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l. K! r 5 W* n' e- W7 w 0 `7 j" B% m- z9 V 上计一:第39回,刘备逃到荆州,暂时依附在刘表处栖身.东吴攻杀江夏黄祖后,刘表请刘备赴荆州商议报仇之策.商谈完后,刘备回至馆驿,忽报刘表长子刘琦求见.玄德接入.琦泣拜曰:"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怜而救之."玄德曰:"此贤侄家事耳,奈何问我?"孔明微笑.玄德求计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亮不敢与闻."少时,玄德送刘琦出,附耳低言曰:"来日我使孔明回拜贤侄,可如此如此,彼定有妙计相告."琦谢而去.次日,玄德只推腹痛,乃涣孔明代往回拜刘琦.孔明允诺,来至公子宅前下马,入见公子.公子邀入后堂.茶罢,琦曰:"琦不见容于继母,幸先生一言相救."孔明曰:"亮寄客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泄漏,为害不浅."说罢,起身告辞.琦曰:"既承光顾,安敢慢别."乃挽孔明入密室共饮.饮酒之间,琦又曰:"继母不见容,乞先生一言救我."孔明曰:"此非亮所敢谋也."言讫,又欲辞去.琦曰:"先生不言则已,何便欲去."孔明乃复坐.琦曰:"琦有一古书,请先生一观."乃引孔明登一小楼,孔明曰:"书在何处?"琦泣拜曰:"继母不见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无一言相救乎?"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琦告曰:"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孔明曰:"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琦曰:"先生终不想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请即死于先生之前."乃擎剑欲自刎.孔明止之曰:"已有良策."琦拜曰:"愿即赐教."孔明曰:'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黄祖新亡,江夏乏人守御,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琦再拜谢教,乃令人取梯送孔明下楼.孔明辞别,回见玄德,具言其事.玄德大喜.: ?' {" |( O( P) x' f u$ L7 Z
0 x1 H7 C* j7 @0 S
- w% ~, H ], m4 O 曹操在遇到择嗣的难题时,曾向谋士贾诩请教.老贾以一句"但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耳!"点醒了曹孟德,也使得曹氏接班人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贾诩口中的刘景升,指的就是三国里坐拥荆州的一方实力诸侯,拥有东汉皇家宗室身份的荆州刺史刘表,字景升,有"八俊"的雅号.他在当时也被视作东汉末期有一争天下能力的数雄之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不过刘表在晚年也碰到了所有处在个人权利巅峰期的人物一样的烦心事,选择谁来作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他为此犹豫不决.而在个人的实力,受父亲宠爱的程度上明显处于弱势的刘表长子刘琦,为了躲避继母家族可能对他的迫害,极力想跳出荆州的政治漩涡,以救自己的一条小命,但苦无良策.刘备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主动找到刘皇叔,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不过作为寄人篱下的寄客,刘玄德很清楚在荆州的这块土地上,无论是威望,还是实力,自己都远非是刘表的对手.如果再插手到刘景升的家庭内部矛盾中去,只怕是引火烧身.但刘表的继妻蔡氏一族对刘备并不友好,相反把刘大耳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极力要除之而后快.为此,几次图谋要陷害刘备.不过由于没有得到刘表的支持和刘备本人的运气,蔡氏的阴谋都没能得逞.老实说,对于刘玄德来说,与其支持蔡氏一族拥护的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上台,还不如支持和蔡氏一伙势不两立的刘琦更为有利.可蔡氏家族在荆州强大的权势让正在仰人鼻息的刘备顾忌不已.为了保护自己,他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支持刘大公子,但又不愿眼看蔡氏族群在荆州继续坐大,威胁自己的生存.于是,他把此事推给了诸葛亮去办理.又唯恐刘大公子太老实了,有弄巧成拙的可能,顺手教给了刘琦一招"上屋抽梯"之计,以助他一臂之力.最后在刘皇叔的幕后导演下,三国里一出著名的"公子刘琦三求计"之戏隆重上演了.作为刘大耳唯一的军师诸葛亮对此是心知肚明,只当什么都不知道,故意大踏步地走入刘琦按照刘玄德事先教给他的办法而设下的"上屋抽梯"之计里.尽管孔明对刘玄德的醉翁之意是心领神会,但他还是十分的小心谨慎.因为诸葛孔明很清楚,这里是刘表的天下,稍有风吹草动,极易被蔡氏抓住把柄并加以利用,成为攻击刘琦以及刘备的致命武器.正所谓"倘有泄漏,为害不浅".这后果孔明是十分的明白.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以"疏不间亲"的理由拒绝刘大公子要他出谋划策对付继母家族的威胁.不为别的,只为诸葛亮认为还没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全发表高谋妙计的地方.最初在刘琦住宅里比较私密的后堂,孔明对于刘大公子请求他帮助其免遭继母的迫害是不理不睬,因为不安全;之后来到了更隐秘的密室之中,他仍是表示出不愿合作的态度,还是由于不安全;直到刘琦使出了"上屋抽梯"之计,并辅以自尽的绝招,诸葛亮这才告诉了刘大公子该如何自保的诀窍---效重耳故事.因为此时此地,已彻底没有了隔墙有耳的顾虑了,没有比这更安全的地方了.刘琦经过如此三番四请,直至以"上屋抽梯"的无赖办法才得到诸葛军师的指点,虽说里面不乏有孔明在端架子的因素,但也确实是当时荆州特殊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出于安全的考虑,刘琦的"上屋抽梯"之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刘备和诸葛亮则借此为己方拉到了一个非常可靠和牢固的政治盟友,也为今后增添了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据说<<三十六计>>里的"上屋抽梯"之计就源自此处.公子刘琦的三求计可谓是三国里最形象也是最谨慎的"上屋抽梯"之计.4 w: L7 F/ Q-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