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s+ C( p5 {. y : Z, E) Q8 {, E; t1 h& Y+ L: U 第4节中,孙子强调,部队要做到上下一条心,相互配合默契.宛如一条"率然"蛇,打头,尾巴来救应;击尾,头来救援;攻腰,则首尾合之.第113回,姜维就以"长蛇卷地阵"大破邓艾,而这种阵法,没有长时间艰苦的训练是根本做不到的.孙子并以吴,越人互为仇敌,但到了一条船上,遇上危险,就能携起手来相互救援为例.要求军队指挥员管理有方,善于使优劣条件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这样才能齐心同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而恰当利用地形,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当然,这也是"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不过这种方法偶而用一下可以,可不能拿它当饭吃. ( E/ {* N |" C- `9 m2 l8 ` ! a0 ?6 f4 [( n0 ^% A2 `- Y$ P( @# E2 x5 N6 {! G
孙子在第5节里,要求军队统帅做到:"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意思就是,指挥军队,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邃莫测,管理部队公正3 |8 M/ P! H& n7 C6 W: a$ T
严明而有条不紊.袁绍之败,考虑问题不冷静,见识狭隘,偏听偏信,组织管理混乱是其最大的软肋.孙子还提出:1,"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2,$ q) H( [$ O' `2 p( e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3,"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4,"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做到这些后,方能在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像弩机上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他还提出驱赶士兵要像驱赶羊群一样,让他们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虑的.陆逊就是一位深谙此道的优秀将领.第84回,听任蜀军移营不顾,反曰:"吾正欲彼移营也"部将闻知皆哂笑;派出去偷袭的吴军败回,小陆不愁反喜,将军徐盛,丁奉对此表示不解.陆子种种怪异之举,一时间让吴军中许多久经沙场的老将们都难以理解.最后在陆逊向他们和盘托出了其中的奥秘后,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难怪自己一直被蒙在了鼓里.在第1条里,孙子只提出了要蒙蔽士卒们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懵懂不知.但陆逊却连他的将军们都被瞒住了;第103回,陆逊得知自己的合围之计被魏军获悉后,立即改变计划,并大造声势,制造部队往襄阳开进的假象,使得魏军不敢靠近,然后徐徐退归江东,使得吴军全身而回.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陆帅深知:"今若便退,魏人必乘势追赶,此取败之道也."果然魏军中计,按兵不动,却未料上了陆逊一个大当.连魏主曹睿知道此事后,也不由得发出赞叹:'陆逊用兵,不亚孙,吴,东南未可平也."这第2条使敌人无法识破真相,陆伯言做得相当出色;第3条,迂回前进,使人无法推测我方的意图.猇亭大战的最后阶段,陆逊派遣将军淳于丹偷袭刘备的军营.表面上是吴军失败了,但实质上陆伯言此举一是为了麻痹对手,二是为了了解敌军的虚实.而刘备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大祸已经临头了;陆逊有个特点,一到时机成熟了,立即下达作战命令,马上开展进攻,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在赋予军队作战任务时,真像第4条中说的那样,使其登高而去掉梯子使部队有进无退.而陆逊对于地形的利用,部队官兵的心理,攻守之间的利害得失,可谓是了如指掌,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帅才. 8 B5 A1 ?* F0 E. l; A) h0 S4 t9 p1 s4 m; i
2 z' l# t$ f/ B5 c
第6节里,孙子针对在敌国境内作战的特点,也整理出9大地形及与之相关的应对方法.1,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2,轻地,要使营陈紧密相连;3,争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后面;4,交地,就要谨慎防守;5,衢地,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6,重地,就要保障军粮的供应;7,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8,围地,就要堵塞缺口;9,死地,就要显示殊死奋战的决心.因这一节与第1节基本上雷同,故不再进行探解讨论了.不过孙子在结尾关于士兵心理说的话,倒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一下.他认为,士卒的心理状态就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我个人认为,这也得根据具体情况来看.尤其是视一个国家,社会的整体情况而定.如果这个国家国泰民安,君明臣贤,那么它的军队遇到上述危险时分时,是能够激发出战斗力的;反之,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百姓饥寒交迫,君王们不是昏庸就是暴虐,官员们不是贪污就是受贿,这样的国家一旦发生战争,当它的军队陷入困境时,不要去指望还能有咸鱼翻身的机会.正如晋灭吴一样,穷途末路的吴军早就没有斗志了,因此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 b7 j9 Z6 I( B0 w$ t * E) E; }' c% `, i7 b) S- ^ C0 U" X3 Z" r& \* ^, I
孙子在第7节里,首先明确指出: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预先与之结交.如袁绍为了对付曹操,先后在第23回,第28回二次派出使者向宛城的张绣,江东的孙策请求结盟,共攻曹操.但都没有成功.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张绣唯其军师贾诩马首是瞻.那贾公为张绣设计的战略思想是,我投降谁对我最有利,我就跟谁.显然曹操最适合要求的.理由正如贾诩所言:"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勿疑."而袁绍"汝兄弟尚不能相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则注定了张绣最终采纳了贾诩的绝袁降曹的战略大计;由于孙策在袁绍使者到达江东前就被仇家暗害,继任者是其弟孙权,接受了曹操的封官,不愿掺和到袁曹二者纠纷中去,故袁绍联合江东攻击曹操的计划又告破产.造成这一结果既有偶然因素,也有主观原因.那就是孙权的战略方针已经从他大哥孙策的开疆拓土,争雄天下,调整为据守江东,巩固地盘,徐图发展上来了.不了解人家的战略意图,还提什么结盟.因此江东这个盟友,袁绍最后还是没有结交到.不过孙子紧接着又说,凡是称王称霸的军队,进攻敌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在三国里,我只看到晋灭吴是走这样的程序的,实在是因为一切的一切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如曹操动不动就对立功的部下给予重赏,吕蒙在夺取荆州后,反下令对关羽麾下荆州将士的家眷予以保护,并秋毫不犯.都收到了特别的奇效.孙子最后曰:"故为兵一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孙子说的一点也没有错,曹操,周瑜,吕蒙,陆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 p( f. ?/ R$ [7 Q% ~( J. r
3 S i Z0 U4 f z7 c 8 j9 H( x. Z7 s% P$ p$ ~9 x4 I 8,最后孙子总结道:要在庙堂里反复秘密谋划,作出战略决策.就如第99回,魏主睿问魏臣刘晔,为何他对于伐蜀之事对同僚有前后不同的回答时解释曰:"臣昨日劝陛下伐蜀.乃国之大事,岂可妄泄于人?夫兵者,诡道也.事未发切宜秘之"刘晔的话引得魏主睿肃然起敬;敌人方面一旦出现间隙,就要乘机而入.吕蒙取荆州就是如此;首先夺取敌人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变化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曹操在这方面做的相当的老道,尤其在官渡与袁绍展开决战时,他几乎是一步都没有走错过;在战斗打响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在这方面表现得最抢眼的是-----陆逊!& u2 R8 A5 v$ A# T0 C( N7 E
5 g- R1 a8 W6 b9 {
9 N' |$ S5 l) N' R: f7 _, s) v "九地篇"这一篇文章比较长,内容也十分重要.在该篇里,孙子首先从战略态势上,概括了九种不同作战地区特点,指出它们对官兵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其次,他提倡深入敌国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并培养士兵无所畏惧等多种优点.第三,孙子进一步强调了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些作战原则,如造成敌人弱点,争取主动,避实就虚,迅速行动,集中兵力等等,并把它们同地理条件的特点结合起来.此外,孙子还提出了某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治军主张.如禁止迷信和谣言,强调政令严明,重视保持军队的团结和战斗力.至今仍对军队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和指导意义.尽管本篇有别少地方有重复现象,和前面的一些文章也有内容重叠之处,其中有些地方在今天看来不是那么的正确.但不可否认,这篇文章仍不失为一部杰作.当我们拿起三国这部名著与之对照,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小说仿佛一部精彩的影片,正按照有关故事情节向读者演绎,诠释<<孙子兵法>这部经典的军事理论著作.使我们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了三国,及里面包含着的军事知识!5 [5 G6 Y5 p+ l) I.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