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第22计名叫"关门捉贼",也是"混战计"系里的第4计.该计意指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这里所说的"贼",是指在军事方面那些善于偷袭的小部队,它们的特点是行动诡秘,出没不定,行踪难测.数量不多,但破坏性极大,常会趁我方不备,前来侵扰.所以,对付这种"贼",决不可让其顺利的逃走,而要想方设法断它的退路,加以消灭(以上语出<<三十六计.关门捉贼>>).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贼"引诱到一个固定的,完全受我军控制的地域,予以全部歼灭.当然,此计如果运用得当,决不仅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围歼敌方的主力部队.三国中就不乏这样的案例! ! f. v& m; J2 k/ |2 y3 o: P4 L' Z. _6 g% v6 a/ b ?% u
2 Z; \4 f4 W5 M7 F0 h$ D $ d% X! G4 v" |; @: N( R6 [ 关计一:第9回,司徒王允利用大美女貂蝉,巧设连环计,终于把董卓的心腹猛将吕布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来了.随后他与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商议除掉董卓之策.瑞曰:"方今主上有疾新愈,可遣一能言之人,往郿坞请卓议事;一面请天子密诏付吕布,使伏甲兵于朝门之内,引卓入诛之:此上策也."琬曰:"何人敢去?"瑞曰:"吕布同郡骑都尉李肃,以董卓不迁其官,甚是怀怨.若令此人去,卓必不疑."允曰:"善."使人密请肃至.吕布曰:"昔日公说布使杀丁建阳而投董卓;今卓上欺天子,下虐生灵,罪恶贯盈,人神共愤.公可传天子诏往郿坞,宣卓入朝,伏兵诛之,力扶汉室,共作忠臣.尊意若何?"肃曰:"我亦欲除此贼久矣,恨无同心者耳.今将军若此,是天赐也.肃岂敢有二心!"遂折箭为誓.次日,肃引十数骑,前到郿坞.卓果然不疑,又加上李肃花言巧语,言天子欲禅位于卓,请其入朝.乐得董卓喜出望外,跟着李肃往长安来.结果被早已埋伏好的吕布一戟送上了西天.. y* e' L! d. {, s. b" c
( h- X$ A6 f: q S ( ]( j2 M5 T8 j$ N9 X9 u2 x 董卓是在曹操之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个大军阀,被封为太师,权倾朝野,祸国殃民,残暴不仁,作恶多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上的"大贼".其得力助手是小温侯吕布.司徒王允为了除掉董卓,利用大美女貂蝉,巧使连环计,成功地离间了老董和小吕这对干父子的关系,为顺利地除掉董卓奠定了基础.只是这时候董卓也对干儿子吕布的忠诚产生了怀疑,搬到远离长安,自己苦心经营的巢穴郿坞去居住,轻易不肯出门,以防不测.而要除掉董卓,最好的办法是让董卓离开自己的安乐窝,掉入王允等人设计的陷阱里来.于是仆射士孙瑞因人制宜,献上了一招"关门捉贼"之计.利用董卓一心要当皇帝的心理,和对以前的爪牙李肃尚有信任的有利条件,让因为得不到升迁早对董太师怀恨在心的李肃,充当去哄骗他出笼的诱饵,而此时的董卓还浑然不知,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笑容满面,卑躬屈膝,深得自己好感的老部下,竟是来要他老命的催命鬼.在李肃的甜言蜜语下,董太师陶醉了,离开了保护自己的堡垒,欣喜若狂地跟在李都尉的屁股后面,来到城内,准备当皇帝了.结果前脚刚一踏进门,后脚就被自己最信得过的李都尉一刀砍伤了.当他绝望的呼叫自己的干儿子吕布前来相救时,得到的却是小温侯恶狠狠的一戟.等他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时,一切都已为时太晚了.董卓,这个凶恶的"大贼",在他执政期间,也屡遭忠于汉室的朝臣明里或暗里的行刺,但都被他给躲过去了.主要原因,是由于吕布的保护.司徒王允注意到了这个关键,利用董,吕二人都好色,各不相让的破绽,使出连环计,瓦解了对方的同盟关系.有了这个前提,才保证了士孙仆射的"关门捉贼"之计得以顺利实施.利用对手对自己部下的信任,却还不知道部下其实早就已经背叛了自己的有利条件,诱使董贼进入伏击圈,关起门来擒杀之.士孙瑞的"关门捉贼"之计可谓是三国里同类计中最具欺骗性的.: f( \4 P% e7 {/ I
, Z8 f4 a: }6 M7 q1 `3 q: b9 z
3 I( c$ }! M1 {: k+ U6 d 关计二:第12回,曹操与吕布激战在濮阳.吕布谋士陈宫曰:"濮阳城中有富户田氏,家僮千百,为一郡之巨室;可令彼密使人往操寨中下书,言'吕温侯残暴不仁,民心大怨.今欲移兵黎阳,止有高顺在城内.可连夜进兵,我为内应.'操若来,诱之入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吕布从其计,密谕田氏使人径到操寨.操果然中计,领兵进入城中.直到州衙,路上不见一人,操知是计,忙拨回马,大叫"退兵!"州衙中一声炮响,四门烈火,轰天而起;金鼓齐鸣,喊声如江翻海沸.吕布的伏兵从四处杀来,曹操险些被吕布所擒.靠着他的急智,典韦的全力保护,才突出包围圈,回到营寨.2 s& n6 G9 S% r0 @/ \9 i
9 k+ _' g9 Y(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