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总有那么些刺客,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影响了一国的命运。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刺客,却因为这次这次刺杀而载入了史册,也让蜀国本就人才不多的情况,又出现了大的危机,引发了蜀国内部的猜忌。这个人便是郭循。 * e0 q( b; h! v. u3 m- `5 k 0 x' l& h4 R, O& [9 K. b$ O& e, Q: G6 \* [* e, H
在诸葛亮死于五丈原以后,蜀国的丞相由蒋琬、费祎担任。由于诸葛亮生前的几次伐魏之战,使得蜀国国力大损,人民生活贫困,赋税沉重,经济萧条。因此这二位便主张以休养生息,恢复蜀国国力上来,对于一些战争,采取了能不打就不打的态度。 - |1 h5 r9 u1 R3 j : v8 G; N0 @) q 蜀国朝堂上认同支持,这种保守避战的策略的一派被称为鸽派,而以姜维为首的武将,则对魏国虎视眈眈,主张以战养战,消耗魏国的一派被称为鹰派。0 \1 c+ G/ T! N- |3 V) ^
6 f; r+ f7 Q1 J6 Z T 也不是说鸽派和鹰派哪个不好,此二者各有千秋。鹰派的屡次征战,消耗了蜀国的国力,而鸽派的盲目保守避战,也使得错失了两次攻打魏国的好机会,一次是司马懿,夺曹魏权的内乱,一次是司马昭死时,继承人争位产生的炎攸之乱。这两派水火不容,常常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u. J; |$ U M
1 `, i8 h+ G3 B2 _( ?
4 h6 i* U; G/ q& }% F' ?" A 费祎主政的时候,姜维发现他是一个,比蒋琬还要保守的人,蒋琬受诸葛亮的影响,知道应该是要对曹魏用兵的,但是继任者费祎认为,蜀国应当把放在第一位,反对北伐。 9 x& e- ~8 c" \7 @3 ?! A6 C! C" Z: }
费祎一直限制姜维用兵,在他执政后数年间,从未开展过大规模的北伐活动。姜维多次上奏给刘禅请求北伐,但是刘禅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蜀主就当了甩手掌柜,一切都让丞相费祎决定。 2 L6 K$ a$ @7 R% L A, ? . `7 G8 _$ [, [0 ?5 m! p3 f 费祎对姜维的北伐建议,一直表示明确的反对,这让姜维感到很失望,久而久之他们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和间隙。这也是刘禅作为一个帝王,想要看到的结果,两派相互制约,他也好从中平衡。当然,在费祎主政的时候,蜀国也依旧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情况。0 e \* R( G+ w8 _. g4 W
1 p( c/ k# f! t# X
公元224年,魏国大将曹爽征伐蜀国,费祎、姜维率兵迎战魏军,在汉中大败曹爽。公元246年,汶山郡出现了夷族叛乱,姜维采用率兵击败叛乱军队以后,采取恩威并施的方法,平定了汶山郡。/ R2 R/ w# J) v
8 ]+ W& ]( U8 t* [
1 U: a) T7 O9 x 公元249年姜维奉命攻打雍州,在受到费祎给他兵力,不过万余人的情况之下,姜维仍然和魏国名将郭淮、邓艾打了个平手,经此一战姜维伐魏的信心大增。4 G% w2 C7 R8 y1 ^" }! A& L A8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