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90|回复: 0

三国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91
  • 打卡月天数:2
  • 打卡总奖励:1130
  • 最近打卡:2024-10-29 21:01:13

1008

主题

48

回帖

6182

积分

版主

积分
6182
发表于 2024-3-7 19: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三十六计.胜战计>>中有一条不道德之计,名叫"趁火打劫".该计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劫人家.趁人之危,的确非正人君子所为.说它不道德也并不为过.不过"趁火打劫"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歹毒,但用在军事上则另有不同的含义.它是指: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趁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计篇>>云:"乱而取之".就是这个意思.唐朝大诗人杜牧看到孙子这句话时用了:"故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一语作为对其的最终解释.道理差不多.在三国中,类似这种"趁火打劫"的例子也有一些.% o* O. S' m+ D( u  W. S6 s0 H
4 z8 }2 `; X5 w6 H) e* L$ [5 a, P

: T& v4 d3 M# c* _$ I$ T7 n
: p' A4 f  j1 L3 Q( u5 V         趁计一:第32回,曹操屯军西平伐刘表,未及交锋,袁谭遣辛毗到操寨请降,要求曹操帮忙,出兵攻打他的弟弟袁尚,为其解困.操聚文武计议.程昱曰:"袁谭被袁尚攻击太急,不得已而来降,不可准信."吕虔,满宠亦曰:"丞相既引兵至此,安可复舍表而助谭?"荀攸曰:"三公之言未善.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此机会不可失也."操又问于辛毗.毗对曰:"明公勿问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为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落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愿明公详之."操大喜曰:"恨与辛佐治相见之晚也!"遂依毗计而行.9 ^' z6 O! S7 \0 C

' A( [5 a0 x0 O3 n! y: Z' @* {, ^/ q7 n, T  J
       俗语说的好:"家不合,遭人欺".而手足相残,又是这种不幸中最为不幸的一件伤心事.为了争夺老爸袁绍死后的继承者的位置,袁氏兄弟之间发生了残酷的火并,相互攻击不断.袁绍长子袁谭的实力明显处于下风,被袁绍最喜爱的小儿子,其指定的接班人袁尚打得是丢盔卸甲,龟缩在平原城,坚守不出.袁小弟则毫不放松,追至平原城,三面围困,非得置袁大哥于死地不可.狗急跳墙的袁谭在谋士郭图的建议下,派辛毗向曹操暂时请降,以救燃眉之急.其实这不过是袁谭的缓兵之计,想先借曹操的手除掉袁尚,然后利用自己是地头蛇的优势,跟曹大丞相翻脸,坐收渔翁之利.这一点,曹阿瞒的谋士程昱是看得一清二楚,因此极力反对主子接纳袁谭的投降.但曹操的另一大谋士荀攸对问题却看得更为深远和透彻.针对袁谭的缓兵之计,荀攸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趁火打劫"之计.以假对假,趁对方窝里斗,内部正处在最为混乱的时刻,举大兵跟进,"乱而取之".曹操虽然对荀攸的"趁火打劫"之计表示了赞赏,但还是有些拿不准.毕竟袁氏集团强大的实力还是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就在这关键时候,辛毗的一番对袁氏内部的情况分析,不仅让曹孟德茅塞顿开,更让他信心倍增,下定了"趁火打劫"袁氏集团的决心.荀攸对时局的分析头头是道,他提出的"趁火打劫"之计也是作为曹操的高级谋士所应履行的份内事.而辛毗原本是袁谭的部下,来为主子实行他的缓兵之计的,却未料他竟会率先"趁火打劫",彻底地出卖了其老领导,老上级,行动之快,下手之狠,可谓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不过作为袁氏集团的内部人士,他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远比处在局外的荀攸更为详尽和透彻.故曹操在听了辛毗对袁氏集团内部入情入理,全面彻底,丝丝入扣的分析后,不由得会高兴的发出如此感叹:"恨与辛佐治相见之晚也!"言未过其实,辛毗的这个大忙实在是帮的太及时了.可以这么说:荀攸的"趁火打劫"之计是砖,辛毗的"趁火打劫"之计是玉,不过最后殊途同归,都被曹操采纳了,并获得了成功.荀攸和辛毗二人为曹操献的此计堪称是三国中最经典优秀的趁火打劫之计.4 V# S8 Z0 W5 ?& V. e7 j
6 |% R/ [$ P/ f2 ?" e+ {

, x  ?7 X; ]7 P        趁计二:第87回,建兴三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建宁太守雍闿,连结孟获造反.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巂郡太守高定,二人献了城,止有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现今雍闿,朱褒,高定三人部下人马,皆与孟获为向导官,攻打永昌城.其势甚急."孔明乃入奏后主,自请领军南征.
, h# g5 g$ f" }6 J
- P( N% p. B7 K: h3 j4 ]$ C7 \# w
* ]9 I& R: d, _# M/ }/ G        此时距离吴蜀彝陵猇亭大战结束不过三年左右时间,蜀国正处于调整修养的时期.雍,朱,高三太守的反叛,无异于趁火打劫.事实也确如他们所料,除了诸葛亮,蜀国上下都对出兵南征存在着异议.蜀后主认为:"东有孙权,北有曹丕,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来攻,如之奈何?"谏议大夫王连也对此表示了反对意见:"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且雍闿等乃疥癣之疾,丞相只须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和三太守事先估计的一样,蜀国君臣都认为出动大军,兴师动众,长途远征一个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实质利益的不毛之地,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并有可能拖累刚刚复苏的蜀国经济,从而给周围虎视眈眈的强敌造成可趁之机.这既是蜀汉国反对南征者的担忧和担心之处,也是反叛者们之所以有恃无恐的根本原因.蜀臣王连为此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派遣一支非主力部队前去解决南方问题.能解决最好,不能解决就算了.这也正是那些南方叛乱者求之不得的.但诸葛亮不愧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他对时局和形势的分析及预料,不仅比他的敌人更正确,而且比他的领导和同僚更为精准."东吴与我讲和,料无异心.若有异心,李严在白帝城,此人可当陆逊也.曹丕新败,锐气已丧,未能远图.且有马超守把汉中诸处关口,不必忧也.臣又留关兴张苞等分两军为救应,保陛下万无一失.今臣先去扫荡蛮方,然后北伐,以图中原,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最后蜀后主不得不同意了他的请求.诸葛孔明如此固执地要求倾主力南征,是因为他明白:"臣观南蛮不服,实国家之大患也..."而不是如王大夫所说的"乃疥癣之疾".最后,诸葛大丞相的南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国家的大后方得到了稳定,直到蜀国灭亡,南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叛乱的事情.最后的事实证明,诸葛亮是对的,雍闿,朱褒,高定,蛮王孟获,包括蜀后主,蜀臣王连都错了.雍,朱,高三太守和蛮王孟获的反叛成了三国中最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趁火打劫之计.
8 u; d& ^) h: J: z
$ d; Y/ F9 S! ?6 ?: H: J' w, q  z3 r9 t2 N" m' x$ V
          趁火打劫计中的"火",喻为敌方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麻烦,.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内忧"与"外患".内部政治不稳定,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经济调敝;外部强敌林立,觊觎垂涎.此时此刻,只要一个火星,就能在敌人的内部迅速点燃,并蔓延成燎原之势.这时,只要己方掌握时机,抓住机会,在一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场合,选择一个正确的对手,就能打赢一场正确的战争.敌方的大难临头之急,往往就是我方稳操胜券之时."趁火打劫"尽管在名义上不那么好听,但确实是战争中的一招代价小,成功率大的妙计.当然,此计成功的关键,在于使用者既要有旁观者清的眼光,更要有当局者明的头脑.否则,此计是不会成功的.三国中的这二个"趁火打劫"之计,一胜一负,它们的不同结果,就为我们上了很好的一堂课!) I- A( W, d( b& s; D
9 N- t0 M. C$ E8 I
7 t. n' P6 M& @( r+ j+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4-11-22 04:47 , Processed in 0.18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