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刘备,在戏剧舞台上,都是以须生的角色出现的,京剧《龙凤呈祥》,还根据《三国演义》描述,刘备答应与孙权妹妹婚配之前,言道“吾年已半百,鬓发斑白吴侯之妹、正当妙龄、恐非配偶。”而加工了一段乔国老暗赠染须药的剧情,让刘备胡须变黑,在甘露寺内相亲时,骗过了吴国太而成就了这门亲事。按历史所载,孙、刘联姻,是在建安十四年(209年),时刘备年48岁,还够不上半百。: U% Q2 \% v2 Z r8 Y
' r# `# R; a4 W- S4 a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请告知撤回 ( L E6 G' h% J6 @0 t+ { ( q, ]- T5 C% z% M O9 w. R可是,在正史里,刘备真正达到半百的年岁时,竞然一根胡须也没长出,说来算得上是一桩历史奇间,史料详载于《三国志·蜀书·周群传》里。史学家陈寿在为儒林校尉周群立传时写了一段关于刘备无须的情节。 ' X% @! P/ w6 E原文的大意是: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军入蜀,与益州牧刘璋会见于涪城。宾主见面时,刘备看见侍坐于刘璋身旁的从事张裕,长得满嘴胡须,这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竟然一改常态,对张裕的长相发生了兴趣,开玩笑说:“昔年我居住涿县,那里姓毛的人家特别多,东西南北全是姓毛的,涿县县令为此称之为'诸(猪)毛围绕涿(啄)住呀’”。这是讽刺张裕嘴边的胡须全是猪毛。 - ^4 r3 @5 s4 c7 X ; \; q0 h$ i3 w- j. Q' y但是,张裕并非庸人,乃是博学多识、受刘璋器重的谋士,他马上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敬刘备说:“往日,有一位在上党潞城县当县长的人,迁升为涿县县令,后来去官回家。当时有人要向他写信,但不知如何称呼为好。那人心想,若称他潞城县长,便丢了他涿县县令这一官职,要是称他涿县县令,又丢了他那潞城县长的官位,想来相去,决定来个两官并用,称呼他为路(露)涿(啄)君’”这是讽刺刘备没长一根胡须,嘴巴全暴露在外面。史书原文是“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 U1 ~% k* W+ O: }8 `. H' a
1 s# d0 R& J, W8 P' C刘备与张裕互相嘲笑,都先在“涿”字上动脑筋。“涿”、“啄”同音,啄,乃指鸟类用嘴叩击,两人都作为嘴的比喻。讽刺的对象是有没有胡须。刘备利用了“诸”与“猪”同音,把张裕满嘴的胡须比做猪毛。张裕则巧妙地将“潞”和“露”的同音,说刘备因没长胡须,所以嘴才露在外面。 + U6 x- U: _( V [& F0 U# S1 X: n A. S/ O5 B
双方开了个玩笑,只属逢场作戏。本应不算得什么,更何况是作为客方的刘备先挑起来的。可刘备则含恨张裕出言不逊,当众嘲笑自己没胡须的生理缺陷。往后刘备战败刘璋、统治益州,张裕任后部司马,在议伦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因张裕曾持不同意见,事后又私下与其他人议论,刘备便借此将他问罪下狱,并决意处死。诸葛亮特地表请免罪,但耿耿于怀的刘备,终于没有饶过张裕。 7 H5 [( B' g! L* t* C* a, P$ t K3 N3 f, B/ y
从这段历史记载中,可看出刘备极可能是先天性的不长胡须,民间称之为“老妈脸”。因为古代男子均留须,特别是官僚贵族。与刘备年岁大致相同的关羽,就有美须髯之称。( m1 C5 e1 l2 o$ u2 e3 a
刘备怎能50岁还把脸刮得光溜溜的?因而若此记载准确,刘备暮年也长不出胡须。, K) w9 O0 N2 ]; Z/ e! }6 e9 l U
7 k0 D* Z# W( l3 }另外,从这桩小事中,亦可看出刘备的肚量。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看来有些言过其实了 ) H( R$ ^. l9 d: W% v9 S* C' @; F$ j3 p3 d- m I* G+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