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 W5 ~4 ~3 n+ Z! Z6 t3 Y一、陆逊害怕刘备 : b3 e W+ o( I5 h+ m& `5 @3 j很多人奇怪,陆逊明明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啊,为啥还会害怕刘备?因为刘备在夷陵战败后干了一件事! 2 ~' I! E2 v$ Z# w6 `夷陵之战,刘备败得很惨,辛辛苦苦多年的心血,一朝损失,痛苦至极。不过刘备不愧为一代枭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虽然此次他败了,但是他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继续跑,没有回到成都,而是留在了白帝城,并将白帝城更名为永安,想要继续在这里抵抗! 2 `% I% f2 ~& Y- p& |7 z7 h0 H不得不说,刘备的这个做法非常明智!古人有句话叫做兵败如山倒,说的就是战局一旦失利,有人带着跑路,那其他人都会跟着跑的,就算是战斗力再强的军队,面对这种形势,也很难打赢翻身仗。$ c% l* \3 R% A* T$ G0 x) b. J. W
历史上类似的比较出名的战事便是淝水之战,当时苻坚率领数十万前秦军队攻打东晋,想要一统天下,结果在淝水被打的大败,苻坚原本是占据优势的,可是他却选择了后退,想要吸引东晋军队进攻,完成半渡而击的目的,结果他这一退,直接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前秦军队一看皇帝都退了,那还打什么,全部跑了,结果假意撤退变成了真正的溃退,加上东晋军队的进攻,最终苻坚被打的大败。苻坚败退后,不久国内发生动乱,最终死于内乱之中 ) e! M7 L- e# ]。 & S& V- `9 P. M) [. S试想一下,刘备当年如果选择了继续撤退,回到成都,蜀汉的边境真的挡得住吴军的进攻吗?刘备在蜀汉国内真的能待得安稳吗?会不会也和苻坚一样,最终死于内乱?要知道刘备可是外来的军事力量啊,在益州这块地方,原本就受到别人的敌视。本人认为,刘备要是撤退回到了成都,他的结局势必会非常惨的,蜀汉很可能快速灭亡!7 C9 m/ [! M) G, v8 E6 c" J s: H
2 i# u/ o. F0 V* P! k1 ?刘备留守在永安,不再撤退,这便是他的枭雄之处,也正是因为他采取了如此果断的措施,才成功地稳住了蜀汉的民心,挽救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陆逊正是看到刘备没有继续撤退了,所以才放弃了进攻!东吴对益州其实一直是有谋划的,早在周瑜时期,东吴就已经做好了完备的进攻益州计划,只不过后来被刘备捷足先登了。夷陵之战后,如果刘备表现出了懦弱的一面,吴军必定会乘胜追击,一举攻入蜀汉腹地,当时的蜀汉人心惶惶,皇帝刘备都打输了跑了,根本不可能组织起有效反击,最终蜀汉很可能在内忧外患中提前灭亡!- V8 y1 D" X0 M, |! L. T
所以说,陆逊之所以不继续进攻,并不是因为害怕赵云,而是害怕刘备,因为刘备选择了就地扎营,没有继续撤退,这就意味着蜀汉人心尚在,刘备还有拼死一搏的勇气。面对上下一心的永安城,陆逊也不敢贸然进攻,不然他们很可能陷入战争泥潭,脱不开身!6 H' l' E, u9 I# {% Z; C
二、陆逊害怕曹丕* O. c; o) V* b( k0 g- N- v! ]
在陆逊和刘备鏖战夷陵时,魏国皇帝曹丕一直在一旁虎视眈眈,虽然曹丕表明了不打东吴的态度,但谁都知道,这种态度就是说着玩玩的,不敢真信。曹丕之所以不愿意动手,其实就是坐山观虎斗,想要蜀汉和东吴两败俱伤,等到分出胜负以后,曹丕再下场摘桃子。所以说,曹丕攻打东吴的心思,一直都没有变过。陆逊在打赢夷陵之战,必须得小心提防后面的曹丕!4 D0 a d8 q, R8 z* B/ p
如果刘备表现不济,陆逊不介意继续进攻扩大战果,攻入蜀汉腹地,灭亡蜀汉。可就刘备的表现来看,那完全就是殊死相搏啊,没法取得好处,所以陆逊不得不放弃扩大战果的想法,小心关注曹丕的动向。而事实也果然如陆逊所料,夷陵之战后不久,曹丕便兵分三路,开始了对东吴的进攻,把东吴打的哭爹喊娘的,就连陆逊上场,也没能扭转战局,要不是靠着关羽当年修的那座江陵城,东吴很可能被曹丕一战打崩。# m( ^: S8 { M0 t4 _6 l% i
7 M2 L+ f6 Z- ~' Q7 G G i
结语- |( k2 C$ K" K* A2 s
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陆逊确实害怕,但是他害怕的并不是赵云,而是刘备和曹丕!刘备没有继续撤退,反而坚守永安,表现出了一副殊死相搏的画面,吓得陆逊不敢进攻,因为陆逊担心陷入战争泥潭。而后面的曹丕一直虎视眈眈,坐山观虎斗,现在夷陵之战结束,曹丕很可能发动进攻,所以陆逊不得不提防曹丕,只能放弃继续进攻,选择撤退。. `4 [( Z( _/ h#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