ^4 @3 S# U% Z 虽然孙子在这一篇谈论的都是与地形有关的理论知识,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他在文中作最后总结的那段话:"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诚然,在战争中地形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也就知晓了人和;再加上懂得天时,地利,那么争取胜利也就不会有危险了,胜利也就指日可待了.三国谁都灭不了谁,最后归晋,就说明了一切.蜀汉,一个有着四塞之固的天府之国,却没能挡住魏国邓艾的飞天神兵;东吴,那一条曾经阻挡了三国中最有名的军事家曹操的长江天险,最终在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晋国军队面前低下了它高傲的头颅.地形确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是人,而最能掌握胜负命脉的人,无不通晓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人才是战争真正的赢家,那个笑到最后,最美的人!# R/ x4 t4 I1 O
" F' B5 R9 w3 e: ?' G R6 b7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