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计>.中的第13计名叫"打草惊蛇",这也是"攻战计"系列中的第一计.此计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受贿.有一次,有人控告县主簿贪赃.他见到状子后,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在军事上,该计意指,在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军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定.简单地说,就是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不过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由于自己的举动不慎或判断失误,暴露了己方的行动方向和目标,被对手发现而提早做好了准备,造成功亏一篑的事情.三国里就有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 F: ]* ~! E& k) S 2 j6 p4 ?( t: `; p$ C; y5 u " f( i9 Q* q/ @& s' p Q# p: {. r % I+ }$ T! V7 ?, B V {; r S 打计一:第2回,大将军何进与张让,赵忠等太监们的权利之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司隶校尉袁绍入见进曰:"张让,段珪等流言于外,言公鸩杀董后,欲谋大事.乘此不诛阉竖,后必为大祸.昔窦武欲诛内竖,机谋不密,反受其殃.今公兄弟部曲将吏,皆英俊之士;若使尽力,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不可失也."进入宫白何太后,欲诛中涓.早已得到风声的太监们不惜工本地向何进母亲舞阳君,弟弟何苗行贿,请他们在何太后面前美言.在母亲和二哥的说情下,何太后明确地向大哥何进表示了反对诛杀宦官们.得不到皇太后支持的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出主意曰:"可召四方英雄,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进曰:"此计大秒."便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结果是,外兵还没有到来,大将军何进已被狗急跳墙的太监们砍了脑袋.! k! U3 A4 b. [) U8 P% e
: x6 L) l/ _+ K- Z / e+ g1 b$ b; q: H7 \ 东汉末年,国家政权被外戚和宦官二大势力操控着,他们既相互利用,又勾心斗角.除此之外,朝廷上还有另一大集团也被卷入其中,那就是士族阶级,即所谓的社会精英名流们.这些人尤其与受过见不得人腐刑的太监们格格不入,为此倍受宦官们的打击和迫害.自桓灵以来,士人们更是饱受阉党之苦,许多人不但失去了生命,地位,甚至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们是最痛恨阉奴的一批人,一有机会就想除掉这些祸国殃民的太监.作为士族阶级后裔的袁绍,铁了心要诛杀宦官们也是意料中的事.再说,十常侍们乱政祸国,结党营私,贿赂横行,闹得是民不聊生,百业调敝.早已是天怒人怨了,袁绍顺应民意,积极献计为民除害诛灭阉党也是当时人心所向之事.只是袁绍此人志大才疏,做事情只顾前不顾后,考虑问题往往是简单轻率,喜欢意气用事.看他给何大将军献的这条"打草惊蛇"之计可见一斑.其实袁绍的本意,是要借外兵强大的声势吓唬一下何太后,并震慑住其他同情太监们的朝中官员们.从而迫使何太后不得不同意他们诛杀十常侍的请求.个人认为袁本初之所以非得坚持要以这样的方式逼何太后就范,只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个来自最高统治者正式下发的同意杀宦官的文件,也就是诏书而已.这样既可以名正言顺的除掉阉党,又可一旦发生局面不可收拾,便把责任推给外兵,避免自己日后被追责.要名又要利,典型的想吃包子,又怕嘴被烫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惺惺常态.曹操曾评价袁绍曰:好谋而无断.(第21回)想的挺多,但缺乏果断.说的是一点没错.其实袁本初最要做的事,就是劝说何进利用自己的大将军身份,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尽早尽快地剪除太监才是上策.慢慢地坐在家里等外面的军队大张旗鼓的开到京城,早就把消息给泄露出去了.反而让对手警觉戒备了起来,再想除掉对方可就难上加难了.何况,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让外兵来很容易做到,但你袁校尉包括何大将军本人有能力让这些手握刀枪的虎狼们唯你们马首是瞻,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吗?但非常可悲而不幸的是,大将军何进的政治目光比部下袁绍更短视!他不仅对此是大为赞赏,还积极地将它付诸实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蛇确实被惊了,但没有坐以待毙.太监们以出乎何进,袁绍二人意料的果断,迅速行动起来,抢先动手宰了何大将军,使得袁绍的"打草惊蛇"之计归于流产.草打了,蛇惊了,但它却狠狠地反咬了袁,何二人一口.这恐怕是何进与袁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吧!其实并不是没有人提醒过他们这样做的后果.主簿陈琳一听袁绍此计,吓得是大惊失色,曰:"不可!俗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却反外檄大臣,临犯京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却被何进笑曰:"此懦夫之见也!"置之不理.陈琳是三国中最著名的笔杆子,他写的辱骂曹操的文章竟让曹操见了之后,其本人久治不愈的头风病自行全愈,连声赞叹不已,可见其文才之高.陈主簿虽非谋士,但从他给何进的建议及对后事的分析来看,皆如其所料.其见识明显远高出袁,何二人一筹.要是何进早听陈琳之言,怎会惹来日后的杀身之祸!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袁绍,何进这一对臭皮匠的见识合起来还是臭皮匠两个,但如果加上陈琳,绝对是个诸葛亮.十分令人惋惜的是,陈皮匠没被何皮匠,袁皮匠接纳,被踢出了领导决策层的圈子之外.最终,袁本初的"打草惊蛇"之计是彻底的失败,何进为此付出的代价最大,他搭上了自己的脑袋.对于这个结局,早在何,袁二人刚开始打草,尚未惊蛇之时,时为典军校尉的曹操就已经有了极为精准的先见之明:"宦官之势,起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细详之."却被何进叱曰:"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事实证明,曹操是对的.袁绍此计堪称是三国中最失策的"打草惊蛇"之计.4 y' t+ G( f4 K# V: M: {, X
; \+ S: L* \" y, h! K9 m
$ A+ U5 F9 G, B. }
) ]" ~1 U+ u( H) j% E/ \ j. o: n6 }; C9 U2 p. r% C 打计二:第53回,孙权攻打合肥,首战即被张辽打败,损兵折将.太史兹献计,派自己的手下戈定混入城中,与张辽的养马后槽里应外合,夺取合肥.获得孙权同意后,戈定潜入合肥城,寻见养马后槽,两个商议.戈定曰:"我已使人报太史慈将军去了.今夜必来接应.你如何用事?"后槽曰:"此间离中军较远,夜间急不能进,只就草堆上放起一把火,你去前面叫反,城中兵乱,就里刺杀张辽,余军自走也."戈定曰:"此计大妙!"当夜行动起来.未料张辽在得胜回城后,传令三军不许解甲休息.并命令部队要比平时还要严加防范.当后寨火起,反声四起,来报告的人如潮水般涌来,左右曰:"喊声甚急,可往观之."辽曰:"岂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惊军士耳.如乱者先斩!"无移时,李典擒戈定并后槽至.辽询得其情,立斩于马前.只听得城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破之."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太史慈一马当先而来.城上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伤重而死.孙权无奈撤军回南徐润州.5 d" k/ o& I9 }) {%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