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l& x |7 h3 r+ F' z/ ^" S% U 首先对于后主刘禅而言,“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显然也是诸葛亮“嗜职”下的无奈之举。一个国君无法在历练中得到成长,必然摆脱不了幼稚的孩童气息,因此刘禅最后演变成了“乐不思蜀”、烂泥扶不起墙的阿斗,不得不说,也是诸葛亮行政上“嗜职”导致的结果。 + s# _5 X9 U* _9 h$ F+ |% {, B: R3 v9 ?
其次,纵然诸葛亮能力再强,但毕竟个人能力极其有限,军中所有事务,不论大小,皆“咸决于”诸葛亮,自然导致军事部署跟不上,因此伐魏期间,蜀军常常因后勤脱节,导致功亏一篑,以及诸葛亮去世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可怕局面,不得不说也是诸葛亮,军事上的“嗜职”结成的恶果。 1 v4 d+ _! w. I+ k/ @- X" ?( E3 b: q6 } # s0 o0 X- ?& {/ R% f! e' V L* A 由此可见,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德才兼备,但他仍然心怀“私心”——政治和军事上全面“嗜职”,以做出与管仲、乐毅一样的丰功伟绩,这显然对人主的诚心,和宽容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e4 E# P4 M1 c: _3 _7 | e2 @1 d% R) i5 X
既然出山的条件如此苛刻,自然主子的诚心,他得好好考验考验。为此,诸葛亮在正式出山前,便玩起了“矫情”的游戏:不仅要刘备完成三请之数量,更要对其极尽贵宾之礼遇。- c! K" Y9 u: a; a
2 e9 K( x" }- V& U, |; A% A) p 幸好刘备也是一代诚心之主,不仅完全答应了诸葛亮,提出的苛刻条件,三次登门亲自去请,而且还将国之大权,全权授予了诸葛亮,更是在夷陵之战惨败后,将后主乃至蜀国的未来,完全托付给了诸葛亮。 7 X5 h0 j6 Z4 f) r8 Y o8 M- F8 i6 `8 M* {: B* M q. {' Y) }; a& B
9 ]6 W$ ?% F$ Y8 C( Z( {: {二、刘伯温并不了解朱元璋,之所以第三次被邀请后立马出山,是被说客孙炎信中的一句话所“迫” ; p8 B1 v0 s' _2 j# m% G+ \" c/ m7 \+ N! h
熟悉刘伯温的人知晓,他原本对元王朝忠心耿耿,这位23岁即高中进士的奇才,一心想将平生之所学贡献给国家,无奈天不遂人愿。元王朝的腐败和内斗,将他的报国之心消磨殆尽。就在他心灰意冷,看不见人生未来之方向时,曾经的同学宋濂,向他推荐了后起之秀朱元璋。 1 Y4 Y- ?% b# K2 G; {" v, x8 c$ }7 N5 Y0 x" x# X
刘伯温此时仍然心怀元朝,出于对朱元璋的不了解,以及痛恨方国珍、徐寿辉等发动“叛乱”的罪恶行径,宋濂针对朱元璋的那套,天花乱坠的夸奖之词,对刘伯温毫无用处。- N/ h) s# p' u
4 R2 m e Y7 o2 o6 k! h 深谙刘伯温脾气、秉性的宋濂,于是请求朱元璋派人去请,这便有了朱元璋,三请刘伯温的事实。不过很显然,刘伯温并未收到,有如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的礼遇,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F* Y$ V& C. C: B/ r9 \' T
% _5 N, ? m6 G7 E; s
首先,朱元璋也并不了解刘伯温,因此当宋濂大肆举荐刘伯温时,朱元璋只是来了兴趣,但却丝毫没有亲自登门去请的意思。不仅如此,心思深重的朱元璋,为防刘伯温心生傲慢,特意嘱咐宋濂,将当时包括刘伯温在内的,“浙东四先生”一并请来,造成“良禽择木而栖”、非我朱元璋有求于你的事实。1 _4 ?* j v4 w
: B6 l" q8 S- H- b2 [ 因此,最开始也只是派了个,一般的使者登门拜访,失败后才起用了著名说客——处州总制孙炎去请。朱元璋对刘伯温,并没有足够的诚心,而且,还特别提防刘伯温心生傲慢,可见刘伯温的出山,必然有“被迫”之一面。 / w7 `! ^0 t1 u7 _4 w: o, J1 r. t9 Z- L; @3 S4 l. o1 I# S. d
" P7 E# k9 @& i6 h
其次,随着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的扫除,朱元璋称帝建国时机成熟,于是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举行开国大典,建立了明朝。众所周知,天下大定后的朱元璋,对待昔日的战友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处置态度,为此高悬屠刀,制造了以屠杀功臣为目的的“洪武四大案”。 / q( K, }( x" S1 m . u+ w4 s: {/ w0 W( U" d1 _! h 刘伯温虽然幸免躲过屠刀,但朱元璋对他却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不仅在《御宝诏书》中,无视三请刘伯温的事实,而且还倒打一耙说,刘伯温是因为感受到了,他的英明神武,才抛弃妻子前来投奔。对于刘伯温之前,诸多战前谋划的事实,朱元璋均强调是自己领导有功,刘伯温只不过是,在自己的英明领导“尔多辅焉”罢了。 $ C% E( p9 ^3 j . |- \5 @7 L0 F0 ~$ Y 首次封爵36人中,“开国文臣第一”(正德帝评述)的刘伯温,竟然连末等伯爵之位未能捞到,虽然最后还是授予了刘伯温“诚意伯”爵位,却也是刘伯温“一路小跑”,跪在自己面前时,勉强补上的。如此来看,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相比,朱元璋对刘伯温又有何礼遇?* r" a, o }2 W `3 C; ^6 x
Y5 X0 K% Q" G 刘伯温明知朱元璋对自己不够诚心,为何最终还是加入了朱元璋的团队呢?这源于孙炎信中的一句话。 - s% e; n" \1 h$ T( C2 U" s( d. c* I5 t& E
孙炎第一次请刘伯温时,也是仿照使者做法,将朱元璋美化了一番,并且落笔自己大名,寓意是我孙炎,这么重量级的人物来请你,给个面子吧。毫无疑问,心高气傲的刘伯温照例拒绝,出于对孙炎大名的“忌惮”,刘伯温回赠了一把宝剑。 % l, N( M1 I1 ?; T7 H7 O. A, {- A4 X5 u
& I; ~ R% f% F" d 这惹恼了孙炎,于是他第二请时,就在信中就写下了,极其犀利的语言,不过只字不提请求之意,而是浓墨重彩地分析了天下大势,并且还附上一句话:这把宝剑太过珍贵,是权力的象征,“当献天子,斩不顺者”,因此原物返还。 & u+ e8 @; V6 V / u/ ?9 e# h) Y6 r- k1 g 也正是看到了这句话,刘伯温吓出了一声冷汗。多年的处世经验告诉他,眼下虽然尚属乱世,中原大地群雄并起,但最终必定会天下大定,四海归一。0 C( H2 t. o4 G# u* S
, r+ \3 r9 b8 w. @5 Q 对于自己这等名声在外之人,到那时必然也仅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两条路可走。由于元王朝气数已尽,倘若现在自己迟迟不站队,或是仍然抱着元王朝不放,最终结局自然也只剩“逆我者亡”了。7 j' p, T! v- Y, t* I
2 c3 n- B/ z3 w$ S' M
虽然这个他并不十分了解的朱元璋,没有给他应有的礼遇,和足够的诚心,但天下大势却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方国珍也好、徐寿辉也罢,虽然起义尚早,但以刘伯温对他们的了解,终究难成气候,眼下唯有朱元璋广受赞誉,天下归一于他的可能性确实很大。8 ]5 p. J" d3 k7 n5 x
% ` O" J' z. A- P& p* S4 A1 o. O
深谙谋略之道的刘伯温想到这里,后背立马吓出一身冷汗,于是叹了口气,整装出发投奔了朱元璋。由此分析可知,刘伯温之所以最终投奔了朱元璋,着实为形势“所迫”。) \& N. {' M# F
! D @# Q6 ?5 F$ j1 ^
' v/ W6 G5 v/ [, |5 f( D
结语:由上分析可知,诸葛亮和刘伯温,虽然同属治国谋略之奇才、统兵部署之英才,也有着自古才人,所拥有的那股傲气,这从他们需要三请,才肯出山的事实可以看出。+ U4 ]! V( P$ [5 q$ ]( w- f1 x7 ?& Q
* M! q6 g% G! A" `
不过二人截然不同的是,诸葛亮是必须刘备,三次亲自来请方才出山辅佐,而刘伯温无需朱元璋,亲自来访便前去投奔。究其原因在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有“嗜职”之“私心”——建立有如管仲和乐毅,一样的不世功勋,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m; O/ T6 { u
* e8 s$ e. |. T. D( w3 H1 d4 }
倘若想成此伟业,就必然需得到齐桓公授予管仲、燕昭王授予乐毅的军政全权,从而为自己全心全意“嗜职”打下基础。 u& Q7 t3 F U, S- S: n * |$ V/ @; `' q4 ^1 n9 Y/ d 刘伯温则截然相反,虽然朱元璋,对其不够心诚的态度,让其一开始,并未对朱元璋抱有好感,但嗅到了天下形势之味道的他懂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理。因此在读到说客孙炎的“斩不顺者”之言时,在对比了,逐鹿中原的各路诸侯之实力后,刘伯温被迫做出了投奔朱元璋的决定。$ ]( i8 \7 ?$ L6 L
' A$ J9 V: Z& {* U+ m: c0 D 因此综上分析可知,诸葛亮辅佐刘备是为了“嗜职”,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是“被逼”,也正是因为二人情况不同,故而诸葛亮出山,须刘备亲自去请,而刘伯温出山,无需朱元璋来。 S: K- S+ r* p* m9 p$ X6 c V
6 x" l3 I, z5 f; \0 ?- t! t7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