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w0 q. W- B- `4 g! h/ Y: U 但凡心胸狭窄的人有二大特征,一是成不了大事,二是四面树敌.第7回,袁术在南阳,得知袁绍新得冀州,遣使前去求马千匹.绍不与,术怒.兄弟从此决裂.又向刘表借粮二十万,表不应.术深恨之,乃密遣人去孙坚处,唆使其出兵伐表.其行为有如市井妇女,老认为自己不能吃亏不算,还要到处去挑拨生事.孙坚在讨伐刘表的过程中遇伏而死,其部下在长子孙策的带领下,归附在袁术处,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策不平,欲谋自立.在吕范的建议下,拿出父亲藏匿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向袁公路借兵,假名去平刘繇救母舅吴景,实为脱身以图大业.术取玉玺视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玺,今且权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马五百匹与你.平定之后,可速回来.你职位卑微,难掌大权.我表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克日领兵便行."一向小气的袁公路突然变得大方起来,原因就是为了那块象征着君权神授的玉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不言而喻的.当孙策在江东站稳脚跟,向他索还玉玺时,术大怒,召集部下开会,欲教训小霸王一下.被长史杨大将劝阻了.转而与吕布联合,想先消灭刘备,再图吕布,进而夺取徐州,窥伺齐鲁.未料小温侯吕奉先也不是傻子,以一招技惊四座的"辕门射戟",巧妙地化解了这一毒计.让袁术白白地送上了一大笔军粮给自己受用.第16回中,又因"疏不间亲"之计被陈珪识破,使得他欲借婚姻之名,拿吕布独生女儿作人质,令小吕和刘备自相残杀,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的美梦彻底破产.而这一计的失败,让袁术失去了他最后一个可以利用的盟友.顿时,袁公路处于四面楚歌的尴尬地步.只是"冢中枯骨"尚未意识到这一点,他接着做了一件自己梦寐以求的美事,但却立刻让他成了众矢之的.那就是称帝,自己给自己加冕当皇帝.. A, f* W4 F* r% y
3 X7 P4 e7 F. D' i* m, }: z/ e
4 x# p3 p' X/ k$ q' Q4 {
第17回,袁术在淮南,地广兵多,又有孙策所质玉玺,遂思僭称帝号.大会群下曰:"昔汉高祖不过泗上一亭长,而有天下;今历年四百,气数已尽,海内鼎沸.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归;吾欲应天顺人,正位九五.尔众人以为如何?"活死人一点也不谦虚,自己给自己的脸上贴了一番金后,就明确地要求部下,对他的讲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由衷的支持和拥护.但没料到他话音未落,主簿阎象立刻表示反对:"不可."短短二个字,但所要表达的态度是再清楚不过了.反对的理由是:"昔周后稷积德累功,至于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以服事殷.明公家世虽贵,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此事决不可行."阎象非但毫不客气,而且简直一点面子也没留给自己的领导,他的话大意是:我的老领导,你就省省吧!你袁家再怎么有名,能比得过大周朝吗?现在的汉朝再软蛋,也比你强.你还是安分点吧.有一句成语叫"对牛弹琴",意思是不要和不可理喻的人讲道理.何况是活死人呢.一心要过皇帝瘾的袁术大觉逆耳,怒曰:"吾袁姓出于陈.陈乃大舜之后.以土承火,正应其运.又谶云:代汉者,当涂高也.吾字公路,正应其谶.又有传国玉玺.若不为君,背天道也.吾意已决,多言者斩!"遂建号仲氏,立台省等官,乘龙凤辇,祀南北郊,立冯方女为后,立子为东宫.瞧,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找借口,不仅连封建迷信都搬出来了,甚至不惜拿死亡去堵别人的嘴.看来袁公路这个"皇帝迷"已经变得有些癫狂了.而袁术自称为帝得到的代价是,引来了四面八方前来声讨他的"正义之师".名正言顺的曹大丞相自引十七万大军攻北面;昔日的小马仔,为了那块传国玉玺耿耿于怀至今的小霸王孙策,毫不犹豫地发船过江,从西面攻来;袁本初的死敌刘备,带领关,张二人率军猛攻南面;就连三国中最会背叛主子的"三姓家奴"吕布,也正儿八经地以大汉忠臣的面目,引兵攻其东面.一霎时,袁皇帝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众矢之的.迫不得已,袁术只得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老巢---寿春,渡淮而去.曹操攻克寿春后,下令焚烧伪造的宫室殿宇和一应犯禁之物;寿春城中,亦被收掠一空(第17回).袁公路则是一路节节败退,损兵折将无数.沿途兵卒多逃亡,不可胜计.有道是"墙倒众人推,屋漏偏逢连夜雨",走投无路的袁术被迫自己削去帝号,写信让与袁绍.在去投靠族兄袁绍的路上,先被离他而去的老部下雷薄,陈兰劫去了钱粮草料,后又被盗贼所袭,只得住于江亭.身边止有一千余老弱之辈相随.时当盛暑,粮食尽绝,只剩麦三十斛,分派军士.家人无食,多有饿死者.术嫌饭粗,不能下咽,乃命庖人取蜜水止渴.庖人曰:"止有血水,安得蜜水!"术坐于床上,大叫一声,倒于地下,吐血斗余而死.据说孙策闻知袁术死讯,一跃而起,大呼曰:"袁皇帝也死了吗?"一时传为笑谈.* `0 K* v5 K o3 p' }5 ]$ i
5 q6 M& p# e* @! C- F: _
" U$ i4 N) V* v: c 军事家注重实力,政治家讲究策略.而要成为乱世中的佼佼者,审时度势,不贪虚名,使自己免遭众矢之的的噩运,就必须善于耍政治手腕,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曹操作为二者的结合体,对政治的嗅觉尤其敏锐.孙权曾写信劝他自立为帝,但老曹是何等人物,一眼就看穿了孙仲谋的用心:"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第78回).愣是没上这个香喷喷的当.相反,袁术自恃兵精粮足,在得到了传国玉玺后,其个人野心急剧膨胀,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自尊,结果立刻使自己成为了东汉末期最可笑的全民公敌.袁公路自立为帝一事,也的确有些叫人费解.当时,袁绍已占据黄河以北的整个地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已尽得主动;孙策稳坐江东;刘表坐拥荆州;吕布盘踞于徐州,刘备在下邳,都是坐镇一方的大诸侯,实力并不比他差多少,有的甚至已超过了他.而袁术早就把他们都得罪光了,这些军阀在内心里巴不得袁公路早点垮台.他实际上已经处在四面包围之中了.自称为帝,无疑给了政敌们一个消灭他的政治口实.按理说袁术不会不知道这些对手都是不容易对付的主,而且他们都恨他.可袁公路依然做出了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事.怪哉也!其实袁公路做出这样的举动也不奇怪,"冢中枯骨",早就已经是个死人了,还能指望他能做出什么令人刮目相看的明智之举吗?鼠目寸光,造成了袁术在政治上的弱视;一时的地广兵多,又造成了袁术在军事上的错觉;量小气狭,造成了袁术在外交上没有盟友;最后一意孤行的称帝之举,又让袁术彻底地成为了众矢之的.做皇帝不是不可以,但必须符合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的因素.天时,人心尚未厌汉,传国玉玺在手并不意味着人心的归向;地利,淮南没有任何天然的屏障可以阻挡敌方的进攻;人和,没有一个同盟军为其臂助.这就是袁公路最终失败的原因.& k K b& K& ~. n. v( K6 D
& C [& U5 W) q: x8 x1 f
Q. K2 T7 K3 X1 I) r8 c; i 袁术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关键还在于他本来就是"冢中枯骨",死人一个也. ' \$ a( j: F- k# P2 o / y! X+ \% k$ q" I/ 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