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H: B2 Q4 q 郑度在三国里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属于小人物一个,官职也不高,在书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少。但看他为主子刘璋献上的这条坚壁清野之计,可见其才干也不在川中高级智谋人士之下。单看刘玄德和孔明在得知了郑度的这条“釜底抽薪”之计,双双不约而同地产生恐惧:“若用此言,吾势危矣!”(第65回)说明这二个三国中最顶尖的和谐君臣对郑度此计的高度评价。坚壁清野,避而不战是弱旅对付强敌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郑度根据战场的态势,对手的情况,适时提出了这条以坚壁清野为战术的“釜底抽薪”之计,也算是因敌制宜,对症下药了,只可惜被郑从事的虽庸暗但却不失仁慈的主子刘璋认为这样做会让百姓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而拒绝了。后世许多人在读了三国后,都认为刘备是仁义君子,但如果再深入地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在仁义方面,被刘皇叔赶下台的同宗兄弟,素有暗主之称的刘季玉做的并不比他差!要是刘璋当初采纳了郑度的“釜底抽薪”之计,二刘之间的这场兄弟之争究竟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郑度的坚壁清野的建议可谓是三国里最令人遗憾的釜底抽薪之计。 " X M$ y! d/ ^$ P3 { O' O- u9 X . Q( T, g* E& B1 V E) W: l' _( |/ \7 \3 \9 }! a$ ~7 \4 W
釜计三:第95回,孔明一出祁山,连拔魏国安定,天水,南安三郡.魏主曹叡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诸葛亮得知后,令参军马谡为主将,王平副之,高翔,魏延协助,领兵固守街亭,以防魏军前来,断了蜀军的咽喉之路.司马懿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次日,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蜀兵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戊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 S% y2 g! t1 C" X9 | v6 F
9 a+ ]$ q/ r% o5 P
+ I, M9 \$ U4 v
提起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在三国里可谓是赫赫有名,家喻户晓,这也是诸葛大丞相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政治和军事任务,其中尤以一出祁山所取得的战果最为辉煌,但这也是最令读者惋惜的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关键的原因,就是孔明用错了人,以至于功亏一篑。诸葛亮的一出祁山,不仅击败魏国前来堵截的部队,还活捉了魏军的主帅夏侯懋,连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魏国上下因此是人心惶惶。逼得魏主曹叡不得不御驾亲征,来到长安坐镇,督促激励魏军的士气(第94回)。蜀军的形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过,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了。但如此有利的局面却由于防守战略要地街亭的蜀军主将马谡的指挥失当而满盘皆输。本来,蜀军完全可以打赢这一仗的。按理,天时站在蜀军一边,魏军接连遭遇败绩,失城丢地,高级将领被俘,魏国的同盟军羌人又被蜀军击垮,魏国的增援部队也被诸葛大丞相打得损兵折将,龟缩在营寨中不敢出来。魏国的士气和人心一落千丈,全军甚至全国都笼罩在畏战的阴影下;地利也被蜀军获得,诸葛亮赶在司马懿到来之前,派遣马谡率领部队抢先占领了街亭。只需要简单地死守,就万事大吉了。但一个小小的疏忽,却导致蜀军和诸葛孔明饮恨终身,那就是人和。马谡与副手王平为了采取如何防守的战术发生了分歧,并引起了决裂。马参谋长把主力部队拉上了山,王副将则带领着一支小分队驻扎在远方。名义蜀军是占领了街亭,实际上各行其是,分道扬镳,早就已注定了败局。马谡是诸葛孔明最为器重的一个蜀军将领,曾赞之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不过刘备却不这么看:“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第85回)事实证明,还是刘备看人的目光最准。街亭一役,马谡在临战前不断引用兵法上的理论发出豪言壮语,来为他的上山防守的战术作自夸。面对王平质疑他曰“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王平不死心,又以“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来提醒他时,马谡又以:“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熟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来训斥王平不知天高地厚,敢和他顶嘴。看来马谡对自己打赢街亭一仗是充满了信心。那么,马参军说的究竟有没有道理呢?从理论上及马谡已知的战例来看,似乎没有错。比如,第71回,蜀将老黄忠在定军山力劈曹军大将夏侯渊,就是采用了“凭高视下,视如劈竹”的军事理论;西汉名将韩信背水列阵,大败二十万赵军,就是运用了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略思想。对于把兵法背得滚瓜烂熟的马参谋长来说,他对战术的安排是前车有鉴,并非是空穴来风。只是马幼常忘了兵法里最概念性的东西,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发挥出作用。再高妙,再先进的理论知识,再成功,再经典的经验,那也是别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的结论,不能当作包治自己百病的万能膏药来施行。而马谡可悲就在于,他是一个极端的教条主义者,不是一个实干家。他谈起理论知识来是头头是道,分析问题起来是丝丝入扣。但一用到实际上去,完全就牛头不对马嘴了。的确,粗看黄忠的定军山之胜与马谡在街亭中对部下的要求非常相似,他在山上挥动红旗如法正一样,“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一样的是占据高山,俯冲敌军。黄汉升能打赢定军山之仗,他马幼常为何就不能打胜街亭一役?但马谡忘记了,定军山时,黄忠与夏侯渊是势均力敌,双方是面对面进行决战,老黄只是正面一处受敌,蜀军的进退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法正建议采取“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的战术对付夏侯渊是完全正确的。可马谡就不同了,他的部队被魏兵四面围困,早就已经失去了进退自如的自由,一切行动自由完全由对方来决定的。此时的站得高,不一定能带来“势如劈竹”的效应;韩信之所以敢采用“置之死地而后胜”的战术背水列阵大胜赵军,是因为韩大将军,一则算定了他的对手将帅两人赵王歇,相国陈余都是无能之辈,猜不透他的计谋;二来,韩信在背水列阵之前早就下好了先手。派遣一支小部队在赵军倾巢而出扑向汉军后,立即攻入赵军大营,插上汉军的旗帜。当久攻韩信不下的赵军突然发现自己的大本营已被汉军占领而开始发生混乱时,韩大将军另外埋伏好的二支奇兵从侧翼杀了出来,韩信再率领大部队全面反攻,赵军焉有不败之理?!故韩信把军队“置之死地而能后生”就是这个道理。而马谡既没有像韩信那样早在战前就布置好了先手,又死搬教条不放,再加上他遇到的是三国时期一个超一流的军事家司马懿,不败才怪呢!所以,当久历戎事的司马懿仲达一看见蜀军的军事部署,就知道自己是赢定了!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庸才耳!”,“天使吾成功矣!”。老谋深算的司马仲达只用了一招“釜底抽薪”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其具体的战术非常简单,重兵围困山上的蜀军,并切断水源,利用干渴逼使蜀军不战自乱,乱而投降。而这也正是蜀将王平最担心的事情,不幸成为了事实。当马谡模仿法正挥舞手中的红旗时,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部队面对山下一眼望不到头的魏兵,竟然会胆怯,畏战,从而让他的“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的战术根本就无法施展起来。而司马懿“釜底抽薪”的断水之举,又让马幼常第二个战术“置之死地而后生”归于零。更厉害的是,司马懿竟然还沿山放火,逼得蜀军要想守也没办法守了。极度的干渴,数量庞大,军容严整的魏军,再加上满山的大火,司马懿的“釜底抽薪”之计使得蜀军是迅速的崩溃瓦解。战前马谡引以为豪的双保险,竟如此不堪一击。被司马仲达的一记“釜底抽薪”的直拳打得是晕头转向,如落花流水般而逃。司马懿的困敌之计可算是三国中最因地制宜的“釜底抽薪”之计。' w% m8 i7 L4 Y" V; f0 e
; V* o, X5 P& k9 }5 u6 |; o. S/ m" A) I# X, J z
釜底抽薪的关键在于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这时候指挥员就要做出准确的判断,避开敌军的主攻方向,抓住有利的时机,攻击敌方的薄弱之处,来夺取战役的胜利。这就好比看见锅里的水沸腾了,用什么样的方法能使它冷却下来呢?沸腾的水是靠猛烈的火势形成的,而产生火的原材料是柴薪。让沸水止沸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把柴薪抽掉了。同样的道理,再强大的敌人,也会有弱点。我方只要找对,找准对方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敌军最关键的部位,给予沉重的打击,就能起到一战定乾坤的作用。如战争中使用的袭击敌人的后方基地,仓库,切断其运输线等等,都是釜底抽薪之计所常用到的战术。三国里的这三条“釜底抽薪”之计二胜一负,成功率不低。非常有意思的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共同原因,都与实行此计的决策者的个人能力密不可分。再高明的计谋,再绝妙的主意,如果拥有最后拍板权力的领导是个窝囊废的话,等于零!还是那句老话:“领导是关键”。三国中的这三条“釜底抽薪”的例子就验证了这句话!, S' ?% O: a/ ~% k& v
( |+ O9 A1 u* b: i3 D9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