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I3 c2 X# |$ Z E ` 第4小节非常短,孙子在这阐述了官兵关系的准则,主张将领既要爱护士兵,"视卒如爱子",又要严格治军纪律,反对过分地厚爱士卒,提倡要"宽"与"严"相结合.三国中的关羽以爱护士卒出名,张飞以暴虐士兵著称.最后二人都失败了,并失去了生命.张飞不出意外,死于因虐待部下而引起的复仇;而关羽虽然以爱兵闻名,但在士兵们得知留在荆州的家属都得到吕蒙的优待时,立刻军心涣散,四散而逃.军纪压不住亲情,说明关公在治军方面做的并不成功,有"宽"而缺"严".他的三义弟张飞正好和他相反,多"严"少"宽".关云长的"爱兵如子"没有为他带来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胜军,"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造成士兵最终"不可用也",这才是关羽治军失败的原因.猛人张翼德之死,则完全是因自己视部卒如草芥的咎由自取.7 n& y% \( o, Y. B* c/ @4 M8 k9 Y
; g$ H) m$ l) R
8 \1 O+ \. D3 y. u) `: C6 c
最后的第5小节非常重要,孙子曰:"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不半也".如吴蜀彝陵大战,吴军战胜了蜀军.魏主曹丕认为自己的坐山观虎斗之计成功了,机会来了.派出三路大军偷袭江东.企图在吴军主力尚未来得及回撤救援之机,一举拿下江东,然后趁蜀军大败,无力抵御的有利时刻,再乘胜灭蜀.没料到吴军在主帅陆逊的指挥下,舍弃刘备,火速回撤,击败了魏军.魏文帝只知道己方准备充足,却并不了解对手的具体情况,所以在碰到三国一流将帅陆逊时,只能以失败告终;"知敌只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还是曹丕,他正确的预判了刘备的失败,却没有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的原因-----魏军的对手是三国中最谨慎聪慧的年轻统帅陆逊.一个在用兵上和曹丕的老爸曹操不相上下,都极其重视自己后路的军事家.故曹丕精心安排的"卞庄刺虎"之计成为一场空谈;"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也".诸葛亮北伐的失败,败就败在于蜀军不利的地形上.. B# S9 c* u0 @$ U: j8 n, U3 j5 c
@+ g- A0 t* T0 X5 W5 q" n
$ d# n l* A, o4 {; a( a' w
虽然孙子在这一篇谈论的都是与地形有关的理论知识,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他在文中作最后总结的那段话:"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诚然,在战争中地形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也就知晓了人和;再加上懂得天时,地利,那么争取胜利也就不会有危险了,胜利也就指日可待了.三国谁都灭不了谁,最后归晋,就说明了一切.蜀汉,一个有着四塞之固的天府之国,却没能挡住魏国邓艾的飞天神兵;东吴,那一条曾经阻挡了三国中最有名的军事家曹操的长江天险,最终在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晋国军队面前低下了它高傲的头颅.地形确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是人,而最能掌握胜负命脉的人,无不通晓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人才是战争真正的赢家,那个笑到最后,最美的人!! U. i8 L' |: U! I. T' D1 [: ^*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