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1 i$ p, q& |2 P 6 l U+ @+ j7 t. u7 V 俗语有:"水火无情".火灾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让人发生恐慌的事情.戈定与养马后槽想借大火造成混乱的时候,杀掉曹军的主将,使得敌军群龙无首,然后趁乱夺下城门,与吴军里应外合,拿下合肥.这个思路按理也没有错.在中国历史上,小说里,甚至三国中,不乏这样的故事.问题是,他俩忘记了自己的对手是谁?!张辽,曹军中的第一名将.戈定二人的"打草惊蛇"之计若是对付普通人还可以,但对张文远根本不管用.未雨绸缪,早在他们制定计划前,人家张辽就已经提前做好了防备措施.因为他深知:"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倘吴兵度我无备,乘虚攻击,何以应之,今夜防备,当必每夜更加谨慎."名将毕竟是名将!连孙仲谋,太史慈这样的三国高级和中级人物都败在张辽的手里,戈定,养马后槽这二个小卒和他斗,不仅是毫无用处,而且简直是在自寻死路!故失败是在所难免.戈定,养马后槽共同制定的这条计策,可谓是三国里最自不量力的"打草惊蛇"之计. % ]! C L" ]1 _: e, K: n7 `9 p& O5 r2 k" t. a
# A: \9 h% {3 U& U8 J 打计三:第113回,魏将邓艾发现蜀军左营正在自己预先挖好的地道之上,大喜,当夜派副将郑伦带领一支部队从地道进入,与蜀军寨外的魏兵里应外合,一举攻克了蜀军左寨.蜀军主将姜维在帐中听得左寨中大喊,料道有内应外合之兵,遂急上马,立于中军帐前,传令曰:"如有妄动者斩!便有敌兵到营边,休要问他,只管以弓箭射之!"一面传示右营,亦不许妄动.果然魏兵十余次冲击,皆被射回.只冲杀到天明,魏兵不敢杀入.邓艾收兵回寨,乃叹曰:"姜维深得孔明之法!兵在夜而不惊,将闻变而不乱,真将才也!", n9 {2 b: H! Q: T2 }0 Y
8 C( w' ]5 m5 U. V
; p9 _$ ?5 g v+ k6 T0 s
魏将邓艾是三国时代魏国后期的一员名将,作战经验丰富,用兵老到,善于出奇制胜,也是当时一位屈指可数的将才,是蜀将姜维北伐中原时遇到的一个最强劲,最重要,最主要也是最大的对手.从他这次夜袭蜀军左寨一事,的确是名不虚传.他能在蜀军还未到来之前,事先在对手可能安营扎寨的地方挖好地道,可见其才干之出众.之后邓士载利用里应外合之计,拿下蜀军左寨.再以"打草惊蛇"之计,用猛烈的攻势压迫对手,以期造成敌军由于在心理上产生恐慌变得混乱无措,进而全军发生崩溃,自己再趁乱取胜.邓艾的"里应外合"之计成功了,但他的"打草惊蛇"之计失败了.究其原因,是老对手姜伯约的表现太出色了!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姜维采取了与张辽如出一辙的应变办法,按兵不动,严阵以待.简单的一招,以不变应万变,巧妙的化解了对方打过来的这记左勾拳.使得已获局部胜利的邓艾最终无功而返,连已经占领的蜀军左寨也不得不放弃.不能不让人佩服姜维的将才,他在深夜里,友邻部队被敌人打败,自己又遭到不明情况的敌军大举进攻的情况下,仍能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地下令士兵们服从命令听指挥,坚守阵地,打退了魏军的轮番冲击.最后转败为胜,不愧是蜀军的中流砥柱.因此邓艾功败垂成,也就不奇怪了.邓艾的打草获得了成功,但姜维这条蛇却没有被惊倒.这既出于邓艾的意料之外,其实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所以当邓将军的打草惊蛇之计失败后,他选择了撤退,连已到手的蜀军左寨也被抛弃,毫不痛惜.因为邓士载很清楚,自己的对手是谁,而自己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邓艾此计和"三十六计"中同类计的要求和标准是一模一样,但就是没起作用.这应该算是三国中最虚张声势的"打草惊蛇"之计吧!1 R2 }5 u) l' f- m, J
) h( w$ \3 _. x
5 D" B& k. `: G" |+ F, ?- K6 M 打计四:第113回,吴主孙亮因权臣孙綝独断专行,大权独揽,十分气愤,密与黄门侍郎全纪曰:"孙綝专权妄杀,欺朕太甚.今不图之,必为后患."纪曰:"陛下但有用臣处,臣万死不辞."亮曰:"卿可只今点起禁兵,与将军刘丞各把城门,朕自出杀孙綝.但此事切不可令卿母知之.卿母乃綝之姊也.倘若泄漏,误朕匪轻."纪曰:"乞陛下草诏与臣.临行事之时,臣将诏示众,使綝手下人皆不敢妄动."亮从之,即写密诏付纪.纪受诏归家,密告其父全尚.尚乃告妻曰:"三日内杀孙綝矣."妻曰:"杀之是也."口虽应之,却私令人持书报知孙綝.綝大怒,当夜便唤兄弟四人,点起精兵,先围大内.一面将全尚,刘丞,并其家小俱拿下.亮闻知,指全后大骂曰:"汝父兄误我大事矣!"拔剑欲出.全后与侍中近臣,皆牵其衣而哭,不放亮出.孙綝先将全尚,刘丞等杀迄,然后召文武于朝内,下令曰:"主上荒淫久病,昏乱无道,不可以奉宗庙,今当废之.汝诸文武,敢有不从者,以谋叛论!"众皆畏惧,应曰:"愿从将军之令."綝入内指吴主亮骂曰:"无道昏君,本当诛戮,以谢天下!看先帝之面,废汝为会稽王,吾自选有德者立之!"叱中书郎李崇夺其玺绶,令邓程收之.亮大哭而去. " j* q, e4 U8 D5 E0 Z + S# d4 Z' J) L3 H) a( e9 y' {: } h$ g) z& ?" U% g% w: B
吴主孙亮是三国时东吴国的第二任皇帝,向以聪明著称.其十六岁时智断老鼠屎一事至今仍传为美谈.除孙綝时,他也知道自己计划中的致命伤在那里,也预先做了安排.但百密一疏,自己精心布置的打蛇计划,还是毁在了这个自己最担心害怕的漏洞上.孙亮算得上是聪明的,但那只是小聪明而已.既然知道破绽在那里,而这破绽又不是靠自己所能修补掉的,那么何不另起炉灶,别寻帮手呢?比如老将丁奉.他能为孙休除掉孙綝,难道就不能为孙亮除掉孙綝吗?不知道孙亮为何会忘掉丁奉,还有以后在为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诛杀孙綝计划中起重要作用的张布等人.不可思议!唯一的解释,就是孙亮对于"打草惊蛇"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后果是极其清楚,但他只信任与自己有亲戚关系的人,哪怕明知道前面是个火坑,也在所不惜往下跳了.如同一个急红了眼的赌徒一般.吴主亮的除权臣之计,可以说是三国里最明知故犯的"打草惊蛇"之计.# A. V# g: `( W: Y6 y, z' E
, Z# `( M A! u$ f8 H
* W8 [( t( T# s' h
打计五:第114回,魏主曹髦有感权臣司马昭之独断专行,自己如同傀儡一般,作"潜龙诗"一首,曰:"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被司马昭的心腹爪牙贾充得知,向其主子告密.司马昭闻之大怒,谓贾充曰:"此人欲效曹芳也!若不早图,彼必害我."充曰:"某愿为主公早晚图之."时魏甘露五年夏四月,司马昭带剑上殿,髦起迎之.群臣皆奏曰:"大将军功德巍巍,合为晋公,加九锡."髦低头不答.昭厉声曰:"吾父子兄弟三人有大功于魏,今为晋公,得毋不宜耶?"髦乃应曰:"敢不如命?"昭曰:"<<潜龙>>之诗,视吾等如鳅鳝,是何礼也?"髦不能答.昭冷笑下殿.众官凛然.髦归后宫,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入内计议.髦泣曰:"司马昭将怀篡逆,人所共知!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王经奏曰:"不可.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今重权已归司马氏久矣,内外公卿,不顾顺逆之理,阿附奸贼,非一人也.且陛下宿卫寡弱,无用命之人.陛下若不隐忍,祸莫大矣.且宜缓图,不可造次."髦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朕意已决,便死何惧!"言讫,即入告太后.王沈,王业,谓王经曰:"事急矣.我等不可自取灭族之祸,当往司马公府下出首,以免一死."经大怒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敢怀二心乎?"王沈,王业,见经不从,径自往报司马昭去了.少顷,魏主髦出内,令护卫焦伯,聚集殿中宿卫苍头官僮三百余人,鼓噪而出.髦仗剑升辇,叱左右径出南阙.王经伏于辇前,大哭而谏曰:"今陛下领数百人伐昭,是驱羊入虎口耳.空死无益.臣非惜命,实见事不可行也."髦曰:"吾军已行,卿无阻当."遂望云龙门而来.最后,一意孤行的曹髦死在司马昭的小奴才成济的长矛之下. ; \8 d' x2 L% j/ [9 j# }! b. ? 6 M$ X! m7 `: @ c5 Y 8 l; L/ ^5 x; W- @ 有一句俗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用来称赞那些大无畏的勇士们.不过搞政治,单凭一时的血气之勇是远远不够的.魏国的曹氏政权在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开始渐渐地走下坡路了.再加上司马师废魏主曹芳,镇压毌丘俭的反叛,司马氏在魏国的地位已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司马昭当政时,又平定了诸葛诞与吴国联合的反抗势力后,更加强了其本人及家族在朝中的势力和权力,曹氏王朝这时可以说是已呈日薄西山之势了.人心早就归在司马氏那里了.故曹髦作<<潜龙诗>>,把自己比作是一条被困在井中,受尽泥鳅,黄鳝等小人欺凌的潜龙,一点也不过分.或许是被欺负够了,抑或是年少气盛的关系,曹髦不愿再忍受下去了,他决定与司马昭作个彻底的了断.而他采取的对抗策略极其简单,带领三百余个七拼八凑起来,缺乏正规训练,没有任何支援的的乌合之众,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大摇大摆,正儿八经地高举讨伐的旗帜,去攻打令他切齿深恨,欲食肉寝皮但却掌握了国家所有的军权,政权,拥有完全服从于自己,并久经沙场之千军万马保护的司马昭.这种不计后果拿鸡蛋硬往石头上碰的行为,尽管痛快,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最巨大和惨重的.髦鸡蛋完碎,昭石头没损一根毫毛.与吴主孙亮谋讨权臣孙綝的形式不同,人家是越机密越好,生怕让对方知道.他曹髦是越公开越好,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就怕外人不知道,最好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虽然他很明白,自己的"打草惊蛇"之举会给本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小曹皇帝已经顾不得许多了.也许,对于他来说,尊严要高于生命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登上权力顶峰的皇帝们,一旦失去了权力,都要想方设法,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它夺回来的原因吧!比如三国中的汉献帝,吴主孙亮.曹髦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决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古人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这位曹五世不愿再忍下去了,毕竟自己还是国家名义上最高的统治者嘛!老是受自己名义上的下级当面的冷嘲热讽不算,连吃喝拉撒都被监视,甚至那红头文件上自己的签名都要在昭大臣的命令下才能签上.这皇帝当得也实在是太窝囊了!故髦皇帝愤然曰:"是可忍,孰不可忍!"受够了!发泄的最好办法,就是宰了司马昭.但怎么除掉老昭呢?小曹没加多想,随手捡起一招"打草惊蛇"就使上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叫来一帮还能听自己话的小弟,大家并肩子上了!去跟有比自己多上几倍,几十倍,几百倍马仔的老司马拼了!其行径有如当今黑会里的小头目,其脾气简直就像一个小孩一样.当然在老谋深算的司马昭面前,等于零!曹髦的个人讨伐司马昭的举动称得上是三国里最意气用事的"打草惊蛇"之计. 0 |$ {* O0 O& r r7 k( Q3 `, v# o! Y
. o. a4 L7 A( u' _1 x 打草惊蛇之计,一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被敌人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在这方面三国里的姜维做得最出色;二指用佯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洞,入我彀中,聚而歼之.三国里的袁绍,何进,邓艾都采用过这种战术,但都没有获得成功.非常有趣的是,尽管三国里的"打草惊蛇"的故事很多,但没有一个获得成功.不是因计划泄露,被敌方抢先下手,从而使计谋彻底破产;就是被对手识破,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导致计划最终失败.看来"打草惊蛇"之计虽妙,但使用者和被使用者都是此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三国里的例子已对此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 j, }" P; ^8 R: x
# m/ r4 Z Q" O' o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