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d6 K1 C" q9 }6 W 只要刘封派出生力军,攻破樊城指日可待。也不用再抽调荆州的防守力量,估计也不会有后来吕蒙的白衣渡江了吧。典型的“山头主义”,刘封的行为就是只顾自己,而不顾全局需要。也怪不得这件事后,“先主恨之”。4 @( T$ u6 @4 e
) `5 [/ ]; W8 Q! O. j, E7 Q二、欺凌同僚,导致三郡尽失" }2 u" k. {( n" Q0 W
先是不救关羽,这罪过够大了吧。紧接着就欺压同僚孟达。“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刘封就找机会夺了孟达的“鼓吹”。孟达“既惧罪,又忿恚封。”于是向刘备请辞,自带着本部人马投了曹操。' x; T: W, k7 `- y, R
) ?* @0 s& x+ s3 X3 c9 X8 v$ P' M
7 s: [1 {0 D' h “鼓吹”即官员的仪仗。代表着官员的威仪。像曹操的谋士程昱为了威仪连官都可以不做。可想而知刘封是把孟达欺凌到何种地步。确实是欺人太甚,于是孟达直接闹情绪不干了,和魏军里应外合夺了三郡。 1 L) t4 @ Z7 L, T8 Z& V 0 a9 o. b* L! \9 z 违抗军令、欺压同僚、丢城失地。刘封这种人嚣张程度可谓百倍于魏延。而且魏延在丞相在世时还没敢公开抗命,平时也只是在同僚面前耍耍威风。再加上刘封宗室的身份,带头破坏政治规则,对集团的危害性确实难以评估。8 G* s5 E6 n6 R* f% U4 K
; K1 i% S. p( }. g! L. I
( D w$ t) E: ^7 M& J' ?4 Y- P. ?: ^0 \* q7 G* H) W4 C
于是,《三国志·刘封传》讲得很清楚,诸葛亮“考封刚猛,易世后终难制御”。劝刘备“因此除之”。于是“(刘备)赐封死,使自裁。”从政治层面来说,这样解决敏感问题能够付出的成本是最小的。8 @: V7 t- z K( l4 t' r. U' r
6 @, m& P1 I2 U5 |; s 另外,刘封的家人和子嗣并未受此事牵连。一直食汉禄到蜀汉灭亡。应该说,如果刘封乖一点,安安分分当个王爷享受荣华富贵肯定没问题。这也就是刘备集团还比较讲人情,换曹总和孙十万那边,就他捅的篓子怕是连这个下场都捞不到。# l, e1 L4 d/ l1 h4 P
% N2 P9 y. R6 G2 w/ t% u
! W+ v0 B: J0 I8 A+ N
刘封马谡,前者顺风浪,后者逆风送,实乃汉室两道过不去的坎。事实上,刘封死前的那句“悔不听孟子度(劝降)之言”也确实让人寒心,证明了此人该杀。想想马谡吧,临死之前也不会这样啊。 2 E' R3 A& \9 i6 ? 6 g2 I( O) M, `+ M$ j- o/ i2 T1 Z 刘备是真的好领导,就糜芳那档子破事,最后也没牵连啥人。就是因为人太好了,连糜竺自己内心都愧疚得不行不行的。 0 l- p u' \# g5 m* f& O1 T7 H3 C" q) _0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