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02|回复: 0

志大才疏的袁绍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91
  • 打卡月天数:2
  • 打卡总奖励:1130
  • 最近打卡:2024-10-29 21:01:13

1008

主题

48

回帖

6182

积分

版主

积分
6182
发表于 2024-3-12 06: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现在我们常说社会上某人是二代,大家对这种人的普遍印象是,家里有钱有势,社会地位高,个人任性胡为,无人敢惹,似乎牛得不得了。但这些二代比起三国中的袁绍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统统只能给人家当孙子的份了。那袁本初的身份可是海了去了,他的祖上四代都当过东汉朝廷的三公,到他这已经是第五代了。所以袁绍是名副其实的官五代.那么啥叫三公呢?就是东汉时期地位最高,最尊贵的大官僚。尽管不掌握国家实权,不过由于身份特殊,一般只用来赠与那些为国家立过大功或在国内非常有名望的人士。有位极人臣之说。袁氏家族有四代人担任过三公一职,虽然袁绍本人未当过三公,但因为显赫的家族背景,其父亲,叔叔都当过三公,所以当时的世人对袁五代们也非常尊敬。故时人一提起袁绍,必在前面加上“四世三公”四字,以示尊崇之意。
1 |5 U# w3 g( g: O; a" V6 F7 M+ L6 O& \2 {6 [
0 Y8 j3 o  [' {4 o# v7 E, o
       袁绍字本初,是东汉末期势力最大的军阀。其统辖下的地盘有冀,并,青,幽四州,简单的说,黄河以北都是他的势力范围,包括现在山东省的部分地区。可以说是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军阀。但非常遗憾的是,袁本初能得到这么大片的地方并不全是凭他的武功所获得的,而是由他的名望,或者更多的是由于他祖宗的声望给带来的。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历史,不仅使袁氏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并且因与家族有密切关系的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连素以凶恶残忍著称的董卓都不得不对袁家投鼠忌器。第4回里,在袁绍竟敢与他拔剑对峙,坚决反对他废帝的主张情况下,老董也只能是放了袁绍,任袁本初扬长而去。最后,董卓还不无担心的问侍中周苾,校尉伍琼:“袁绍此去若何?”周苾曰:“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伍琼曰:“袁绍好谋而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从之,即日差人拜绍为渤海太守。敢当面顶撞董太师,并和他对着干的人,袁绍不是第一个,但却是最幸运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没遭到任何的打击报复,反而还升官了。其他敢于和董大丞相面对面唱对台戏的人,都被处死了。唯独袁绍未伤一根毫毛,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他的家族那“四世三公”的背景。到处都有和袁家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是真杀了袁绍,其他袁氏族人登高一呼,四方响应者必纷至沓来,到那时候恐怕悔之晚矣!故老董无奈只得咽下了这口恶气。
/ X+ u, \2 d9 u! q) j& ?( F' G) {, B+ E( \2 I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这“四世三公”的名望,它给袁绍带来的好处还不止这一点呢。第5回,曹操首先向天下发出倡议,号召诸侯们讨伐董卓,拯救黎民百姓,扶持王室。各地诸侯们接到曹操的檄文,纷纷出兵表示支持,共聚得十八路诸侯。在讨论让谁担任讨董联军的盟主时,曹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袁本初当了盟主后,提名由他的族弟袁术总督全军粮草,也无异议,获得大家一致通过。曹操虽然是讨伐行动的发起人,但由于名望的原因,甘拜袁绍下风。可见这“四世三公”的名气有多么的响亮。这也难怪,世上有几个家族能连续四代都担任国家最高级的官员呢?就是放到现在,这样显赫的家族在社会上,任何时候都是有绝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
5 @& h9 C1 z4 l) i) S% i
5 T& p! d/ [/ z! r$ y2 ^; r        袁绍由于“四世三公”的声望得到的好处尚不止此也。第7回,讨董大军解散后,袁绍屯军河内,缺少粮草。冀州牧韩馥派人送粮以资军用。谋士逢纪说绍曰:“大丈夫纵横天下,何待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绍曰:“未有良策。”逢纪乃献计,先送信给幽州太守公孙瓒,约他共分冀州;然后却暗地派人把公孙瓒要来攻打冀州的消息透露给韩馥,等韩馥请袁绍出兵相助时,再就中取事,唾手可得也。绍大喜,依计而行。韩馥得知后,果然惊慌失措,准备请袁绍入冀州,同治州事。馥长史耿武谏曰:“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奈何欲以州事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馥曰:“吾乃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古者择贤者让之。诸君何嫉妒耶?”耿武叹曰:“冀州休矣!”于是弃职而去者三十余人。绍入冀州,以馥为奋威将军,以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尽夺韩馥之权。馥懊悔无及,遂弃下家小,匹马往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绍以冀州为根据地,四面出击,到处吞并其他诸侯的地盘,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又消灭了仇敌辽东公孙瓒,逐渐成为东汉末年势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地方诸侯。要说袁绍夺取冀州这事,做得确实有些不地道。说他是恩将仇报,过河拆桥,一点也不过分。但大家也应当看到这么一个事实,韩馥是主动迎接袁绍入主冀州的,并表露过有让贤之意。所以,袁绍取冀州,也算是顺理成章的吧。只是香火赶出和尚之举让世人对其颇为不耻。但不可否认,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声望,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况且,袁绍霸占冀州后,各方英雄豪杰,才智之士还是纷纷赶来,投奔于他。并没有因为他的不义之举而减少过。这里面更多的因素还是由于袁家那“四世三公”的名望。' A/ G* k+ C6 K+ S( a# \
9 ]5 {4 }( Y1 z- W$ J" v
        如果说袁绍不过是凭借祖上的名气而出人头地的,也未免有些不符合事实。事实上他在其事业发展初期时的表现,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他不畏强暴,勇抗董卓的废帝之举,更为世人肃然起敬。当董卓恶狠狠的表示,有不同意他废帝之议者斩时,群臣惶怖莫敢对。独时为中军校尉的袁绍挺身而出曰:“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当场指出董卓这是在造反,勇气可嘉。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绍亦拔剑曰:“吾剑亦未尝不利!”二人互不相让,举剑对峙.朝堂上的气氛顿时变得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吓得董卓女婿李儒赶紧在一边打圆场:“事尚未定,且容再议。”袁本初此举真可谓是震聋发聩,气壮山河,颇具大英雄的气概。可以说他的这番豪气万丈的举动,胆识和魄力,是三国中任何一个英雄人物也不曾有过的。要知道董卓的干儿子吕布正带着一千余名甲士遍布朝堂上下,虎视眈眈的瞪着群臣。袁绍非但毫不畏惧,反而针锋相对,这勇气和毅力绝非常人可比的。也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这番举动,给他自己也增加了不小的名气和威望.而曹操此时没有吱声,大约是做了缩头乌龟了。也正因为此,再加上袁绍在除宦官时留下的名声,祖辈们积累下的声誉和广泛的人脉关系,使得各路人才竞相投奔在他的麾下,为之效力。足见袁本初至少在那个时刻,还是充满了人格魅力。其个人在形象上的得分是远高于曹操的.
3 f. [+ ?# K% R8 z5 p& a  Q2 m, q* d2 m' ~7 P/ h- E
       袁绍在清除十常侍的斗争中,其最初的表现颇为不俗。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袁绍虽然积极加入剪除十常侍的队伍并成为其中的骨干分子,也为此不断地向大将军何进献计献策,但老实说,他贡献的计策大多都是非计。既失策,又失计。最邪门的是,当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将军何进为何太后不同意诛杀宦官而发愁时,袁绍献计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此计一出口,连主簿陈琳听了都大惊失色:“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极力劝阻,只是何进没有听他的话。果不其然,宦官还没有除掉,何进的脑袋却被太监们砍掉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袁绍的馊主意,导致了何大将军的送命。" W$ I: y# z* ]$ V( f

: J) R1 `- l! R8 d0 Z! f      即使在袁绍雄踞北方,占有几乎中国北方半壁江山之时,他的目光仍是那么的短浅,尤其是在需要作出重大决定时。先是拒绝了田丰提出的趁曹操在与刘备交战,后方空虚之际,派奇兵袭击许昌,把皇帝抢到手,代替曹孟德行使“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官渡大战的关键时刻,袁绍谋士许攸进献妙计,趁曹操率主力屯军官渡与袁军相持,目前粮草已尽,军心不稳,许昌空虚的有利时机;分兵星夜偷袭许昌,一举拔掉曹操的老巢。然后回军,前后夹攻,打败曹操。但好谋而无断的袁绍此刻却变得多疑起来了,又因为接到审配书信,揭发许攸有贪腐行为,于是不但不采用许攸之计,反而痛骂许攸并将其赶走。逼得许攸转而投靠曹操,为曹阿瞒献上奇袭乌巢之计,赢得了官渡战役的胜利。最后在曹军大兵压境地情况下,不去积极备战迎敌,而是念念不忘立小儿子子袁尚为接班人。终于在他临死前这个心愿被完成了。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同室操戈,兄弟相残。曹操乘机各个击破,尽夺袁氏之地,统一了中国北方。
- f9 ^9 z; O3 }7 j$ ?9 t6 D% G' }. T( b7 V# d. F+ Z
       袁绍在他的青壮年时期,充满了理想和抱负,为此不畏强暴,积极进取,公而忘私,极富抱国救世的雄心.并为此积极投身到为国家除暴安良,救民于水火中的斗争里来.只是到了晚年,大概是事业太一帆风顺了,生活太过于安逸,整日沉浸在享受之中.反而变得意气消沉,患得患失起来了.陶醉在虚幻的荣耀里面,听不得逆耳之言,变得越来越好大喜功起来.曹操曾对袁绍有过这样的评价: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语虽刻薄,但不失为明见。观袁绍一生,志气颇高。初期诛阉党时,一马当先:“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为何进报仇时,拔剑而起,振臂高呼:“阉官谋杀大臣,诛恶者前来助战!”;出兵攻打曹操,虽有刘备为其戴高帽子所致:“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但从他欣然接受来看,此时袁绍之志已在平定天下了。+ T' ]* b9 f, r9 c8 I1 J2 r

  J' a, N1 a/ r9 }0 L% C/ W+ [       唐朝的武则天在徐敬业造反后,一边读着骆宾王责骂她的檄文,一边笑着对她手下说:“凡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宾王原是能文,敬业未必能武。”后果如其所料。袁绍之志不可谓小,其个人才干亦不可谓无。比如他也知道乌巢这块战略要地的重要性,为此增派了大将和重兵前去把守.只是惜其才疏耳!他派去的大将淳于琼虽有勇名,却是个酒鬼,被曹军活捉时酒还未醒.尽管谋士沮授早就劝他换将,但被他断然拒绝.谁都知道勇将只适合冲锋陷阵,让他防守却是用非所长了,况且还是个酒鬼.但袁绍却反其道而行之,实在令人不解;在得知曹操偷袭乌巢的消息后,袁绍拒绝了张郃等人要求派重兵救援的正确意见.而是采取郭图的"围魏救赵"之计,把对手想像得极其简单.希望凭此侥幸之计反败为胜.其实连他本人都知道曹操是个非常狡诈的对手,怎么会不预先防他狗急跳墙,反咬一口呢?结果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奇怪,许攸让他偷袭曹操老营许昌,他认为这是曹阿瞒故意设下的圈套,而坚决拒绝;而曹操突袭他的乌巢大营时,郭图让他掩袭曹军大营,他却认为这是条妙计又同意了.当部将张郃等人认为曹操肯定有防备,又被他认为是在推卸责任,反而要处死他们.逼得张郃,高览等人投降了曹操,反戈一击,终于使他彻底的打败了官渡一战.造成他高分低能的根本原因,我看还是在于他的家世上,太一帆风顺,太养尊处优了。理论知识可能很丰富,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实际经验远不及曹操等实干家。理论与实践脱节,安能成功。而仅从曹操提出的对太监们的处理意见:“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泄露。吾料其必败。”已知阿瞒的见识远高本初一筹。所以,袁绍的失败也并不奇怪。2 n5 ~/ ~9 J& {) A+ b$ `4 q  D0 j
5 \/ K: X( k0 u* Q
      我们常说人要有志气,所谓“有志不在年高”。但有志气不等于不需要才干。越是高志气,越是需要高才华。袁绍不缺志气,唯少才干。“志大才疏”就是他个人最大的软肋。' c. A: D0 w3 j' ^/ b

9 F, ~# @( b9 ?$ u) T8 G5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4-11-24 06:54 , Processed in 0.155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