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未来安宁权的适用空间很大,线上线下都可能成为维护公民生活安宁权利的重要抓手。 % N3 m8 x" l# y+ i
3 i$ ^* _* E! ]9 Z7 G8 S2 J
12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其中的人格权编草案完善了隐私定义,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四审稿将隐私的定义修改为: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这意味着,安宁权与私密空间、活动和信息并列,成为隐私权的重要内涵。 + f* @% |7 I, x1 X3 }8 Q
7 X, L! w; K0 m8 { c& m3 c拒绝骚扰,是网络时代的“刚需”
1 a8 n6 Q Q2 l& Y: B- ~0 ?) r! m& v, G" u9 L# o+ p6 [" Y4 \
长期以来,安宁权作为学理上的概念存在,没被正式写入立法。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才逐渐得到重视,于2012年首次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写进《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确立了公民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子邮箱拒绝商业广告的权利。 $ E4 Z" g) U b% l4 \
+ H8 b. D! O3 O3 h6 A
拒绝商业广告是公民维护生活安宁的基本权利,也是隐私法在人格权保护体系的有效延伸。此前,某网络社区公约也将“安宁权”作为用户基本权利,将私信骚扰、商业广告、频繁@等侵害用户网络空间安宁的行为,作为侵害安宁权的一种类别。 1 J4 Z, Z# v7 R: E1 ?8 a
! ^5 Q5 P& S( R8 g2 M' f可见,安宁权适用的情景,不仅包括线下的现实社会,更涵盖网络线上的虚拟社区。从现有民法典草案的立法表现看,安宁权并没有正式从隐私权体系中分离出来,其中考量,一是隐私权足以涵盖安宁权保护,两个权利内涵和外延重合较多,隐私权可以吸收安宁权;二是侵害安宁权行为多以侵害个人信息为前提,比如,在获取公民电话、邮箱、用户名等前提下才能实施广告推销和信息骚扰,个人信息又是隐私权重要组成方面,两者相互关联、互为表里。 1 U/ O9 v! v9 `
8 d+ E' n1 L' P' L: Y: k6 c0 J“安宁”入法,掌握信息接收控制权 & j0 X( `, ^+ |7 {( {* a( W
3 F% C! U" t1 r. }0 D( E
将安宁权正式纳入隐私法律保护体系,对于我国人格权法律体系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积极作用。未来安宁权的适用空间很大,线上线下都可能成为维护公民生活安宁权利的重要抓手。
( v9 e- d: S, _7 v3 ^9 y! y& _. |. y7 ?5 e0 B6 J: [4 o
第一,线上和线下的商业宣传需严格遵守安宁权基本原则。不被打扰是安宁权的核心组成方面,网络广告要本着“事先同意”或“禁止即停”原则,发送形式也须符合安宁权的原则,那类“狗皮膏药”一样的弹窗、贴边等广告形式就要好好管一管了。 4 l1 |5 R# u1 I1 D6 v( L
) ~4 e5 C! q1 W4 |* {7 M" q
第二,邻里生活安宁多了个维权抓手。噪音、狗叫、广场舞等扰民行为,除了报警,还可依据民法典安宁权的规定诉请法院,要求判决侵权方承担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在内的法律责任。 ; U0 e, l. n7 j, r
6 Y- F3 L9 b1 @' B9 ^
第三,线上“防骚扰”等防控措施会做得越来越好。社交平台应根据安宁权原则,将信息接收的控制权还给用户,通过自行设置拉黑、禁评等方式保护自己的权利。 5 k2 c: P6 x t) _" v) a& {5 }
! | V. A$ J; t5 \+ X; w第四,安宁权会给社会型公众人物更多空间。艺人、网红等知名人物属于公众人物,其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要受到一定贬损,但其不涉及公共利益部分的,不被打扰、安宁生活的权利要被尊重。所以,安宁权更有利于公众人物安宁生活。 * h; A; s3 ^4 t) y
- [5 K( Z1 W. M! z! Q安宁权与隐私权并不完全重合
8 m; R# e% L$ W1 F1 i ?; l; D& R
安宁权虽与隐私权有很大重合之处,但又存在不同的适用方面,在未来人格权法发展过程中,安宁权不妨独立成为一项具体人格权。
; X3 L7 X) g% U+ G% b5 T) S* Y
/ p, M; v9 q/ l8 w8 X首先,安宁权适用场景超过隐私权。比如,邻里之间,深夜狗叫扰民,按草案规定,这就算得上是侵害生活安宁,若诉请法院,请求权基础单独定性为安宁权比隐私权更贴切。 8 \: N$ Y, z" C8 U7 `! Z) N4 V
: k( E/ m! l. _3 A其次,网络安宁权多是阻却骚扰的权利。例如在社交平台中,普遍存在@他人的行为,不乏骚扰等侵权行为。但这一行为并无需得知用户隐私信息,只要获得公开账号名称即可,并不属于侵害个人信息的情况。若按草案规定,用户需适用隐私权维护权利的话,这样的适法值得商榷。 * Y: C/ j; }% `8 b, S, a: p
' E2 b5 b7 A' m" ]+ b' t2 Y
最后,网络商业广告多种多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侵害用户安宁权的方式做出的。比如,弹窗、贴边、嵌入等广告发送方式令人反感。所以,广告法等法规将“一键关闭”作为特殊广告的用户权利之一。“一键关闭”本属用户安宁权范围,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隐私权。 - z8 U5 q; k: D$ y- w! W3 c
* z* ?$ s2 q7 O
当然,这要在未来法律修订中逐步细化,就当下而言,把生活安宁作为重要的隐私权利加以保护,体现了民法典与时俱进的编纂品格,也是对新技术发展背景下保障个体权利的立法回应。 |