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6 W7 P' \# Q* `0 H 2 d; h- C. t: ^! c: E' t/ i3 v# w, A. M
$ r! i5 l+ B* {; q$ U. H
暗计二:其实诸葛亮的"暗渡陈仓"还不止以上这一处.第88回,诸葛亮南征蛮王孟获.为了让这位在南方土著居民中非常有威望的蛮王心服口服,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南方问题,安定蜀国的大后方.在"一擒孟获"后,诸葛亮将其释放.孟获在见到了蜀军的实力后,采取了把军队调集在泸水岸边.倚仗泸水之险,准备与蜀军打一场持久战.孔明与部将马岱曰:"今孟获拒住泸水,无路可渡.吾欲先断其粮道,令彼军自乱.离此一百五十里,泸水下流沙口,此处水慢,可以扎筏而渡.汝提本部三千军渡水,直入蛮洞,先断其粮,然后会合董荼那,阿会喃两个洞主,便为内应,不可有误."马岱领令而去.在当地土人的帮助下,蜀兵选择在半夜渡河,以避开水中的毒气.马岱成功渡过泸水后,径取蛮洞运粮总路口夹山峪,切断了孟获的粮道,并击败了孟获派来争夺夹山峪隘口的部队,牢牢的把这一敌军的生命线控制在已方手里.这一行动直接造成了孟获军队内部发生哗变,孟蛮王被部下活捉,送到诸葛亮面前."二擒孟获"至此胜利结束.2 l/ I6 G( ]$ L1 Z1 W9 V
6 Q; [# t6 s1 K7 g3 C9 H0 D
, u/ V& P8 Z/ \( n 与前一条"暗渡陈仓"计一样,诸葛亮在这里的表现形式又和韩信的有所区别.韩大将军是用小股部队在明面上大造声势,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暗地里将主力部队绕到敌后,展开攻击,获得了成功.而诸葛孔明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大部队在正面战场来吸引孟获的注意力,而派遣一支小部队绕到蛮军后方,占领对手的要害部位.使得敌军因此发生内乱,轻松地获取了胜利.可谓是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诸葛大丞相的这手"暗渡陈仓"之计也可称得上是三国同类计中最是因地制宜的一条.+ q% z: U! z) }) G$ O
1 b- a& @) y, A5 X
, f, o, G* `1 K$ Y; N8 }; s
4 J$ J: x' L; @, [! T4 E7 Z7 j
9 l. Z1 _$ q7 H$ | 邓艾的"暗渡陈仓"之计无论从外表还是实质,都与诸葛亮在南征孟获时所采取的"暗渡陈仓"之计十分的接近.唯一不同的是,诸葛亮在明面上吸引敌方的部队只是在打静坐战,没有像钟会那样与敌军猛打猛攻.这一方面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毕竟蜀军和蛮军在中间隔着一条泸江天险,双方没有发生直接冲突的条件;另一方面,钟会根本不相信邓艾会成功,同时也为了使自己能早点成功,独揽灭蜀的大功.所以不遗余力地攻打剑阁,无意之中把姜维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反倒帮了邓艾一个大忙.邓艾的这条"暗渡陈仓"之计堪称三国里同类计中中最为大胆冒险也是最经典的一个! 1 k" G1 `/ U% ~+ X% x% d- d$ t' k7 r9 t* ]/ V) b
' U% `! G C3 o4 o
8 a+ s$ Y) n" z I& h/ J
" }8 s8 m, N# I "暗渡陈仓"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之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不过有一点相同的是,都采取以假乱真,以假示真的欺骗手法,来迷惑扰乱敌军的视线和头脑.使对方的指挥官作出错误的判断,制定下错误的决策,在一个错误的时刻,把部队部署到错误的地方,从而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其实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奇,正"的辩证关系.奇正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孙子名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正",指的是兵法中的常规原则;所谓"奇",指的是与常规原则相对而言的灵活用兵之法.通俗地说,奇正这二者是可以随着作战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的.比如这条"暗渡陈仓",就非常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当正面强攻不能发挥作用时,必须适时改变作战计划,采取暗地里转移进攻路线的策略,也不失为军队指挥者一大聪明的作法.三国里的这三次"暗渡陈仓"之计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对于熟悉兵法,不生搬硬套教条的军队指挥员来说,能根据战场上千变万化的形势,审时度势地使用各种计谋,才是获取成功的一把金钥匙.而怎样才能走好"暗渡陈仓"这步棋呢?三国里的优秀军事家们,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w m, x- g+ n8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