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v H% k. J4 L' q# k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魏延被任命为前锋。因为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北伐陷入到僵持之中。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讨之后的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调度,就随他的便。诸葛亮去世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0 C" c1 e( H: L# M4 q7 ~0 D+ \" i! ~0 _ I
最终,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和魏延爆发了直接的冲突。对于杨仪来说,派遣马岱斩杀了马岱,成功结束了这场蜀汉内部的纷争。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和马岱联手除掉魏延,他们最终是什么结局呢?5 E" K: S4 C' T/ L& ]
; u/ v7 P5 d8 u一、马岱- Q* }* }" ^; A# ~; G
马岱,生卒年不详,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马超的从弟。早年追随马超大战曹操,反攻陇上,围攻成都,汉中之战等。8 d6 F+ h; G( ?& C/ R
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1 A2 R4 E4 ~+ E9 ?+ z0 P8 P1 c9 j, z3 q
* b6 h; R: n2 |$ b* P4 b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按照《三国志》的说法,马岱是受到杨仪的派遣,这才斩杀了魏延,这意味着杨仪才是杀掉魏延的主谋。当然,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则给出了诸葛亮安排马岱斩杀魏延的情节。对此,在笔者看来,《三国演义》的说法,显然没有得到正史的佐证,也即很可能是罗贯中虚构的。, b' p% g- ~; z" ~- ]
建兴十三年(235年),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率众伐魏,为牛金击退。在诸葛亮去世的第二年,马岱曾经率领蜀汉大军进攻曹魏。不过,在这场战役中,马岱吃到了败仗,而且是被司马懿麾下的牛金击败。在这场战役中,《三国志》等史料中,就没有马岱相关的记载了。换而言之,马岱的结局,自然是下落不明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很可能是因为公元235年吃到了败仗,马岱被调离了前线,回到了蜀汉都城,从而最终病逝了。而这,促使相关的史料中,没有了马岱的记载。7 E9 K1 t& ~; n: q3 G$ F$ |$ P
d* x' Y+ n! g二、杨仪2 j, p* T" X, k3 C1 W
另一方面,相对于马岱,杨仪最终的结局,则有明确的记载。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关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3 ^4 T3 `7 W* R+ L) M' Z3 h
9 A7 b/ \1 w- I+ \) v3 |
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回到蜀汉都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蜀汉大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声色之间经常流露出怨愤表情,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
5 W1 t! |! n1 P+ _; ^8 | E对此,在笔者看来,杨仪认为自己在蜀汉的资历更老,而且又有除掉魏延的功劳,理应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不过,最终的结果则是蒋琬接替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丞相。而这,促使杨仪多次口出怨言。7 ?# Z2 ~+ w2 C+ F; L' v1 f
5 d9 r& ?: V9 @2 i当时人家都畏惧他出言不逊,不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跟随魏延的话,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不过,让杨仪没有想到的是,费祎秘密地将杨仪的这些话上奏给了后主刘禅。
+ ^1 z2 x0 A% N2 c; o2 _ X: h. K建兴十三年(235年),后主刘禅下诏,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对于此时的杨仪,虽然失去了官职,不过,至少他还保住了性命。但是,杨仪显然没有珍惜自己的性命。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在牢狱之中,杨仪选择自尽,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从这一角度来看,杨仪最终的结局,无疑是比较凄凉的。
4 b& A( O7 b( S8 r) y# p不过,杨仪当初除掉魏延,显然也有报复魏延的意味,因为在此之前,这两人之间就有私人恩怨。在此基础上,杨仪最终的结局,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了。对此,孙权曾评价道: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b9 K' t4 A) @1 D: |1 _
& P, V3 @$ W6 K" m' p2 _. R
总的来说,诸葛亮没有去世的话,完全可以驾驭魏延这位猛将。但是,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所以,魏延还想着北伐中原,自然会导致自己众叛亲离。于是,杨仪联手马岱除掉了魏延,客观上避免蜀汉内乱的扩大,不然只会让曹魏拥有了可趁之机。而在魏延被杀之后,马岱最终下落不明,杨仪则是在牢狱之中自尽。对此,你怎么看呢6 t4 _- C" q0 f* Q7 E) s
5 l+ T* i" B4 y& x$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