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第五篇名叫"势篇",有人把它称作是第四篇"形篇"的姊妹篇。关于"势"的解释,曹操曾注云:"用兵任势",后世学者把它解释为"兵势",亦即根据一定的作战意图而部署兵力和掌握运用作战方式方法所造成的一种客观作战态势.非常拗口的解释.其中孙子主要论述在强大的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杰出指挥才能,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作战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文中的有关"奇正"相结合的战术变化运用问题,尤其为广大军事家所重视.而如何根据战场上"势"的不同,调整己方的军事部署以谋求胜利,三国中一些相关的例子就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8 a* }( U2 t$ ]% H / v* Z& N# A0 k3 B: a L, l- `5 h# W* }
, E8 \- u; q2 n: i; P n
文章的一开头,孙子就强调了管理军队的重要性,那就是号令统一,这样才能保证部队在受到敌人突然打击时而没有溃败;在对敌人实施打击时,如同以石击卵一样轻松.他认为这属于"避实就虚"原则的正确运用问题.三国中优秀的将帅在管理军队方面都是很有一套的,就拿姜维来说,尽管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指责他不知天高地厚,逆天而行,出兵北伐,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姜伯约确实是一个将才,他在带兵打仗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能连对手都为之肃然起敬.第93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首战便大败以魏国权贵子弟夏侯懋为主将的魏军,并生擒之.然后派人假冒夏侯懋的使者向魏天水郡太守马遵求救,意图和上次诳骗安定太守崔谅一样,把魏军调到半路聚而歼之,乘虚再夺取天水郡.却未料被时为魏国中郎将的姜维识破,将计就计,反败蜀军.诸葛亮闻之,亲自带兵来到天水郡,见城墙上刀枪林立,旗帜整齐,未敢轻易攻城,于是就地宿营.半夜里,早就埋伏在蜀寨周围的魏天水郡士兵,在姜维的率领下,杀入蜀军寨中,蜀兵大乱,诸葛亮在部将的保护下,才得以逃脱.孔明回头看时,见姜维军马如长蛇一般,丝毫不乱.亮叹曰:"兵不在多,在人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遂设计收服了姜维;第113回,姜维率蜀军第七次出祁山伐魏,在谷口下寨.魏将邓艾发现蜀军左寨正处在他事先挖好的地道之处,大喜.当夜派遣工兵部队"掘子军"从地道直至左营,与寨外魏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了蜀军左寨,并乘势杀到蜀军中军寨前.姜维在帐中听得左寨中大喊,料到有内应外合之兵,遂急上马,立于中军帐前,传令曰:"如有妄动者斩!便有敌兵到营边,休要问他,只管以弓箭射之!"一面传示右营,亦不许妄动.果然魏兵十余次冲击,皆被射回.冲杀到天明,魏兵不敢杀入.邓艾收兵回寨,乃叹曰:"姜维深得孔明之法!兵在夜而不惊,将闻变而不乱,真将才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姜维对其部队出色的管理能力,使得他的军队做到了如孙子说的那样,在号令统一下的"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这,虚实是也."有良将必有精兵,难怪诸葛亮对姜伯约如此器重:"今得伯约,得一凤也".光看在姜维的指挥号令下,部下军士们在作战中整齐有序,令出必行.其将三军如将一人,姜维之材可知矣.) ?9 d0 }) S# C y r) L+ A
% p9 u: s- k. O
. Q& l! H o0 {) f( n& J7 R9 i/ U * u$ s3 x! L, C* \# U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险峻逼人,他进攻的节奏短促有力。曹操的奇袭乌巢,周瑜的火烧赤壁,陆逊的火破连营,胜利者的所作所为无不如此。一旦他们发现了对手的破绽,其进攻之势,快如急水,猛如鸷鸟,从不给敌方以任何喘息的机会,往往是一战而定乾坤。正如孙子所云:“是固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5 i ?% u3 J0 v0 h4 a k
9 \& g* U7 J' l3 I3 s z S, h! G" K4 Z8 R1 H/ l2 T
孙子还提出,要善于调动敌人的军队,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曹操在夜袭乌巢成功,袁军二位大将张郃,高览又投降自己的有利情况下,并没有立即发动全面反击。而是听从了谋士荀攸的建议,对外到处散布曹军要去攻取黎阳,邺军,以截断袁军的后路。并假意作出兵力正在调动的假象来迷惑对方。果然已如惊弓之鸟的袁绍中计了,立即分兵去救援二处要地。此举正中曹操的下怀,本来袁军在兵力还拥有的最后一点人数上的优势,一下子荡然无存。反使得曹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依靠自己强悍的战斗力,迅速朝袁军发起了总攻,从而彻底打败了袁军。' ?# D$ f, z/ V8 C% p
4 F: B' C$ W# Q- K0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