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28|回复: 0

为何诸葛亮出山须刘备亲自去请?而刘伯温出山无需朱元璋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17 20: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I7 P$ {* N7 l2 U; a" H- R1 \7 m
  说到历史上,让人赞叹而又敬仰的,谋略家和预言家,很多人必然会想到,诸葛亮和刘伯温两位大师。二人均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善处政事、精通兵法。  a& Y" X+ u* u4 z- ]

: ]& l, G' l0 Z' n& g  由于出色的谋略能力,和精准的预判能力,他们均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辅佐各自的君主,开创了一番伟业,可谓成绩斐然。另外,此二人均崇尚德政、不徇私情,堪称古往今来德才兼备之完人。+ ~+ M7 E+ g  Q( Y

5 a5 I4 t$ K: S( |) [  如果单从谋略、预言能力来看,二人可谓各有所长,诸葛亮精通五行八卦,并有三分天下之安排的《隆中对》(原文出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一部《马前课》更为其,预测未来之能力提供了佐证。
3 `4 Q' v- e, X! n3 S% u; y% W0 J6 m2 T. B$ f7 T# q

8 s# c: R! q& b3 J% p8 ]( H9 }. `/ B" A  刘伯温精通星宿占卜,有一统天下之部署的《时务十八策》,并且一部《烧饼歌》的问世,更为其高超的预言、测算水平,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后人之所以,将此二人相提并论,也正是因为他们,均有着异乎常人之所长,并以此建立了不朽之功勋。7 G7 B2 f5 x' {- u

9 p% X. S. G) Y* e( p7 a4 V  不过倘若论成就,刘伯温则远在诸葛亮之上,毕竟诸葛亮鞠躬尽瘁、穷极一生,也不过是稳固了三分天下之局面,而刘伯温却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了大元天下,建立了一统天下之不世功勋,故而从某种程度而言,刘伯温较诸葛亮更为出色。& i! N: ^4 \. K! z4 I) R1 h0 A8 x; Q+ `

. h4 x1 W: J) ]# I* ?0 [2 m8 {  众所周知,一般能力超强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高气傲,以此形容诸葛亮,和刘伯温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他们都是三请才肯出山。
, p; L( ?2 C3 R2 P1 @# p0 W2 _# K) `, C1 T: I0 W/ W
  所不同的是,诸葛亮必须蜀汉之主刘备,亲自到访才肯出山,而刘伯温无需朱元璋亲自到访,在阅读完朱元璋派来的说客孙炎的一封信后,便整装出发。这又是为何呢?
! \& \. T& E1 J$ g& n$ ]6 `+ \) R6 @; R+ `6 n
: ^; i$ }+ [8 k+ `
一、诸葛亮之所以如此“矫情”,是因为他 “嗜职”,为此,人主能不能放手让他,大干一场他得考验考验
! V5 v, x' y+ Y
& c8 `2 e3 O# f, ?# S5 q  诸葛亮的德行自不必说,其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是有目共睹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表请求降职三级便是明证。
+ h3 X2 ^: ]9 _' @1 G- Z6 r2 v/ B3 E9 m* A: z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法令严明、赏罚分明,并带头以身作则,使得蜀国上下官吏不徇私舞弊、人人自勉、要求上进;民间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强不欺弱,社会风气也因此呈现出了,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6 T7 C# ?5 j" o+ W) q4 C
$ X( }! k1 I, A- E4 w. u6 w8 G
  诸葛亮曾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表达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不贪名利之心态,从其后来,位居蜀国丞相之高位的做法来看,诸葛亮确实未有表现出,诸如一般权臣那般的嗜权模样,因为他的目光自始至终,都聚焦在为国鞠躬尽瘁上了。, E2 }9 q, P% w3 i1 a. `
6 J. m2 r# ~& a4 v7 y: [8 O

' Q2 T5 c7 i- B8 }+ [) r% n  不过据此认定诸葛亮,完全没有“私心”倒也未必属实,因为他非常“嗜职”,这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N0 K8 b, T. x

- u/ W; W! S# ?7 F& F6 o  第一、虽出身平凡、命运坎坷,但自比管仲和乐毅。诸葛亮是汉代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诸葛珪曾任东汉末年泰山郡郡丞,可见出生于书香之家,这便为诸葛亮熟读天下之书、精通天文地理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9 _( A! j& V1 X$ P& a) v8 E# Q2 b1 R  q! @! b6 e7 I
  不过很显然诸葛亮,似乎生来便是穷苦的命,父亲在其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之后叔父诸葛玄,便带着他和弟弟诸葛均,“流浪”了一段时间,先是投奔袁术,后又投靠刘表,纵然这样,诸葛亮仍然得不到发达,因为不久诸葛玄也撒手人寰。
, B, v" ?/ I- G( b4 T& A3 Z9 g9 J; _2 G. b3 s  O$ o9 e( p. \+ C
  由此可见,上天安排给诸葛亮的命运,似乎是平庸一生,诸葛亮确实也被迫,拿起了锄头“躬耕南阳”了。
. e2 V0 H' ]$ F5 m% E6 v8 M+ c+ Y& {* S+ ^/ \  Y0 ?6 e/ i/ M4 {

& a7 U2 a4 `" k) _: p) e  但身高八尺、博览群书、胸怀经世之才的诸葛亮,却着实“不安分”,因为他常常自比管仲和乐毅。管仲和乐毅之高才,世人皆知,一个辅佐齐桓公,开创了春秋霸业,另一个则带领弱势燕国军队,打败了富庶强大的齐国,并险些将其灭国。他们二人均是,建立了不世之伟业的国之元勋,而且一个是治国英才,一个是军事奇才,一文一武。' @% l5 e- j) x9 J

! t* o. {% o5 Z# u; p  第二、诸葛亮自比这两位,公认的文臣武将,可见内心志向之高远、胸中信心之充足。但凡自信满满、才华横溢之人,便越想开创一番事业。因此即便当时几乎没人相信他,能有这样的高超才能,诸葛亮仍然信心十足,等待属于他的机会,最终他的好友徐庶帮了他的忙,将其推荐给了正屯兵新野的刘备。
& s& Z+ C2 |& a+ {, ?, ]/ @4 l9 A- Y' ]  ^) _5 D7 y: L/ r* X% j
  位于丞相之高位,却军政统抓,事无巨细。诸葛亮作为蜀国之丞相,原本应抓大放小、聚焦大方向,这不仅让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案牍劳形中解放出来,更是可让下属,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 @! y' p1 M4 U+ K; u* y8 U  e3 f$ |
  不过在这一点上,诸葛亮表现得尤为“小气”,不仅事无巨细地,掌管国家行政,和军中所有事务,而且还亲自绘制了,运输工具的图纸——木牛、流马。将理应下属所做之事,完全包揽在自己身上,显然“越俎代庖”,管得太过宽泛了。如此不给别人一丝锻炼机会,必然会招致严重后果。8 v' }+ Z3 @$ L6 X* d/ {, x
' G/ F$ `* U3 }& b1 q

: \8 l& x  |7 h3 r+ F' z/ ^" S% U  首先对于后主刘禅而言,“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显然也是诸葛亮“嗜职”下的无奈之举。一个国君无法在历练中得到成长,必然摆脱不了幼稚的孩童气息,因此刘禅最后演变成了“乐不思蜀”、烂泥扶不起墙的阿斗,不得不说,也是诸葛亮行政上“嗜职”导致的结果。
+ s# _5 X9 U* _9 h$ F+ |% {, B: R3 v9 ?
  其次,纵然诸葛亮能力再强,但毕竟个人能力极其有限,军中所有事务,不论大小,皆“咸决于”诸葛亮,自然导致军事部署跟不上,因此伐魏期间,蜀军常常因后勤脱节,导致功亏一篑,以及诸葛亮去世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可怕局面,不得不说也是诸葛亮,军事上的“嗜职”结成的恶果。
1 v4 d+ _! w. I+ k/ @- X" ?( E3 b: q6 }
# s0 o0 X- ?& {/ R% f! e' V  L* A  由此可见,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德才兼备,但他仍然心怀“私心”——政治和军事上全面“嗜职”,以做出与管仲、乐毅一样的丰功伟绩,这显然对人主的诚心,和宽容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e4 E# P4 M1 c: _3 _7 |  e2 @1 d% R) i5 X
  既然出山的条件如此苛刻,自然主子的诚心,他得好好考验考验。为此,诸葛亮在正式出山前,便玩起了“矫情”的游戏:不仅要刘备完成三请之数量,更要对其极尽贵宾之礼遇。- c! K" Y9 u: a; a

2 e9 K( x" }- V& U, |; A% A) p  幸好刘备也是一代诚心之主,不仅完全答应了诸葛亮,提出的苛刻条件,三次登门亲自去请,而且还将国之大权,全权授予了诸葛亮,更是在夷陵之战惨败后,将后主乃至蜀国的未来,完全托付给了诸葛亮。
7 X5 h0 j6 Z4 f) r8 Y  o8 M- F8 i6 `8 M* {: B* M  q. {' Y) }; a& B

9 ]6 W$ ?% F$ Y8 C( Z( {: {二、刘伯温并不了解朱元璋,之所以第三次被邀请后立马出山,是被说客孙炎信中的一句话所“迫”
; p8 B1 v0 s' _2 j# m% G+ \" c/ m7 \+ N! h
  熟悉刘伯温的人知晓,他原本对元王朝忠心耿耿,这位23岁即高中进士的奇才,一心想将平生之所学贡献给国家,无奈天不遂人愿。元王朝的腐败和内斗,将他的报国之心消磨殆尽。就在他心灰意冷,看不见人生未来之方向时,曾经的同学宋濂,向他推荐了后起之秀朱元璋。
1 Y4 Y- ?% b# K2 G; {" v, x8 c$ }7 N5 Y0 x" x# X
  刘伯温此时仍然心怀元朝,出于对朱元璋的不了解,以及痛恨方国珍、徐寿辉等发动“叛乱”的罪恶行径,宋濂针对朱元璋的那套,天花乱坠的夸奖之词,对刘伯温毫无用处。- N/ h) s# p' u

4 R2 m  e  Y7 o2 o6 k! h  深谙刘伯温脾气、秉性的宋濂,于是请求朱元璋派人去请,这便有了朱元璋,三请刘伯温的事实。不过很显然,刘伯温并未收到,有如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的礼遇,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F* Y$ V& C. C: B/ r9 \' T
% _5 N, ?  m6 G7 E; s
  首先,朱元璋也并不了解刘伯温,因此当宋濂大肆举荐刘伯温时,朱元璋只是来了兴趣,但却丝毫没有亲自登门去请的意思。不仅如此,心思深重的朱元璋,为防刘伯温心生傲慢,特意嘱咐宋濂,将当时包括刘伯温在内的,“浙东四先生”一并请来,造成“良禽择木而栖”、非我朱元璋有求于你的事实。1 _4 ?* j  v4 w

: B6 l" q8 S- H- b2 [  因此,最开始也只是派了个,一般的使者登门拜访,失败后才起用了著名说客——处州总制孙炎去请。朱元璋对刘伯温,并没有足够的诚心,而且,还特别提防刘伯温心生傲慢,可见刘伯温的出山,必然有“被迫”之一面。
/ w7 `! ^0 t1 u7 _4 w: o, J1 r. t9 Z- L; @3 S4 l. o1 I# S. d
" P7 E# k9 @& i6 h
  其次,随着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的扫除,朱元璋称帝建国时机成熟,于是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举行开国大典,建立了明朝。众所周知,天下大定后的朱元璋,对待昔日的战友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处置态度,为此高悬屠刀,制造了以屠杀功臣为目的的“洪武四大案”。
/ q( K, }( x" S1 m
. u+ w4 s: {/ w0 W( U" d1 _! h  刘伯温虽然幸免躲过屠刀,但朱元璋对他却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不仅在《御宝诏书》中,无视三请刘伯温的事实,而且还倒打一耙说,刘伯温是因为感受到了,他的英明神武,才抛弃妻子前来投奔。对于刘伯温之前,诸多战前谋划的事实,朱元璋均强调是自己领导有功,刘伯温只不过是,在自己的英明领导“尔多辅焉”罢了。
$ C% E( p9 ^3 j
. |- \5 @7 L0 F0 ~$ Y  首次封爵36人中,“开国文臣第一”(正德帝评述)的刘伯温,竟然连末等伯爵之位未能捞到,虽然最后还是授予了刘伯温“诚意伯”爵位,却也是刘伯温“一路小跑”,跪在自己面前时,勉强补上的。如此来看,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相比,朱元璋对刘伯温又有何礼遇?* r" a, o  }2 W  `3 C; ^6 x

  Y5 X0 K% Q" G  刘伯温明知朱元璋对自己不够诚心,为何最终还是加入了朱元璋的团队呢?这源于孙炎信中的一句话。
- s% e; n" \1 h$ T( C2 U" s( d. c* I5 t& E
  孙炎第一次请刘伯温时,也是仿照使者做法,将朱元璋美化了一番,并且落笔自己大名,寓意是我孙炎,这么重量级的人物来请你,给个面子吧。毫无疑问,心高气傲的刘伯温照例拒绝,出于对孙炎大名的“忌惮”,刘伯温回赠了一把宝剑。
% l, N( M1 I1 ?; T7 H7 O. A, {- A4 X5 u

& I; ~  R% f% F" d  这惹恼了孙炎,于是他第二请时,就在信中就写下了,极其犀利的语言,不过只字不提请求之意,而是浓墨重彩地分析了天下大势,并且还附上一句话:这把宝剑太过珍贵,是权力的象征,“当献天子,斩不顺者”,因此原物返还。
& u+ e8 @; V6 V
/ u/ ?9 e# h) Y6 r- k1 g  也正是看到了这句话,刘伯温吓出了一声冷汗。多年的处世经验告诉他,眼下虽然尚属乱世,中原大地群雄并起,但最终必定会天下大定,四海归一。0 C( H2 t. o4 G# u* S

, r+ \3 r9 b8 w. @5 Q  对于自己这等名声在外之人,到那时必然也仅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两条路可走。由于元王朝气数已尽,倘若现在自己迟迟不站队,或是仍然抱着元王朝不放,最终结局自然也只剩“逆我者亡”了。7 j' p, T! v- Y, t* I
2 c3 n- B/ z3 w$ S' M
  虽然这个他并不十分了解的朱元璋,没有给他应有的礼遇,和足够的诚心,但天下大势却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方国珍也好、徐寿辉也罢,虽然起义尚早,但以刘伯温对他们的了解,终究难成气候,眼下唯有朱元璋广受赞誉,天下归一于他的可能性确实很大。8 ]5 p. J" d3 k7 n5 x
% `  O" J' z. A- P& p* S4 A1 o. O
  深谙谋略之道的刘伯温想到这里,后背立马吓出一身冷汗,于是叹了口气,整装出发投奔了朱元璋。由此分析可知,刘伯温之所以最终投奔了朱元璋,着实为形势“所迫”。) \& N. {' M# F
! D  @# Q6 ?5 F$ j1 ^
' v/ W6 G5 v/ [, |5 f( D
  结语:由上分析可知,诸葛亮和刘伯温,虽然同属治国谋略之奇才、统兵部署之英才,也有着自古才人,所拥有的那股傲气,这从他们需要三请,才肯出山的事实可以看出。+ U4 ]! V( P$ [5 q$ ]( w- f1 x7 ?& Q
* M! q6 g% G! A" `
  不过二人截然不同的是,诸葛亮是必须刘备,三次亲自来请方才出山辅佐,而刘伯温无需朱元璋,亲自来访便前去投奔。究其原因在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有“嗜职”之“私心”——建立有如管仲和乐毅,一样的不世功勋,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m; O/ T6 {  u
* e8 s$ e. |. T. D( w3 H1 d4 }
  倘若想成此伟业,就必然需得到齐桓公授予管仲、燕昭王授予乐毅的军政全权,从而为自己全心全意“嗜职”打下基础。
  u& Q7 t3 F  U, S- S: n
* |$ V/ @; `' q4 ^1 n9 Y/ d  刘伯温则截然相反,虽然朱元璋,对其不够心诚的态度,让其一开始,并未对朱元璋抱有好感,但嗅到了天下形势之味道的他懂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理。因此在读到说客孙炎的“斩不顺者”之言时,在对比了,逐鹿中原的各路诸侯之实力后,刘伯温被迫做出了投奔朱元璋的决定。$ ]( i8 \7 ?$ L6 L

' A$ J9 V: Z& {* U+ m: c0 D  因此综上分析可知,诸葛亮辅佐刘备是为了“嗜职”,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是“被逼”,也正是因为二人情况不同,故而诸葛亮出山,须刘备亲自去请,而刘伯温出山,无需朱元璋来。  S: K- S+ r* p* m9 p$ X6 c  V
6 x" l3 I, z5 f; \0 ?- t! t7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7-8 10:46 , Processed in 0.18291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